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汉字需要改变读音吗?

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2022-07-03

这两天,年没过完,学校也还没开学,朋友圈却被这条消息刷了屏:来自中国播音主持网微博的提醒「注意!别再读错了,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自然也有很多人来问我,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其实这个问题,我以前说过好多次了。我个人是赞同在汉语中取消一切能够取消的一字多音的,因为完全是徒然增加记忆负担,毫无意义。要知道,我们现在的汉字,几乎大多数在古代都有好几个读音,要是都保留它们的每个读法,那会累死人的。


另外,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起初大家约定俗成一个音表达某个意思,然后造一个字来记录它。后来这个词的意思引申,表达更多的意思,于是有了所谓变音构词、变调构词,也就是说,把这个词的读音稍微改变一下声母韵母或者声调,以表达它引申出来的意思,于是记录它的那个汉字,也就有了好几个读音。比如骑字,本来念起qi2,当动词,表示跨马这个动作,后来把所骑的马也称为骑,包括一人骑一马的骑兵也称为一骑,为了怕意思和动词的骑混淆,就改变了它的读音,读为ji4。这在学术上称为变音构词或者变调构词(我现在仍不敢相信这个所谓变音,到底是文人的生造还是老百姓的约定俗成),这些读音的分化,似乎是合理的。但到了现在,是否要一直保持这些读音不变呢?我认为没有必要。


为什么?因为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适当变读有助于分别词义,从而避免产生歧义。比如“视其骑”这三个字构成一个简短句子,其中的骑字,读成qi2,意思就是“看他骑马(的动作)”,如果读为ji4,意思就是“看他的马”或者“看他的骑兵”,很好分别。但我们现在都说白话文,以双音节为主,一般会直接说“看到他骑马”,或者“看到他的骑兵”。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通过读音来分别语义,因为不会产生混淆,还有什么必要增加记忆负担呢?所以,骑这个字的多音读法,我认为可以在普通教育中删除(当然,日后以文史为专业的大学生,是必须懂这些知识的,不但要懂这个知识,还需要懂更深的古音知识)。一个小学生,你跟他说“斜”要读“xia"有啥意义呢?你告诉他们,这个字是古音,那么麻烦了,学生继续问,“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歌的其他六个字的古音怎么读?你该怎么办呢?为什么这个字读古音,其他字就不读古音呢?你说这个字是韵脚,为了好听,没有办法,只好读古音,那”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你读所谓的古音cui反而不如读shuai押韵,又该怎么办?小学老师根本经不起这样追问好吗?


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讲,我认为老百姓爱读啥就该读啥,因为语言出现之初,读音就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文人只是老老实实记录它。当初第一个制造韵书的人,也不过是根据自己从小习得的语言来定的,他去哪翻字典?文人没有权力给汉字制定那么多繁琐的读法,否则反而是专制了。就像你到一个地方去研究方言,你跟老百姓说:”你这个字读音不对啊,不符合语音发展规律。“老百姓说:”去你的,我们打小就这么念。“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把人家的读音记录下来是正经。据说溥仪去参观故宫,看到自己的爸爸的画像,说:”错了,这不是我爸爸。“管理员说:”不会错,这是我们专家考证的。“溥仪说:”去你妈,我爸爸我还不认识吗?“语音这个领域,跟溥仪认自己的爸爸一样,语言就是老百姓的爹,他天天用,他才更有发言权。你说不该那么念,要这么念,你算老几?


当然,改变读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读音本身的问题,涉及到考学、播音员正读等等现实利益考量,我认为既然按照习非成是的情况改读了,那以前的旧读和新读不妨两存,考试答卷播音无论选哪种都可以算对,等习惯旧读的全死光了,新读自然就彻底覆盖旧读。如果因此认为旧读都不对,那我也是不赞同的。凭啥你说改就改?我就是老百姓,我就爱读以前的那种读法,你说现在规定变了,你读的不对。切,把你的脏手拿开,你算老几。


(以下是我一些小说,长按二维码或者扫码即可购买。)


《楚墓》签名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