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赶超 更笃行丨再出发!上海大学文信学院交上这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上海大学 2023-02-21

   关注上海大学及时掌握权威信息,了解学校最新动态!


编者按

2022年是上海大学的“传扬之年、迎评之年、笃行之年”,“上海大学”官方微信等学校媒体平台,逐步推出以“献礼之年话赶超,传扬之年更笃行”为主题的上海大学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大学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矢志攀登,不懈奋斗所取得的成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 ★ ★


本期我们走进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在继往开来的笃行之年

回首文信学院发展历程

让我们跟随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见证向上向前的文信力量


2022


上海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之一。2022年1月10日,为推动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上海大学以图书情报档案系(直属系)、文学院考古学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为基础,正式成立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学院以“根植传统,面向未来,建成国际一流的文化资源研究和管理学院”为发展愿景,着力打造学科发展新高地,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022年1月10日,文信学院揭牌仪式

名誉院长单霁翔“院长第一课”开讲

文信学院师生合影


2022

一、不负时代使命,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赋能,引领教育发展。学院坚持党建引领,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强化“四责协同”机制,推动管党治党责任、意识形态责任、基层党建责任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十年来,学院党建工作成果丰硕,先后荣获多项党建荣誉。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入选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

崔明老师获评市教卫党委优秀党务工作者

学院师生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院党委开展“青春向祖国 喜迎二十大”主题党日活动

完善思政体系,增强育人实效。学院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坚持健全高质量育人队伍,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特色,坚持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14年,完成上海市教委“本科生全程导师制‘6+5+1’工作机制探索示范项目”,积极谋划和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进驻书院开展育人工作,成果喜人,获《光明日报》、中新网等媒体报道。学院全力打造延伸课堂,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学术研究、校园文化、社会服务融为一体,研究生2020级档案学班团支部获评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院2021年获评上海大学“五四红旗团委”。

青云书院、文信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结对表彰仪式

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获《光明日报》报道


2022

二、聚焦学科前沿,稳步迈进,以专业集成优势助推一流学科建设

独具特色、体系完整的学科建设。学院拥有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实力强劲,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八,上海第一;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名列全国第七。本科专业中,“档案学”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信息资源管理”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考古学”为上海市唯一本科专业,2021年首批招生,2022年顺利通过学位审核。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获B

2021、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名列全国第七

2019年,档案学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信息资源管理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实力雄厚、规范敬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0人;5人担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2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教育报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1人为首批“全国档案领军人才”,3人为首批“全国档案专家”。9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2021年获批上海市“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科学保护”“海洋考古与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及传播”“数字资源与城市智慧治理”重点创新团队。

领军人才:罗宏杰、段勇、金波、安来顺、黄继忠、丁华东

亚太联盟主席安来顺教授与国际学者合影

学科交叉、厚积薄发的行业领导力。学院举办全国信息资源管理高峰论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LAM)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学术论坛,适应新时代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尽快融入学校“五五战略”。学院受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委托,与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举办“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邀请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70余名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领域的领导与专家,围绕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主题共商相关体制机制的推动与提升,为文物保护领域的蓬勃发展助力。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杨卫院士作总结报告

学院举办“信息资源管理高峰论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LAM)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学术论坛”

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学院紧紧依托“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等重大平台,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外30余所大学共享课程,与美国怀俄明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等开展田野考古学校,与国外4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交换生合作计划,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际知名信息学院开展科研合作,打造文化遗产和信息管理学院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教学科研体系。

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

国际博协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管理委员会合影


2022

三、坚持产出导向,持续发力,以新文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门优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一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等;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上海市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承担“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专项”1项。学院“档案学导论”与“档案管理自动化基础”两门课程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计量学”两门课程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档案学导论”申请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课程获批上海大学研究型挑战性课程;“中国记忆”升级为上海大学思政选修课程。学院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共承担精品课程、重点课程、高水平大学示范课程、研究型挑战型课程等49门。

段勇教授等的 “依托中国考古重大项目,融合化考古文博行业特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项目二等奖

课程思政与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

“档案学导论”获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金波教授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扎实稳步推进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在研科研项目共53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24项,教育部项目6项,上海市哲社项目7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3项。2022年学院共获国家社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各类横向项目12项,发表各类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部,2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成果鉴定获“优秀”等级。信息资源管理学科2012、2014、2015、2019、2021年同类学科立项数全国第一。

学院罗宏杰教授“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关键技术及其在考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金波教授“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学术成果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上海大学“一等奖”零的突破。此外,学院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3次,上海市档案科技研究成果奖3次,国家出版基金优秀资助项目1次,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学术论坛论文一等奖多次。

由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牵头申报的“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激烈角逐,于今年2月成功通过上海市教委答辩,作为仅有两家候选单位之一推荐至教育部参与评审。黄继忠院长带领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团队,集聚上海大学材料、环境、土木及历史多学科方向的研究力量,成功获得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的立项,成为我校在交叉学科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专项。

“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获首个国家重点专项

罗宏杰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波教授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罗宏杰教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2

四、坚定扎根实践,躬耕求真,以政产学研融合目标夯实科学研究成果

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院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海大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新契机下,进一步深化校馆合作,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共建共享,巩固“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在中共一大志愿服务红色育人基地平台上,进一步加强红色场馆协同育人机制,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育人工作质量提供新方向和新动力。



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海大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学院多次举办学科政产学研合作研讨会,累计联合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海市档案馆)、上海研究生专业硕士实践基地(上海图书馆)、上海区县档案馆、中船上海船舶公司、中国商飞数字化与信息资源部、山西省文物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近40家政产学研单位,建立了数量充足、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设上海市无机质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云冈研究院、上海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及科研院组建起高质量研究平台,加强学院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金波教授主持申报“档案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推动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提供更高平台。

金波教授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

山西省文物局与上海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举办政产学研合作研讨会

上海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

浙江省长兴县档案馆与学院开展政校合作

上海市无机质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2022

五、持续服务社会,主动作为,以构建长效机制彰显文信担当

推进“五五战略”,服务国家建设。学院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建设任务,建立和拥有众多国际和国内一流研究平台。学院先后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申遗的考古项目和广富林遗址、岗上遗址的考古发掘,深度参与三星堆新发现的考古发掘;参与云冈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秦始皇兵马俑、佛光寺东大殿等重要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参与三星堆、海昏侯墓、南海一号沉船及长江口二号古船等国家重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参与全国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实施办法等编制与论证工作,形成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文物收藏、博物馆展览展示等考古文博领域全过程的学科覆盖。

学院团队参与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

学院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三星堆遗址》

汇聚萤火之光,赓续红色基因。学院自2011年起与中共一大会址开启精神文明共建,2020年组建“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广泛参与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校史馆讲解、上海市国际进口博览会、疫苗接种等志愿服务。中共一大纪念馆志愿服务截止目前已开展11届,累计249人参与服务,共接待参观团队2000余批,服务受众达近70万人,历时一年出版口述历史档案汇编《我在“党的诞生地”当讲解员》,事迹曾被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头版报道,并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团队被授予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队员接受新华社采访

“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队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开展讲解

《我在“党的诞生地”当讲解员》新书发布会

 “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获 “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出版《我在“党的诞生地”当讲解员》

学院丁华东教授带队“上大记忆”联合大作业项目展6年,累积111名学子参与其中,共调研到1382位上海大学(1922-1927年)师生名单,获取1000余份档案原件,转录形成数10万字文本材料,举办“上海大学(1922-1927)人物事迹系列展览”,编撰出版《百年档案钩沉——“上大记忆”中的红色血脉》。

丁华东教授“上大记忆”团队出版专著

学院组建校史馆志愿讲解队,共60多位志愿服务讲解员,累计开展讲解服务400余次,接待校内外团队300余支,累计覆盖10000余人次。

学院校史馆志愿讲解队讲解员

学院第四届、第五届进博会“小叶子”合影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锚定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定位,在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各项事业发展领域深耕不辍,厚积薄发,展现了“文信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开启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征程。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供稿:张期勇

排版:赵子瑜

责编:周婷南


往期推荐

今日冬至,上大与你分享这些温度与祝福!

信息化的上大!2022,这些数字与你有关!

速戳!2023年考研重要提示请查收!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