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慈善学人 | 汪仲启: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拆掉知识的围墙 公益慈善学园
2024-08-23

作者简介

 

汪仲启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副教授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已经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虽然当前仍有持续加大的境外输入压力和零星偶发的社区感染,但总体而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是稳健可控的。中国“抗疫”的密码有很多,但社区防疫的有力有效是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告诉我们,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基础。


社区是应对公共危机的前沿阵地


风险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当代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扩散性、全域性特点,风险治理同基层社区和普通公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社区作为城乡社会基层的基本单元,既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灾害后果的重要威胁目标;既是社会稳定的后方,也是应急响应的前哨,有时甚至是公共危机发生及应对的“第一现场”。因此,社区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既可能是“最脆弱的一环”,也可以是“最有力的前线”。基层社区的风险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制约国家公共安全风险应对的整体能力。社区风险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国家风险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基础性环节。


早在20202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明确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他还指出,“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现代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使得居住社区已经成为医疗机构以外的一个重要的“抗疫”主战场。随着疫情的发展,抗疫前线由医院变为交通港口,但基层社区始终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和坚固堡垒。在疫情联防防控总体战线中,基层社区不仅要承担起科普宣传、统计汇报、信息沟通、防治排查、体温监测、场所消毒、邻里协调等大量工作,同时还要进行重点人群管控、拉网式“扫楼”及安排发热和疑似病人隔离等工作。广大基层工作者要兼任信息员、观察员、宣传员、排查员、联络员、警卫员、辅导员、应急员、协调员、心理疏导员等职责,成为防范疫情社区传播的核心队伍。在看不见硝烟的社区里,广大基层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一道,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感佩的“抗疫”战事。


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抗疫胜利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不仅是广大居民休戚与共的家园共同体,也是化解风险、追求美好生活的治理共同体。只要社区治理共同体强韧有力,我们就有战胜各类风险和危机的底气。实践表明,新冠肺炎联防联控阻击战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强大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齐心协力,打造强大的行动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科学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小区进行封闭管理是切断疫情社区传播的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居民小区,都要成为一个独立的防疫单元。一些社会治理基础较好的社区,在党政部门的强力指导支持下,在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精心组织协调下,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打造了强大的“抗疫”行动共同体。广大基层工作者不辞辛劳,以“连轴转”的工作节奏,开展宣传、“扫楼”、值守等行动;物业公司不计得失,增派保安、保洁,确保小区干净有序;业委会积极行动,给予居委和物业以强大的支持;党员群众密切配合,捐钱捐物,主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打响疫情防控总体战,意味着广大居民的全面动员;高效的社区行动组织网络,充分说明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的实际效能。


守望相助,营造温馨的互助共同体。承平之时,大家出入相友;大疫之下,人们守望相助。许多社区充分体现“自助、公助加互助”的理念,营造一个个温馨的互助共同体。小区封闭管理后,面对采购不便、物资缺乏的困难,邻里之间相互捐助、拆借、共享、团购物资的现象比比皆是。针对社会资本相对薄弱、抗风险的能力不强的特殊人群,比如无人照护的残疾人,高龄的独居老人,以及留守儿童、事实孤儿等,许多社区不仅建立起专门的特困人员临时监护机制,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定期走访看望,照顾他们的基本生活;左邻右舍也充分发挥互助精神,帮助照料、采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疫情中心的武汉市,有政府部门发布“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值守、照顾邻里孤寡老人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认领1至2户生活困难老人。这一号召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互爱互信,塑造坚韧的情感共同体。“远亲不如近邻”是传统中国的宝贵智慧,今天的城市社区同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社会治理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技术治理,社区应该是一个个有温度的共同体。社区治理的根本追求,应当是通过互爱互信的行动,帮助人们塑造牢固的情感联系。邻里之间的信任与关怀,靠的是平时交往互动的点滴积累。平日里居民们经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或者共同探讨解决社区的一些公共服务问题,这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小活动”“微治理”,正是积累社区信任、培育社区情感的重要过程。春风化雨细无声,邻里情感是韧性社区最强大的纽带。只有在社区营造中,通过经年累月润物无声般的情感积蓄和信任叠加,将社区工作者和广大居民联结成为一个个柔性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在应对突发灾难的时候才能够格外坚韧。有力的行动共同体、温馨的互助共同体、坚韧的情感共同体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个具有强大免疫力的有机体,在遇到“病毒”时,这个防疫机制就会起作用,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与活力。




往期回顾

杨君:社会再组织化——服务型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杨道波:我国慈善组织规模分类管理法律制度的实践与完善

赵欣:推进现代社区治理走向美好生活

吴磊:从“点线面体”入手推进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

高新宇:技术赋能如何推动基层政府智慧型环境治理

杨宝:模糊性购买——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葛天任,邓海云:新发展阶段如何低成本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案例分析



本栏目获得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支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公益慈善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