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说新语·文苑|阎步克老师著作简介

2015-11-25 北大历史学系学生会
世说新语·文苑

阎步克老师著作简介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以成立于汉,并最终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作为研究对象,从该制度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中叙述这一重要人才选拔机制,并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列为影响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原因。《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按时间分论各时代察举之特征,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这些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解释。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一个重要架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着力于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与运行规律,采用了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合流、儒家与法家合流,士大夫政治渐趋定型,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文官政治”的基础。


《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
《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汇集了阎步克老师近年来对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研究论述。该书对儒者起源问题提出新见,论证了“儒”与古代乐师存在着文化渊源关系,乐师和史官构成两个文化子系统,揭示出早期中华文化演进的一条重大线索。阎老师运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的概念,从一个宏观视角划分了中华帝国官僚等级制演进的阶段,对汉末到南北朝一些重要政治文化现象进行了论述。考察了汉代禄秩等级制的特性,南北朝至唐初的官阶、军号和散官制的特性,南北朝至唐初的官阶、军号和散官制的变迁。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以秦汉自南北朝历代的官阶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的概念,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通过这个新视角,阎老师对周代的爵命,秦汉二十等军功爵和禄秩,魏晋南北朝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直到唐代的文武散阶进行了细密考察,将之勾勒连缀为一条演进变迁的线索,并对其性质和意义做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帝国时代的官僚等级制发展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分期模式。 本书获得了学术界高度评价,入选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并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中国古代官司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综合研究”成果。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本书的重在讨论秦汉官僚等级制度。阎步克老师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分等分类”和“官员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一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该书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到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服周之冕》
本书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原生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反映的是周朝政权与神权的分配,具有“君臣通用”特点。随着汉代尊儒运动的开展,出现了“古礼复兴运动”,其间古冕被重新采用。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促动下,重新采用占冕;同时从尊君、实用角度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调整古冕等级。而经学家对古冕的不同阐释,也引起了诸多纷争。理性化、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落。《周礼》六冕的漫长兴衰变异,折射出了服饰与权力、学术与政治在传统中国的复杂关系。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阎步克老师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概念与相应的研究方法。基于“品位—职位”视角,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如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本书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全面阐述,对古代官僚等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官阶与服等》
本书收录了阎老师的六篇学术论文,分别讨论了秦汉官吏等级、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的演变、古代官阶研究方法、古礼复兴运动、《周礼》六冕结构以及汉唐冠服体制变迁这些问题,从常被忽略的细节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角度新颖。

组稿/学术部微信编辑/王嘉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