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蒙古杭爱山所发现的东汉《燕然山铭》释文的几个问题(下)

风流天下闻 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2022-06-06
 


5跨安侯
这个“跨”字,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的文章,都释读为“進”,辛德勇原本释为“跨”,后来修订的新文改释为“進”[1]。田振宇说这个字应该是“跨”字,专门摹写了石刻文如下,并说“夸”字形可参《隷辨》。       

           
从田振宇附的照片来看,右边释为“夸”很可疑。首先右边上部并非“大”字形,其次,下部中间一竖笔是直画,并无向左作弯钩之势。此字所刻的山壁中间有较大裂缝,因此我怀疑其中有一撇被损毁了,右边应当是从“广”从“羊”形之字,我猜字形应该是这样:

 

 
右边和汉简的“斥”字相似。我们看汉魏文字中“斥”字的写法:
  


其中第一个字出自武威汉简《相马经》,和石刻右边的写法比较相似,后面两例“羊”形笔画有省简,笔画有拉直。此外,单纯从字形来看,“厥”字也是从“斥”从“欠”的。 
 


  
因此,这个字从“足”从“斥”。古书上有“跅”字。《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跅”从“斥”声,古代一般从“斥”声的字,往往有“张开”“开拓”“大”的意思,所以“拓土”也叫“斥土”,“拓”和“斥”古音近,是同源词。“跅驰之士”指的是放荡、不遵礼法之士。但放在铭文中,读不通,因此有必要破读。

我怀疑“跅”应该读为“溯”,因为“溯”的异体字就是“泝”,李煜词:“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泝”就是“溯”。铭刻的“跨安侯”的“安侯”指安侯河,也许窦宪进军,不仅是渡过安侯水,而且要沿着河水上溯,但时间已经过去千载,当时行军路线的细节,已经难以复原了,到底如何,也只能存疑。不过这个字从字形来看,不像是“夸”字,基本可以肯定。当然,更不可能是“进”字。我的判断是从这张照片得来,如果有更清晰的照片能证明这个字右边从“夸”,我可以修改个人意见。
 
6、剿凶虐兮截海外。
燕然山刻铭:芟凶虐钆海外
 
其中的“”,就是下面这个字。
 


这个字现在释读为“”没有异议,但是解读方面,我觉得还可以有修订余地。辛德勇认为它“当是通作‘轧’字”,我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它是“轧”的异体字。田振宇提出此字或为“釗”,引《说文解字注》:“钊,勉也”,此处作勉励之义。这两个说法都是有问题的,下文我们会辨析。
 
和《燕然山铭》此句类似的辞例见于《荆州刺史度尚碑》,其中有一句为:“截彼海外,绩莫匪嘉。”其中的“截”字,据南宋洪适的摹写,写成下面的形状(下文引到时,以A代替):
 
 


 
解树明解释说:
 
有关“钆”字的释读,需要予以说明。“钆”与“釚”“䤛”相通,义为弩牙,即弩机上控制弓弦发箭的机具。该义项放在此处不合适。从“癹匈虐”来看,“海外”前一字与“癹”相对。“癹”有铲除的意思,如《说文解字》引《春秋传》“癹夷蕴崇之”,那“海外”前一字与铲除意思相近或相承。南宋金石学家洪适(1117—1184)所撰《隶释》卷七所录《荆州刺史度尚碑》中有“A彼海外”之句,洪氏以为“A”与“截”同。《后汉书》“A”与“截”同,均为整齐的意思,即“A”亦有整齐之义。又《度尚碑》与《燕然山铭》“截海外”均据《诗经·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以成文。“钆”与“A”虽字形相近,但从字义和拓片来看,此字应释为“A”。
 
解树明这段话里,有两个观点:1、认为,“钆”与“釚”“䤛”相通,放在铭文中意思不合适。2、《燕然山铭》的“钆”应该像洪适《隶释》那样,释为“A”。
 
这两个看法,我认为都是错误的。1、《燕然山铭》的“钆”,和所谓与“釚”“䤛”相通的“钆”并不是一个字。魏晋之后的俗字,往往把“丩”形写作“虬”的右旁那种形状,“虬”本来的写法是“虯”,后来才变成“虬”,这种写法主要出现在魏晋以后。《燕然山铭》的“钆”,则是从“乙”声的字,后来俗体才变得与“釚”“䤛”相通的“钆”同形,两者本来是没有关系的两个字。
 
2、“截”的本义是整齐割断,所以从“戈”;《燕然山铭》作“钆”,从“金”旁,是符合造字理据的,因为兵器都是用金属制造的。如果像洪适那样写成从“隹”,反而是不可理解的。“隹”的本义是短尾鸟,和兵器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我怀疑《荆州刺史度尚碑》的写成“A”形的“截”,是根本不存在的字,它本来也是写作“钆”的,只是拓本不清晰,洪适摹写有误,写成了从“隹”。从汉魏碑刻文字来看,“金”旁经常写成“圭”形或者类似形状:
 

 
“金”如果写成“圭”形,就和“隹”很相似了。上面的字形中,第3个字形就是“”,第6个字形的“金”旁,把“金”字最上一撇写得接近竖笔,就和“隹”更相似了。因此,洪适所摹的“A形”的“截”一定是“”,而不是相反。
 
现在说字义,辛德勇说此字是“轧”的异体,这是错误的,因为众所周知,班固在此处是用典,词句来自《诗经·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因此它只能是“截”字,不可能是“轧”。《说文·车部》:“轧,辗也。”指碾压,和“截”的意思也不同。这句《诗经》,郑笺解释说:“整齐也。”王肃注云:“四之外,然整齐而治。”通常的理解是说,商代先公相土这个人非常英武,其威力导致海外各国都截然整齐,奉行自己的职责,不敢互相侵伐。
 
其实“”和“截”古音相近,可以通假。“”从“乙”声,是影母质部字,“截”是从母月部字。韵部很近,声母似乎有区别。但同从“乙”声的“札”是庄母月部字,这就和“截”的声母也很近了。两字还有通假的例子。《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荒礼哀凶札。”郑玄注:“札读为截。”郑玄和班固都是东汉人,在当时用和“札”同声符的“”来记录“截”这个字,是很正常的。
 
以上是我对《燕然山铭》摩崖文字释读的一些看法,因为第一次读这块摩崖文字,也就是几天前,读得不熟,加之我个人的语言文字水平也不是很高,一定有不少错误,我很乐意接受大家的指正批评。
 
[1]辛德勇:《燕然山铭文本新订定》,澎湃新闻,2020-02-0315:05

(全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