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汉诺威2017

2017-04-24 林雪萍 知识自动化

         汉诺威今天正式拉开帷幕,昨天展会前笔者走马观灯地看了自动化&IT、数字化工厂等几个展馆,一些零碎感受,供读者参考。

抱团的力量

         工业4.0越发成为一个阵形,这是一股始料未及的军团力量。打自2015年工业4.0平台推出的RAMI参考架构那一天开始,德国工业的全部体系,似乎从根基入手,打算集体抱团了。

  智能工厂SmartFactory的旗帜下,德国供应商正在结伴而行。智能工厂致力于推进一个智能化、模块化的工厂体系:一切都源自组合。


         这里分为MES、TSN、IT安全等不同的模块下,企业相互组合,共同搭载在工业4.0的战车之上。

         工业4.0是什么,此一刻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德国企业,可以心无旁骛地联手一起,形成强大的兵团作战。

         而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对标,一切仍然在继续。

工业4.0遇到工业互联网,成为固定论坛

         为了更好地实现德国和美国的工业生态目标的一致性,德国工业4.0平台重新思考了价值流,提出了基于价值的服务VBS(value-based Service),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要素分析。

传统VBS场景

未来的VBS场景

显然,未来基于价值的服务VBS的场景要复杂的多,简单的双边价值流变成了多边、带有回路的数据流,而服务,则成为更为核心的诉求;而平台,则毫无疑问,成为全新的主宰体。

VBS成为二者重要的交互点。通过基于物联网的VBS,工业4.0继续深化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的价值流对接。而工业4.0则坚定不移地走向制造价值链的精耕细作,通过自适应工厂AF(adaptable Factory)和无缝动态工程厂房,打造新一代制造的全新模式。


         对于这样的映射,日本早已经坐立不安了。日本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制造参考框架IVRA之后,也在积极地向工业4.0的RAMI模型对接。这是日本智能制造国际化对标的一种新构思。

    在这里,我们不难反问,中国制造2025如何跟工业4.0的RAMI进行数字化对标?——这里说的是数字化对标,而不是文字上简单的对标。

    “中国制造2025”也走过自己的波动,刚开始的时候,舆论曾兴高采烈地将其跟工业4.0对边——瞧,你有我也有;但很快,有些专家们很在意,特别怕被说成是工业4.0的中国版本,这会使得中国制造2025成为一个应激式的产物,貌似抹杀了大批专家的原创;然而,当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从去年开始,就真的坐在一起,讨论数字框架相互映射和数字对标的时候,我们却很难在这个维度对标。

    抽出一张得体的牌,这应当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混战的局面

    天下已经烂成一锅粥。

    IT和AT(自动化技术)相互拥抱的更加紧:自动化已经向IT领域进军。西门子已经是欧洲第二大软件公司。

    而IT,则更加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自动化领域。

     连ICT也以令人惊愕的速度,进入数字化制造。

     一时间,张飞、岳飞,都跑步进场,工业领域从来没有如此热闹。

    德国电信居然粉黛登场,云和安全,是T最关心的两个领域。它懂多少工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物联网簇拥着IT、AT、ICT相互遇见的时候,边界模糊,谁也不会坐等别人来告诉自己地盘在哪里,混战是最好的战略。

德国电信还能再严肃一点吗?

     相比之下,思科的数字化制造想的、做的,已经要深入得多。

此次展会,思科重点强调了围绕着数字化制造的工厂、供应链与资产、劳动力等多种解决方案。虽然数字化制造理念,并没有突出过人的表达,但解决方案却是大把大把地呈现出来。

微软也在现场。果然是大牌,微软跟罗克韦尔、博世等传统自动化公司勾肩搭背的姿态,真是人间之绝。甚至连日本横河这样的过程自动化公司,也在微软的战略联盟之中。

微软,这是要下多大的决心,才能跟这么多陌生人在一起;而这些相互知己知彼的自动化厂商,又要下多大的决心,才能跟相互竞争的对手,共打一把伞。

这么多不同亲戚、不同背景的人,都在一起串门,都是数字化闹的。

这样的话,IBM的沃森出现,那就更加一点都不意外。沃森早就成为IBM的未来希望所在。Waston IOT也是IBM在工业领域的重要支柱。

云与平台成为工业标配

菲尼克斯展示了其对于未来数字化工业的构想,硬件开放性平台PLCnext、软件编程和工业云平台,三架马车成为支持形成菲尼克斯数字化战略的未来。一切解决方案与产品,都围绕此而来。

    其中PROFICLOUD成为承载菲尼克斯未来数字化制造的集大成者。

     欧姆龙提出了SysMAC平台,提倡一站式连接、一套软件、一种控制器,实现自下而上、一套界面和体系的全面集成平台的解决方案。

 刚刚被ABB收购的贝加莱,还没有做好成为新东家ABB旗下的准备(事实上,二者的正式交割,应该是在六月份),因此依然以自己独立的面貌展现。但其在本地云解决方案,早就做好了强大的准备。

        靠着EtherCAT大发横财的倍福,也将未来笃定在云上,云存储、云存储、分析和服务,成为其工业4.0解决方案的重要支撑。

         而最为最值得关注的重头的,自然是西门子的MindShpere。这个定义为基于云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正在试图连接西门子所有的一切,重新整合西门子已经分门别类、成功的数字化实践,和各种巨大的知识资源。

作为一种平台即服务PAAS的践行者,它支持各种APP应用,和数字化服务的开发和运营。     

      终于,西门子打算把离散工业、过程工业等各方面的事情,全部要收到一面大旗之下。而且,它为第三方伙伴,可以提供的更多。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正在缓缓拉开长卷。 而在这上面,各种用途不一的APPs,已经准备了很多,例如XHQ、VALVE 等,包括跟合作伙伴如本特利联合开发的产品,都在为全新的数字化服务,开创更大的空间。

两家大放异彩的中国制造

华为,正在打算成为“制造新技术”领导者。但它似乎尚未做好引领数字化制造的准备。 “数字化转型”,因此成为华为所决意推动工业的方向。

高性能计算HPC的云方案,企业流程与IT的融合,都是华为积极推动云服务的方向。

     而海尔,则成为70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出现的家电制造商。当然,海尔并不打算在这里展示冰箱,而是展示一种物联时代的可复制的生产能力。海尔的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的工厂产线落地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用户全流程参与(全程追溯)、大规模定制的全新体验。通过10个工作站,和复杂的软件支持,用户可以在现场定制自己中意的冰箱,并且最后将签名的成品提交给用户。当然不是一台几百斤的真冰箱,但能拿到一个现场真实生产的模型,已经指向了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定制时代。

这让海尔一直在倡导的“人单合一”的管理理念,终于有了真实可见的支撑平台。理念不再是软的口号和海尔的内部实践,而是成为一种可以表达、可以复制、可以互联的生产能力。物联时代的平台,成为一种理念最具有说服力的容器。

后    记

汉诺威工业展会的内容,正在由于跨界、融合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简单地看一个产品,看一个目录就能了解天下工业的时代,悄然逝去。整体的力量、跨界的力量、云和平台的力量,都在各自发出不同凡响的改变。

数字化,还没算走出多远,工业已经打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欢迎关注明天发布的“汉诺威工博会全貌解读”)


作者简介






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