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还能举办婚礼?!!

徐晓村 中国农业大学
2024-08-21

编者按

巍峨屹立的建筑、神韵悠远的雕塑、生机勃勃的草木,它们不只是无声的景观,更是凝固的史诗。自1905年办学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已历经近120次四季更迭,这光辉岁月铭记于每一个中国农大人的心中,也凝结于这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叶。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的成长,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的产出,更见证了中国农大人为贯彻“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所做出的不懈奋斗。喜迎“双甲子”,不忘来时路,官微陆续推出这些校园景观背后的故事,让那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记忆与温暖故事,再一次被触碰,被唤醒,被感知。


西楼也是后来的叫法,因为东楼是后建的,所以,这栋建筑,开始就叫教学楼。当时,它是学校唯一可以上课的建筑。现在,建筑增多了,它被改名为第二教学楼。一个建筑名称的变化,也有历史演变的痕迹。 

西楼建成的时间,是1953年12月2日。与它同时完工的,尚有民主楼、食堂、水塔、机具库、实习工厂、校门等。这批最早建成的建筑,有些已经拆除,在原来的地址上,建起了更大更现代的房子。西楼是被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之一。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是以苏联莫斯科莫洛托夫农业机械化学院为样板建设的,建筑也多是苏联建筑师设计。民主楼的设计师即一位名叫xx特列也夫(注:建筑执照原件前两个字模糊,无法辨认)的苏联设计师,不过在建筑执照上,这个苏联人名字的旁边,还有一个叫王朝杰的人名。而西楼的建筑执照上,设计人只有王朝杰。

西楼的建筑面积为6000平米,其中200人教室2个,120人教室6个,50人教室36个。是按在校生4000人的标准建的。因当时只有两个年级,300余人,所以办公室、教研室、图书馆也都在这个楼里。

最早在这栋楼里上课的,是1952级和1953级的学生。他们是从北京农机学院最初的办学地点——双桥农场搬过来的。双桥农场只是临时的地方,条件当然较差。据说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改成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时,并未置办一块新的校牌,是把原校牌锯成三块,换一下次序,重新拼装起来的。这块校牌还被带到了新校址,挂在新建成的大门口。这种在艰苦条件下形成的朴素的作风,也一直被沿续了下来。

他们看到崭新的教学楼时,觉得这就是一个庄严的学习殿堂。当时,这栋大楼的窗户是红色的,楼顶的旗杆,每逢节日,都会升起红色的国旗。可以想象,在建国初期,这样的教学大楼是多么气派和令人骄傲。

国家在当时是很重视这所学校的建设的,第一届学生的录取名单,是在《光明日报》发布的。中国是农业大国,然农业生产十分落后,根本出路又在机械化,国家建设这样一所学校,并对其寄予厚望,是可以理解的。 

在青年学生中,对农业进步,或者说是国家富强的期盼,则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张圣虎是南京锺英中学最优秀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考取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的。他喜欢上了一位名叫拉迪丽娜的苏联女演员,看了她演出的《女拖拉机手》、《幸福的生活》,便梦想到集体农庄去当拖拉机手,过幸福的生活,就报考了这所学校。这也可以看作是“追星”,但与现在青年人的追星也有不同,其中还包含着对于祖国未来的梦想。文学和艺术,总是对青年人发生强烈的影响。由张圣虎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特殊的时代精神。 

在最初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调干生。他们都是在革命队伍中有过一段工作经验,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翁之馨高中未毕业即参军,从朝鲜战场归来,补习几个月文化课,便可以选择一所大学入学。他选择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理由,是与众不同的。他是认为拖拉机与坦克相似,毕业以后,可以到坦克部队去。是战争的经历,把他吸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座教学楼里,翁之馨不只度过了几年的学生时光,还举行了自己的婚礼,具体地点是西圆厅。那时学校没有礼堂,圆厅除上课之外也兼做礼堂使用。翁之馨毕业后留校工作,当年10月20日便与在战争中几度失散的恋人结婚。这是一次集体婚礼,有三对新人,主持者是学校领导,同事、学生随便参加。在介绍恋爱经历时,翁之馨的新娘,朗诵了她自己写的情诗。在朝鲜战场上,她与翁之馨失去了联系,便在思念中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

我愿我们二人

永远手拉手猛向前进

谁是掉队

 则二者都有责任

私人的情感表达,被赋予了革命的名义。不仅是人生道路的选择,爱情也具有时代的特征。任何时代的爱情都是爱情,他们在这间房子里开始的婚姻,已有六十八年。 

在老校友们那里,西楼圆厅是常被提及的地方。很多重要的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这些活动,往往是他们一生中标志性的事件。有一张照片,是翁之馨和两位同学,挽臂走在西楼前的路上,那是他们刚刚在圆厅听完了毕业分配结果后所拍摄的。

老校友们回到学校,也一定要到圆厅去看看。 

到今年,西楼建成已逾七十载,最初在这里上课的学生,都已成了年届八旬的老人。

1953年入学的蒋孝三说:“我从上学到工作,在这个学校待了一辈子,也按照学校教育我的,朴实地生活了一辈子。


来源 | 《校园记忆》徐晓村
编辑 | 温慧颖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宋梦洁 吴笑含 姜承希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ta来了!?高气爽的日子不远了!


初中种下理想,圆梦中国农大!

过去没有不等于以后永远没有!

2024年中国农大本科生源质量再创新高!



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