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不等人,技术莫徘徊”|复旦陆雄文谈科创

张悦 上海科技 2024-01-05


“有些项目,听上去概念非常好,但大家都觉得这是三年以前、两年以前已经有人在做了,说是Me too、Me better,但如何证明自己是Me too、Me better?”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接受上海科技采访时提出了这个“灵魂质问”。


在近日召开的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全国总决赛上,9支科创赛道创业团队杀出重围,登上复旦大学相辉堂,与评委们展开了精彩的问答。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蛋白组学赋能肿瘤精准医疗”项目团队获得冠军殊荣。


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创赛道的底层技术


本次大赛的冠军“蛋白组学赋能肿瘤精准医疗”团队,在肿瘤伴随诊断和肿瘤药物的千亿级市场深耕多年,打破了国外领先公司在蛋白组学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多个技术已填补国内空白,是第一家在蛋白质组学领域获批医疗器械上市许可的国内公司,率先将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肿瘤精准医疗领域,促进新的专家共识、建立行业标准。


“刚才和评委合议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因为看到了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陆雄文谈到冠军如何产生时说道,“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看到了不断的迭代,从最早的根据已有靶点去寻找药,到现在的蛋白组学,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去做计算,加快了新药的研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钱世政在大赛总结中谈道:“数字科技已经如同液体渗透到各行各业,从生物医药到半导体产业,从流程智能平台再到高性能复合材料,今天的九支决赛团队中有四个都涉及到了数字科技。”与AI做广泛的结合,是当下科创企业的一个缩影。


在陆雄文看来,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所有科创赛道的底层技术,它构成了今天的基础设施。“任何科创赛道你搞研发,搞制造,搞管理,不用人工智能将来都不会有竞争力。”


“关键还是要技术的突破”


本次所有参赛项目均以“硬科技”为主导:参与初赛的科创企业中,平均每家拥有10项技术专利;进入决赛的企业中,平均每家拥有17项技术专利,均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



在大赛中,评委们的点评与提问都相当犀利——“SaaS软件赛道严重内卷,是什么让你们坚定扎根中国流程挖掘领域?”“从你的介绍来看,你们所从事的与其说是科技创新,不如说是工艺改良,何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快速迭代,产业不断升级,如何长期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既然是“硬科技”主导的科创,那么毫无疑问,脱颖而出的关键必然是突破性的技术,“技术的突破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你站在原来的技术层面上徘徊,同样的技术路径,很多人都在做竞争, 那为什么你会胜出呢?”陆雄文说道,“不要以为自己技术很强,市场就会等待,不是这样的,你不朝前走,不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能力,就可能会被淘汰。


让科学家具有企业思维


在决赛中,不少选手都提出了突破“卡脖子”,实现国产替代的目标,例如本次大赛中获得银奖的团队“三维编织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自主研发的三维编织智能装备核心技术突破了欧美强国的技术封锁,十余年来已创新升级至第三代,逐步实现了“卡脖子”高端智能装备的进口替代和升级换代,三代技术均处于世界先进、领先水平。其核心技术成功服务于航空、航天、轨交、能源、基建、国防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已进行多个型号产品的研制,部分型号已量产。


“我们发现很多科学家、技术人员创业,他们不懂商业模式,不懂战略的设计,也不懂股权的激励和公司治理。”陆雄文说道,让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技术,真正落地于产业界,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是复旦管院举办科创大赛的初衷之一,为此,大赛提出了“以赛育人”的理念,面向科创企业发展全周期、系统化打造了全链式科创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  

“在长三角地区,无论是科创人才的储备,还是制造产业链的韧性,抑或是社会资本以及政策扶持力度,都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为中国科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期待本届大赛能有效推动长三角地区商业创新一体化进程,更好促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打造中国未来科创新高地。”陆雄文表示。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