查看原文
其他

审美的金字塔,下面压了多少人?

江湖见三郎 时尚江湖 2023-08-20

张迷们的隐秘趣味

在国内的所有作家中,恐怕只有张爱玲可以配得上两个字:“摩登”。在她的作品如《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主人公在装扮相关的描写。而作为叙述者她,在服饰中寄寓了她对生存境遇和生命的细微体验。

在自编剧本《倾城之恋》公演之际,由柯灵介绍,张爱玲和大中剧团的主持人周剑云在一家餐厅里见面,对于那天张爱玲的穿着,柯灵写道:“那时张爱玲已经成为上海的新闻人物,自己设计服装,表现出她惊世骇俗的勇气,那天穿的,就是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流言》里附刊的相片之一,就是这种款式。

如果试图将张爱玲的时尚体验升格到某种理论,那么,

美国小说家、剧作家苏桑·桑塔格《反对阐释》就可以成为其很好的注解。

成功的前提:设计师先成为自己

如果没有时间读苏桑·桑塔格的所有作品,那么就需要专门找来《反对阐释》看一看。

“反阐释”是在说什么?

《反对阐释》这本书主要提出了对过度解释的批评,并强调了直接体验艺术作品的重要性。苏珊·桑塔格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文学和文化作品时过于注重解释和理解,而忽视了直接感受作品带来的美感和情感体验。她呼吁我们摒弃过度解释的思维模式,直接与作品对话,以更真实、直接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艺术的魅力。

桑塔格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装扮大概就是这一理论最有效的践行者。她素来对社会保持公开的对立态度,总是留着一缕白发,也并不遮掩灰发,而任由时间留下自己的痕迹。在她生命的后期,她始终穿着宽松的西服,配以宽松的衬衫和网球鞋,有时配上一条围巾。

她在某次公开演讲中提到:“时尚是一种自我展示的形式。它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通过个人的穿着和外观来表达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受众对她的直接感知也随之进入其作品的阅读中。她的反阐释说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后来的设计师、艺术家们的自我体验。

时装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设计师的自我体验可以成为其独特风格和创意的源泉。

从历史上看,个体的美学体验对于人类整体文明的贡献不可小觑。在古希腊,尤其在雅典的城邦文化中,人们追求优雅、和谐和对称的美,这种个人美学的追求反映在他们的服饰和装扮上。

美国时尚史学家瓦莱丽·斯蒂尔研究并探讨了时装设计师的自我体验。她说:“时尚设计师通过自我体验,将个人的情感、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中,从而创造出独特而有个性的时尚作品。”

你只是在跟随,从来没有自我审美

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了他的"New Look"系列,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Bar Suit”。这一系列的灵感来源于迪奥在二战期间观察到女性对时尚的渴望和对女性优雅曲线的回归的渴望。

路易·威登品牌的"Speedy"手提包是由设计师凯斯特·拉斯修特(Gaston-Louis Vuitton)在1930年代创作的。据说,他根据自己在旅行中使用的速度计包装箱的形状来设计这个包包,以迎合现代旅行的需求,体现出他个人的旅行体验和便利性的追求。

可可·香奈儿在1955年推出了她的经典手提包"2.55",这个名字来源于推出的日期。这款包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可可·香奈儿童年时期的回忆和她个人的体验。例如,她将链条设计为可拆卸式,是受到她小时候看到修道院里的修女们使用钥匙扣链子的方式所启发。

这些品牌的设计产品都源于设计师个人的特殊体验和观察,通过将这些体验融入设计中,他们创造了独特而具有意义的时尚作品。这些产品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更是设计师与受众之间情感共鸣的体现,以及设计师对时尚和美的独特视角的表达。

由此看出,大众审美情趣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你不过是在服从和跟随顶层审美。审美的金字塔一直存在。

时尚文化的形成正是基于设计师的个体体验产品化,而产品在售卖中,设计师的审美得到呈现和传播,从而影响和塑造整个文化。

当时尚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时,哪些人会站出来?最先站出来的可能正是为个体体验呼喊的艺术家、作者、评论家。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反对阐释》中已经预警到时尚文化商业化的可能性:“时尚文化仅仅是商业文化在行动,是为了不断刺激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她借此批评了时尚界中商业利益对审美标准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她的“反对阐释”有点量子纠缠的味道了。

更多阅读:

你以为它最文艺,其实······

做对5件事,品牌立即性感

上东区年轻人的饮食密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