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丨吳辛丑、林慧:《周家台秦墓簡牘等三種匯釋今譯》(附:總序、凡例、概要)


周家台秦墓簡牘等三種匯釋今譯

著者:吳辛丑、林慧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定價:109.8

ISBN:9787566832795


內容簡介

《周家台秦墓簡牘等三種匯釋今譯》以周家台、嶽山、青川郝家坪三地出土的簡牘文獻爲研究對象。對簡牘的研究包括釋文、匯釋、校記和今譯四部分,不僅通過人工摹寫還原簡牘原貌,彌補當下出土戰國文獻研究相關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還通過互校不同版本的釋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訂成果,用簡潔的現代漢語對簡牘的內涵進行準確細緻的解讀和分析,對於出土戰國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獻價值和搶救性意義。此外,對於古文字學、戰國文字學、漢語史學研究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的各門學科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對於相關學科的教學和普及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


作者簡介

吴辛丑,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博士,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曾宪通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周易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古代汉语语法、出土文献语言、中国语言学史、易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简帛典籍异文研究》《先秦两汉语言学史略》等。至今已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等多项。

林慧,华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现就职于深圳市盐港中学(普高部),《醉心语文》副主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暨数据库建设”(已出书)。


叢書總序

出土戰國(包括秦代,下同)文獻共有9種,即戰國金文、戰國簡牘文字(包括郭店楚簡、上博楚簡、信陽楚簡、望山楚簡、九店楚簡、包山楚簡、葛陵楚簡、清華竹簡、五里牌楚簡、仰天湖楚簡、楊家灣楚簡、夕陽坡楚簡、曹家崗楚簡、香港中大竹簡、曾侯乙墓竹簡、睡虎地秦簡、放馬灘秦簡、周家臺秦簡、龍崗秦簡、里耶秦簡、嶽麓秦簡、北大秦簡、睡虎地秦牘、青川秦牘、嶽山秦牘)、戰國帛書、戰國玉石文字、戰國漆木文字、戰國貨幣文字、戰國封泥文字、戰國璽印文字、戰國陶文。

對於出土戰國文獻的整理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

一、戰國金文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1984—1994),劉雨、盧岩編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2002),鍾柏生等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2006),劉雨、嚴志斌編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二編》(2010),吳鎮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012)、《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2016)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2020),等等。

二、戰國簡牘文字和帛書整理研究的成果

楚簡方面的成果如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1986),湖北省荆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199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1995),商承祚編著《戰國楚竹簡彙編》(1995),荆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199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2000),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200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2001—20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2003),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2010—2020),張顯成主編《楚簡帛逐字索引》(2013),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2016),等等。

楚帛書方面的成果如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1985),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1985)和《楚帛書研究(十一種)》(2013),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1993),陳茂仁《楚帛書研究》(2010),等等。

曾簡方面的成果如湖北省博物館编《曾侯乙墓》(1989),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2011),蔣艷《曾侯乙墓簡文注釋》(2011),等等。

秦簡牘方面的成果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1990),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橋遣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2001),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龍崗秦簡》(200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2009),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2010—202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2012—2017),王輝、王偉編著《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2014),張顯成主編《秦簡逐字索引》,(增訂本)(2014),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2014),等等。

三、戰國玉石文字和漆木文字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趙超《石刻古文字》(2006),吳鎮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012)中的有關部分,等等。

四、戰國貨幣文字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汪慶正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984),黃錫全《先秦貨幣研究》(2001),馬飛海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2002),等等。

五、戰國封泥文字和璽印文字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孫慰祖主編《古封泥集成》(1994),莊新興編《戰國鉩印分域編》(2001),傅嘉儀編著《秦封泥匯考》(2007),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2009),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2011),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2014),等等。

六、戰國陶文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高明編著《古陶文彙編》(1990),王恩田編著《陶文圖録》(2006),袁仲一、劉鈺編著《秦陶文新編》(2009),等等。

由上述看來,前人和時賢在出土戰國文獻整理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不過,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大都是按材料的不同分類分頭進行的,還沒有看到對於出土戰國文獻的综合整理研究成果;二是不同的學者在釋文方面寬嚴不一,對於同一個古文字有不同的釋文,對於同一個詞語有不同的解釋,對於同一句句意也有不同的理解。這給漢語史研究者以及相關學科的學者帶來極大的不便。

漢語史學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急需展示出土戰國文獻的综合整理研究成果,這個成果要能夠囊括目前已經整理發表的全部出土戰國文獻資料;釋文方面要寬嚴一致;對於同一個古文字要有同樣的釋文,對於同一個詞語要有一致的解釋;對詞語要有簡明的訓釋,對句意要有準確的翻譯;對於古文字學者們的異說要有簡明的介紹。“出土戰國文獻匯釋今譯叢書”的出版,正是因應了學術界的這個需求。

本叢書的總體框架是

一是摹本:對於所選取的出土戰國文獻,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做出摹本,以方便讀者閱讀。

二是釋文:採各家之長,寫出釋文。用現代標點,對所做出的釋文加以斷句。若有異說,簡明列出。

三是匯釋:對其中的疑難字詞加以注釋。若有異說,簡明列出。

四是今譯:把出土戰國文獻譯成現代漢語,供讀者參考。若有不能翻譯的,則存疑。

本叢書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創新。

在學術思想上,本叢書認爲出土戰國文獻整理研究不但是古典文獻學、古文字學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對於其他以出土戰國文獻爲材料進行研究的學科而言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因爲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性——用古文字書寫,所以不僅要用文獻注釋學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還要用古文字學的理論方法進行考察;不僅要有文獻整理能力,還要具備古文字的考釋能力以及音韻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歷史學、文化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這是學術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創新。

在學術觀點上,本叢書認爲許多學者對出土戰國文獻的研究,在文字考釋、詞語訓詁、語句通釋等方面往往有分歧,因此要有對不同說法的統一檢驗標準。本叢書認爲,對於異說的檢驗要以四個標準進行,即形、義、音、法。所謂形,即看一種考釋是否符合古文字的字形,在字形上是否說得通;所謂義,即看一種考釋是否經得起詞彙學理論知識的檢驗,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文義;所謂音,即是否經得起音韻學理論知識的檢驗;所謂法,即是否經得起語法學理論知識的檢驗。如果從這四個方面來檢驗,都說得通,就應該是比較好的考釋,就可以採信。對於古文字考釋的異說從形、義、音、法四個方面進行檢驗,這是學術觀點方面的創新。

在研究方法上,本叢書不僅運用古文獻注釋方法(標點、注釋、今譯,特別是匯釋以往的各種異說),還運用古文字考釋法(形體分析法、假借破讀法、辭例推勘法、歷史比較法、文獻比較法)以及訓詁方法(以形索義法、因聲求義法、比較互證法)、古漢語詞彙學研究方法、古漢語語法學研究方法,這是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

本叢書的出版,不僅對於古文字學、戰國文字學研究有價值,對於漢語史學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的各門學科有學術價值,對於相關學科的教學和普及也有應用價值。


張玉金

2022年2月28日



目録

總序

凡例


周家臺秦墓簡牘匯釋今譯

概述 /002

一、三十四年質日 /005

二、日書 /027

三、病方及其他 /083

四、二世元年日 /124


郝家坪秦墓木牘匯釋今譯

概述 /128

一、16號木牘 /130

二、17號木牘 /140


嶽山秦墓木牘匯釋今譯

概述 /142

日書 /144


摹本

周家臺秦墓簡牘 /160

郝家坪秦墓木牘 /266

嶽山秦墓木牘 /268


參考文獻 /274



凡例

一、本書選取周家臺等三種秦墓簡牘爲主要研究對象,在原秦簡圖版、《關沮秦漢墓簡牘》(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中華書局2001年版)、《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第1期)的基礎上,分爲《周家臺秦墓簡牘匯釋今譯》《郝家坪秦墓木牘匯釋今譯》《嶽山秦墓木牘匯釋今譯》三部分,綜合分析秦簡釋文校訂與字詞注釋方面的研究成果,試圖就秦簡釋文句讀與字詞意義作進一步分析考證,與傳世文獻記載相結合,並與放馬灘秦簡、里耶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等出土材料互補互校,從釋文校訂與字詞訓釋兩方面作出系統的整理與分析。

二、本書資料收録截止日期是2020年4月1日。

三、本書釋文校訂部分每條字詞體例大致按照以下順序:①原簡文;②整理者材料;③各家匯釋按文章發表時間先後排列;④撰者今按,包括與其他簡牘相似例子進行比較分析。

四、校補中的字詞校改符號說明:

1.□:簡牘中無法補岀的殘缺字或不可辨識的字,釋文中一律以□標出,一個□表一字。

如:餔時浚兒,夕市時□□,日入雞,雞(周家臺秦簡Q3_3_367NH)

2.〼:簡牘中殘缺過甚、不能定其字數者,釋文中一律以標出〼。

如:始。十月戊子齊而牛止,司命在庭□〼(周家臺秦簡Q3_3_365NH)

3.( ):( )內爲今日通讀的文字,( )前一字爲通假字、異體字、古字等。

如:甲子旬,戌亥爲如(孤),辰巳爲虛,道東南入。(周家臺秦簡Q3_3_355NH)

4.〈〉:〈〉前爲訛字,〈〉內爲改正後的正確字。

如:辛丑〈酉〉(周家臺秦簡Q3_1_28NH)

5.〖 〗:表示其中的文字是據上下文意補入,或據今本補入的。

如:〖甲寅  癸丑〗。壬子治鐵官。辛亥。庚戌。己酉(周家臺秦簡Q3_1_16NH)

6.【 】:表示根據殘畫或文意可以確定者。

7.原簡符號:盡量保留原簡中有的符號,主要有=、—、|、■、●、∠∟┙。

五、秦簡釋文以《關沮秦漢墓簡牘》(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中華書局2001年版)、《江陵嶽山秦漢墓》發掘報告等爲底本,對照其圖版,互校不同版本的釋文,參考諸家的成果,秦簡中提示分篇、分章、分條的墨點、墨團照録,作出嚴釋隸定的釋文。

六、注釋內容包括人名、地名、官名等詞義解釋。匯釋盡可能收録各家意見,所録成果以字詞考釋的文章爲主,與字詞考釋無關的而與研究周家臺秦簡相關的文章也在本書收集參考範圍,一些明顯重複無價值的意見概不收録。字頭下所引簡(牘)文多以各批秦簡整理者隸定的釋文爲參考,注釋中字(詞)頭下先引述整理者原釋文、注釋,簡號均居釋文後,再附加學者們的匯釋。各家的觀點依照論著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作者名字後面加括號和頁碼表明論著發表的時間和所見頁碼。本書注釋商榷的目的是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對秦簡釋文進行釋讀,並與其他簡牘的注釋進行對比研究。

七、各家說法之後爲撰者的按語,是撰者對秦簡字詞注釋內容所作的取捨、探討和補證。按語後根據簡文內容,相應補充與其他簡牘字詞句的比較結果,比較內容以文本形式呈現。

八、在字詞考釋過程中,涉及字形的,均以原圖版爲主。



概要

1992年11月到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工作者在荆州市沙市區關沮鄉發掘了蕭家草場26號漢墓和周家臺30號秦墓。墓地位於荆州市沙市區關沮鄉清河村太湖港東岸,西距郢城遺址1.7公里。對於墓主身份,據發掘簡報稱,該墓下葬年代應略晚於睡虎地11號秦墓,暫定爲秦代,但也不能絶對排除該墓年代的下限晚到西漢初年的可能性。發掘報告根據出土的秦始皇三十四年質日簡和秦二世元年牘所記墓主生前的有關活動,結合墓葬形制、隨葬器物並對比睡虎地11號秦墓,判斷出周家臺30號秦墓墓主的死亡年齡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其生前官秩低於睡虎地11號秦墓墓主,應當是略低於縣令使的低級吏員。據木牘文字推測,墓主生前是一位負責賦稅收繳工作的小吏,曾在南郡官署供職,作爲郡守或郡丞的隨從人員參與或協助工作,可能是佐史一類的南郡官署屬吏。

周家臺秦簡共有竹簡389枚,木牘1枚,記載了包括歷史、地域、中醫、藥學、天文、日書、曆譜等諸多內容。整理者將之分成甲、乙、丙三組。甲組242枚,乙組75枚,兩組皆爲長簡,規格基本相同,簡長29.3至29.6釐米,寬0.5至0.7釐米,厚0.08至0.09釐米。丙組爲70枚短簡,規格差異較大,簡長21.7至23釐米,寬0.4至1釐米,厚0.06至0.15釐米。簡文皆墨書隸體,均書于蔑黃面,只有一枚簡例外(蔑青書有標題)。除白簡外,每簡最少一字,最多43字,總計5300餘字。甲組內容爲二十八宿占、五時段占、五行占及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月朔日干支及月大小等;乙組內容爲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全年三百八十四天(含九月三十天)的全年日干支;丙組內容有醫藥病方、祝由術、擇吉避凶占卜及家事等。後來整理者又依據內容將簡分爲一、二、三組,分別擬篇題爲《曆譜》《日書》《病方及其他》。夏德安(2007)提出周家臺竹簡抄本包括曆譜在內可看作公元前3世紀數術文化的具體實例,是一個獨特的文本材料集合體,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周家臺秦簡亦是存世最早、目前研究較少的醫藥簡。

周家臺30號秦墓還出土了木牘1枚,牘長23釐米、寬4.4釐米、厚0.25釐米,正背兩面墨書,頂頭分欄橫排書寫,共149字,內容爲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曆譜,正面書二世元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日干支及月大小,背面書該年十二月份的日干支等,被稱爲二世元年木牘。該牘正面墨書在風格上與《日書》簡245至257、《曆譜》後段等字迹相近,其點畫最大特色是出鋒明顯,左右分出的兩筆尤其尖銳;橫畫起筆及行筆仍持秦文傳統;尖筆出鋒多是左向的短筆畫。該牘背面文字非一人一次書就,至少顯現出三種墨迹風格,應爲三人非一時書寫。

《病方及其他》簡出自多人之手、來源不一的特點正是該組簡多樣書寫風格的原因。其中窄簡字小、排列緊密、書寫工謹,寬簡正相反,字大而疏散,寫得比較草率;寬簡最大的字徑可達1.5釐米,一枚簡上滿行只書十餘字;窄簡最小的只有0.3釐米,一枚簡滿行可寫33字,《病方及其他》寬簡大字甚至超過了龍崗M6木牘中的字徑。《病方及其他》字勢體態多種多樣,有平正的,也有左向或右向斜欹的,大幅度向右傾斜的是簡324、簡335,極似龍崗簡那種斜勢;簡355至360筆畫粗厚、收筆處不顯鋒角,另一些簡則筆畫精細、尾筆出鋒芒;還有字體演化層面上的差別,比如簡340至344雖簡率而爲,卻存有很多篆構(左、袤、繘、池、心等字),有些字波勢不顯,點綫短小,有些字則拉岀長畫並含波磔。

自周家臺秦簡公布以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進行了研究,包括文字考釋、秦簡文字字形、歷史、地域、中醫、藥學、天文、日書、曆譜、書法等諸多方面,成果豐富。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以下簡稱“周梁玉橋博物館”)在《文物》1999年第6期發表《關沮秦漢墓清理簡報》,對竹簡作有初步介紹。2001年,中華書局岀版《關沮秦漢墓簡牘》,發表全部簡牘的照片和簡牘釋文與考釋。2010年,“秦簡牘的綜合整理與研究”項目課題組對現存荆州博物館的周家臺30號秦墓竹簡拍攝了紅外影像。2014—2016年,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和荆州博物館合作,開展綜合整理與研究,完成周家臺30號秦墓出土的全部簡牘釋文與注釋修訂工作。

關於秦簡釋文校訂的研究。彭錦華(1999)對周家臺秦簡《曆譜》篇的釋文作了校訂與考釋。劉信芳(2002)從朔日晦日干支指出簡文所記有誤。劉國勝(2009)提岀周家臺秦簡應是以三十六年曆日爲主,周家臺《曆日》簡的排日,是順六十甲子次序,起於“壬子”,止於“辛亥”。程鵬萬(2006)對“第80(正)—91號竹簡繫於秦王政十一年”的觀點提出了疑問。程少軒(2013)展開討論了《日書》與《卅六年日》的編排關係的一些細節問題。李國強(2016)針對周家臺秦簡《祠先農》中涉及的祭祀活動及其中所蘊藉的宗教、政治與技術等背景作了綜合研究。

關於秦簡字詞注釋的研究。王貴元(2009)針對整理者未釋或已釋卻尚待商榷的釋文進行了討論,糾正了“齊約”(應爲剪削之義)等的釋字問題。劉金華(2007)主要輯録了周家臺秦簡第309—325號簡中的一些醫方類殘簡。方勇、侯娜(2015)指出,周家臺秦簡《病方》第309—310號簡中的“腸辟”與泄瀉不同。呂亞虎(2008)提出秦、漢兩代臘祭的時間並不相同。曹方向(2009A)指岀了整理者未作說明的注釋。林雅芳(2009)討論了“造”“治”等詞語的意義。李豐娟(2011)通過對周家臺秦簡字詞集釋,討論了七個疑難字詞,如“白衣”“齊約”“三腏”“有造”等。謝妍、沈樹農(2019)通過病名命名特點及對病名類別的分析來窺見當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角度和深度,總結了以主要病症描述命名、以“病”+部位命名、以病因命名、隱含病因病機的病名,從而對其中的早期病名有了更深的認識。

本次整理在華南師範大學出土文獻语言研究中心的統一籌劃、指導下進行。本書收録周家臺30號秦墓出土全部簡牘,2枚竹籤不録。簡牘圖版採用《關沮秦漢墓簡牘》使用的照片,竹簡分作《三十四年質日》《日書》《病方及其他》三部分,沿用整理者的編號,《二世元年日》木牘單列於最後。有關竹簡分類、分篇整理和排序的變動,在釋文前的校補說明中交代。


微刊小編:鴨尾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