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些年,我们共同成长——追忆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的春华秋实

2016-11-19 刘文杰 中国公路学会

7月17日,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小明来到我会调研,当回忆起当年创立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的那段往事时,部长的话语中,依旧充满了自豪、感慨和感动!

是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谁又能忘记自己的青春岁月呢!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恢复高考之后最初几届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十年左右的历练,有些已经成为单位骨干力量和行业栋梁之才。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时任理事长王展意的倡导下,中国公路学会决定设立青年专家委员会。

当时学会在部机关办公,条件有限。几次召开筹备会议,都是借用中国路桥、部机关会议室,以及杂志社位于和平西桥的新址。参加人员有张剑飞、刘小明、申少君、任锦雄等。时任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学会秘书长熊哲清等,对青专委的创办,也给予巨大的支持与鼓励。

“青专委”第一次会议于1998年夏天在秦皇岛举行,参会委员有30多人。对于我这个刚刚学会开车不久的“潮手”,自告奋勇地要开车送时任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从北京去往秦皇岛。手艺不精,路又不熟,心里又紧张,当时也没有高速公路,这一路上磕磕绊绊,好容易到达目的地。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胆量!

回程时,凤总依然坐上我开的车,真是让我万分感动。来回600多公里,风险指数很大,他却毫不介意我是个新司机。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当时老一辈专家对青年人的信任和厚爱!

学会“青专委”成立后,在公路界产生很大反响。各地的青年才俊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很快在青年专家中产生“积聚效应”。当时“青专委”每年的学术论坛,热情很高、气氛火爆。许多现在如雷贯耳的大专家、大学者,当时还是毛头小伙子,在学术上也未必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劲头,讲得有板有眼、底气十足。遇上不服气的,往往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现在想来真是又好笑、又好玩。

随着“青专委”组织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学会决定给青年们专门设立一个奖项。几次讨论酝酿,后来又进行了调整,便有了现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由于每次授奖名额仅限10名,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对全国这么庞大的公路青年专家方阵来说,真好比是 “皇冠上的明珠”。再后来,中国科协设立了“中国青年科技奖”,许多青年专家经学会推荐,先后获得了这一青年科技工作者崇高的荣誉!



(2006年,第三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年会上,时任中国公路学会“青专委”主任委员,现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为公路科技青年才俊颁发“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证书)

到本世纪初期,随着经济腾飞,最初建设的高速公路,由于等级标准低、车流量大,已经显得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又是青专委的小伙伴们,首先观察到这一现象。“青专委”发起召开了全国最早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论坛”,并逐步培育成为“青专委”的学术品牌活动,迄今为止,已经开了近十次。

许多委员特别留恋在“青专委”的日子,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青春的足迹。每年的年会,都是一场青春的豪醉,都是一次理想的洗礼。我们一起朗诵《成才宣言》,一起走进边疆道班,一起参观委员们生活、战斗的工地、厂房和实验室,一起分享和分担彼此成功的欢乐和求索的迷茫。

“青专委”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公路交通界、乃至其它领域的精英和翘楚。我们不需要列举了,因为这是一串很长很长闪闪发光的名字。更何况还有更多青年才俊,即使他们未曾加入青专委这个组织,丝毫不能减却他们的芳华,都是我们大家庭的一员。

曾经共同拥有的青葱,曾经一起走过的时光。曾经把远方放进行囊,也曾经把艰辛当作成长。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现在我们依旧在奋斗的路上。因为青春是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在我们的生命里,在我们的事业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