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同学少年·风采 | 寻觅帝都博物馆系列第十三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2017-06-24 北大历史学系学生会

同学少年·风采

寻觅帝都博物馆系列第十三站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春又老,

瘦尽谢娘腰。

九十韶华原似梦,

落花流水两不聊,

愁对暮山遥。

这是一首华侨的诗歌,每一个旅居海外的华侨都有着一段独特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品读他们的历史,感受不一样的岁月视角。社小调本学年的最后一站就带你了解那个神秘的华侨历史的世界。



实用信息

地点:东直门内北小街,通教寺路对面

票务:出示身份证免费领取门票(门票很精致,很有纪念价值哦!)

注意事项:不可携带饮料和食品入内,门口有自助存包处



        6月22号,夏至后一天,小雨。走过飘满小龙虾香味的簋街,转过一个十字路口,走到草园胡同。华侨历史博物馆,听上去洋气的不得了的名字,却建的古色古香。通红的漆,整齐的砖瓦,雨水顺着崭新的飞檐滴滴哒哒打在地上。建筑本身就在诉说着历史。2014年,华侨博物馆建成。至今不过3年。

        若是比年头,华侨博物馆远远逊色于老牌的警察博物馆,铁道博物馆。但是论科技,论特色,华侨博物馆却别有一份风味。


Figure 1 

华侨博物馆门口的波茨坦和平钟,上刻有多种文字

       华侨博物馆有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在第一层,二、三、四展厅在地下一层。第一展厅介绍华侨的历史和基本知识,二展厅是对华侨生活的复原,三展厅展示华侨的贡献,四展厅展示华侨与中国的联系。

        进入第一展厅,几艘帆船模型立刻让人回忆起美洲史,非洲史课上董老师和潘老师讲过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国船上载着的不仅仅是大批丝绸、瓷器、香料,还有无数的华工。最早的华侨以华工的形式源源不断输入美洲,做着掏鸟粪,割橡胶,摘香蕉的活计。华工们带着发家致富的梦想登上货轮,却受尽歧视和苦难。看到复原的货轮环境,没有人不为此而震动和痛心。然而,随着华工的逐渐增多,在移居地也形成了一股华工势力。华侨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也在慢慢变好。


Figure 2 模拟运载华工的商船环境

        第二展厅是华侨博物馆最有特色的展厅。这一展厅主要运用场景复原技术,在地下展馆建了一条华人街。从各式各样的牌匾,各种报纸和老物件,可以窥得民国时期华侨的生活状况。在这条“街道”的入口处,石门上书四个大字“天下为公”。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对于大同世界的追求是一致的。华侨走出国门,大同的理想是否也走向世界了呢?





        民国时期华侨谋生主要有三种手段,被称为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说的就是华人在做饭,裁缝,理发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华人在当地的谋生手段却不止这些。中医的高明技法也享誉世界。以至于在秘鲁有一句俗语来形容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连中国医生都治不好了!”

        在国外谋生的华侨经常会思念祖国,于是他们组建各种社团来凝聚和寄托情感。这样的社团组织,主要有“三缘”:血缘,地缘,业缘。血缘是指同姓之缘,如“杨氏会”就是由杨姓的人组成的社团,地缘是指同一个家乡,而业缘则类似行会组织。华侨博物馆复原的这些场景不只有利于我们理解海外华侨的生活状况,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这里的一切图景都与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无甚差异。



        第三展厅展示的是华侨的贡献。这些贡献以商业为主,如新加坡的橡胶大王陈嘉(甲)庚,新西兰乳制品大王张朝等。可以看到,华人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国外闯出了一番天地。华侨对移居国的贡献也无可估量。



        第四展厅的主题是华侨与中国的联系。华侨虽然离开祖国,远赴他乡,但并没有切断与祖国的联系。抗日战争爆发时,众多华侨回国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大量的侨汇也为抗日时物资供应提供了力量。在展出的文件,书信,影像资料中,男扮女装参军的李月美格外引人注目。被称为当代花木兰的李月美在抗战爆发时穿上弟弟的衣服踏上回国的货轮,成为滇缅公路上运送物资的司机。为祖国作出许多贡献。


        除了李月美外,为国捐躯的蚁光炎的故事也让人动容。他因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而触怒日伪政权,在曼谷耀华力路被当众刺杀。蚁光炎的鲜血溅到了妻妹雪白的旗袍上。红白相衬,更显悲壮。这件旗袍被保留下来,作为华侨博物馆的一件展品。


     此外,第四展厅还留有孙中山原声演讲,也是很值得一听的。


        在上民族史课程时,罗新老师在第一节课就讲:“没有一个词汇比‘民族’更能激起人内心最悲壮的情感,最美好的联想。”我想,是这样的。身处华侨博物馆,这种民族的情绪更为激烈。每封书信,每张照片,每个老物件,甚至每个名词上都写满了华侨的民族情,都写满了华侨对祖国的呼唤。没有一个时刻是比沦落异乡时更能让人想起民族,想起国家。在海外的华侨,可能是广东人,可能是福建人,可能是山东人。但是一踏上异国的国土,这些差别立刻弱化了,他们只有一个名字“中国人”。

        受这种伟大情感感染的同时,也不能失掉一个历史学人的理性和思考。展馆内的展品多从华人自我认知角度出发,而缺少外国人如何看待华侨的资料,也缺少同时代的中国本土人如何看待华侨的资料。这使得展览的角度比较单一,华侨的形象不够立体。同时,这些展品又不足以充分说明华侨真实的自我认知。如同今天的“香蕉人”,民国时的华侨是否也面临社会边缘的处境,是否也有异化与反异化的过程,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

        总而言之,华侨历史博物馆胜在较为先进的科技展示方法和较为丰富的文字,影像资料上。对于喜欢看老照片的人来说,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个不错的去处。

        本学年的寻觅帝都博物馆系列就要和你说再见了额,感谢大家对我们社小调的支持与厚爱!

        下面奉上忙碌了一整年的社小调美美的(羞羞的)皂片<( ̄ˇ ̄)/

我们下学期再见咯(๑•ᴗ•๑)

历史学系社会调研部


供稿 / 历史学系社会调研部

微信编辑 / 李博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