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事务||公共管理和社会学入围软科2018最好学科排名




GUPA公共管理和社会学学科

入围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2018年11月1日,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正式发布。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广州大学有24个学科上榜,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和社会学学科双双上榜。其中,公共管理学科在入选的111所大学中入围前25%、排名第50位(2017软科排名前50%、第65位),社会学学科在入选的46所大学中入围前50%、排名第39位。

2018排名榜单包括93个一级学科,共有460所高校的4999个学科点上榜。北京大学是在各学科中夺冠最多的高校,共有14个学科名列榜首。清华大学紧随其后,在12个学科中摘得桂冠。中国人民大学有6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国农业大学有4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也有优异表现,在3个学科中排名第一。全国有第一名学科的高校一共是45所。 

►关于排名:为了对高校各个学科的水平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软科于2015年开发了高校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系统。该系统使用高端人才、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30余项反映学科竞争力的关键指标,跟踪测量中国高校数千个学科点的实时表现和相对位置。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一流学科的评价和遴选再次成为高教界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高校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系统的指标和数据,软科于2017年开始发布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排名的目的是用客观数据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也为学生择校和公众了解高校的学科水平提供信息。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采用的学科口径是教育部最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在每个一级学科,排名的对象是在该一级学科设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所有高校,发布的是在该学科排名前50%的高校。

►关于软科:软科(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高校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软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开始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大学排名之一,“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排名方法的客观稳定著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大学制定战略目标和相关政策时的参考标准。软科每年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坚持从大学服务对象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精选指向明确的核心办学指标,以完全公开的原始数据成为洞悉中国大学竞争力的权威参考。由软科开发并每年定期发布的排名还包括“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等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科排名共有111所大学上榜,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三甲,完整排名名单如下:

 

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排名共有46所大学上榜,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三甲,完整排名名单如下:


排名方法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采用的学科口径是教育部最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在每个一级学科,排名的对象是在该一级学科设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所有高校,发布的是在该学科排名前50%的高校。军事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由于其特殊性,未被纳入排名。公安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等设置频次低、可用指标稀缺的一级学科,也未被纳入排名。最终,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的榜单包括93个一级学科,涉及460所高校的4999个学科点。排名学科名单及各个学科的排名对象数和发布数见下表。

排名指标与得分计算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由高端人才、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人才培养5个指标类别组成,对应10余个指标维度,包括30余项测量指标。指标名称和权重如下图所示。

具体到每个学科,由于指标的适用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方面的问题,指标体系存在细微差别。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文科门类的学科没有使用资深学术权威(两院院士)指标,而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理科门类的学科没有使用中文期刊论文指标。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首先在各个指标维度的层面计算每所高校的得分,令该指标维度表现最好的高校为该维度的最高分(例如100、200、300),其它高校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一所高校的总得分由各指标维度得分加和得出。

指标定义与数据来源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部采用客观指标,各项指标的定义和数据来源见下表。

指标数据的学科划分

软科对各项指标数据都设计了学科划分的最优方法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具体细节可通过软科开发的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系统查看,或者通过公布的联系方式联系咨询。



来源|上海软科微信公号

协理|GUPA学术事务部

支持|GUPA行政事务部

编辑|谷琶新媒体工作室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教学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是珠三角政务管理、都市治理和社会工作教学中心和科研重镇,也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学院之一。学院遵循“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追求“更专业,更学术,更高端”气质,创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为创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领先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而努力!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南方治理评论》 :gdgzpar@163.com。《广州社会工作评论》:swrgz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