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现实难点与实践路径

郑振锋徐健张雨楠 传媒 2023-03-29

2020年6月以来,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是共生关系,应做到同向进行。新闻传播学取美国新闻教育与传播研究之源流,在进入中国后有本土化改造的需求,因此更有必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无数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是凝聚人心、团结广大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理应成为大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必要对其实践路径重新进行审视、探究。

01

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代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积淀而成的,凝铸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在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其鲜活性和生动性,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将对新闻传播学传统的灌输、“填鸭”等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迫使一些教师改变既有的传授方法以适应红色文化融入后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推动整个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彻底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合作性。

在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利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切实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使他们牢记自身使命和担当,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只有融入了红色文化,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才真正切合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中国化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界。西方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引入中国后,学术界虽长期对西方理论进行了援用、消化、摄取,但最终结果是落地性不足,出现了西方理论“东西相异”的橘枳效应。将源自西方的新闻学、传播学理论体系移植到中国来,实为跨语境的理论旅行,虽促成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资源的快速繁殖,但去语境化的理论移植与中国问题的连接存在着根本性的断裂,终使这一理论缺乏“在场”感。由于长期依赖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在地问题,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差异,中国当代的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还是沿用大众传播时代的理论,部分研究仍然是以新材料填充旧理论。这一现状表明,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在中国本土理论体系的创新上仍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在课堂上难免不受这样的理论体系制约,容易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其理论思考的逻辑也容易被引导至“西学东用”,这既不利于学生形成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习惯,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理论发展从“彼岸”走向“此岸”,更不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目标。新闻传播学科的中国化进程要横向把握中西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立足中国,有针对性地吸纳国外先进思想,纵向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具有现实关照的相关论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就是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若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唯理论”的学科观念,理解、接受并正确评价西方理论。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中,一定程度上也可跳出不加改造地使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理论舒适圈”,能够将中国问题真正置于中国语境中进行考察。

综上,我们不能把红色文化教育简单地看作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和传承,还应看到红色文化在专业育人上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只有坚持融入红色文化,方能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巩固育人成效,使广大学生在西方理论影响的漩涡中不被冲昏头脑。

02

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现实难点

目前,针对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虽有个别高校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尝试,但面临的现实难点仍不容忽视。

1.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普遍较为传统,其中弘扬红色文化的内容极为有限。尽管不少高校在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型,尝试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但我国多数高校的专业教学总体框架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大多都还使用着一对多、单向知识传授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仍然是僵化、被动的。总的来说,新闻传播学专业没有走出师长传授、无互动的教育传统,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不对等的。若不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则既无法让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主动性,也无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不仅仅是印刷在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描述,它的内涵始终鲜活。因此,高校传统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教育模式必须积极寻求改变和创新,构建互动性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内化为自身世界观的一部分。

2.在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方面,高校中缺少可参考的范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只有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才能落实好“把红色资源运用好”的指示精神。

过往学界研究认为,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关系——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不能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脉络。因此,各地各高校教育普遍缺乏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化的罗列和整理,使得高校无法将红色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标、有结构地整合进专业教学当中。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高校看似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方面下了苦功夫、做了大努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为例,这类课程并未很好地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一些红色文化的元素,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几次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使红色文化的学习仅仅停留于表面,未能成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各地红色文化资源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因此,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如何更灵活地运用好红色资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3.红色文化在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中存在“学”与“做”不平衡的问题。目前,“不少高校在积极地尝试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体系的创新,而新闻教育独特不变的价值体现在要培养怀有人文之爱、追求真理和正义之心,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阐释变动之意义、助益社会良好沟通的人才”。红色文化作为积极进步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足以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意识等着色,向青年人灌输红色文化,也符合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德才兼备专业人才的学科培养理念。但目前,红色文化在融入教育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实践的相关环节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普遍来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大多关注理论的讲授而缺少实践锻炼,纯粹通过书本传经布道式的教育模式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一观点表明,若红色文化在融入教育时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就只能成为“道德教科书”的搬运机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良美德、奋斗精神等,也将在人们无法更贴近和全面的了解下,逐步失去吸引力,“知”与“行”的无法统一终将导致红色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道路难以实现,从而逐渐消弱其作为进步文化的强大力量。

03

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如何科学、合理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中?这是每个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红色文化是我国当前文化主旋律中的重要分支。我们要把培养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新闻传播人才放在第一位,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全过程,从而保障红色文化有序地传承发展。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培养“传承红色基因”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可以在新闻传播史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对中国革命史的讨论,厘清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时时唤醒学生的红色记忆,引导他们从红色文化中吸取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积极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贯穿课程思政,创新新闻传播人才的德育模式,这正是红色文化有序传承发展的保障之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结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特色,讲好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讲好我党百年艰苦奋斗、敢于争先的伟大经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必须培育一大批能够讲好红色故事的优秀传媒人,切实担负起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要培养这类人才,课程思政教学中就应结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特色,“既要立足课堂,也要走出课堂,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如紧扣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让学生尝试创作弘扬红色文化的视频,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互动直播讲好红色故事。坚持学后有操练、练后有新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与能力。同时,在实践中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习者既是观察者,也是文化场域的在场者,实现客体与主体的相交融,让知识性与实践性更完美地结合。

3.促进校企合作教学——加强本土红色文化学习,发展在地文化产业。广西红色文化作为广西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汇通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媒体实践、综合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要突出技能与行业的对接,在实践环节体现校内与企业的合作教学;在课程建设上,要将对广西红色文化的学习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在地文化产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建议探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按照地理分布、资源权重等要素重新整合广西红色文化,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红色文化资源+专业教育延伸”的合作框架,让在地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作者郑振锋系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健系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雨楠系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辑:鲁艳敏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2年05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