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高出品 | 专题研究:公园里“藏”着一群博物馆——东京上野公园博物馆群

华高莱斯 华高莱斯 2023-02-06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华高莱斯”即可订阅↑↑↑

技术要点·都市文博区

东京上野恩赐公园

图片来源:https://www.flickr.com

看完了前几篇文章,想必大家对于“首都文博区”已经构建起了一种大致认识——无论是德国柏林的博物馆岛、美国华盛顿的博物馆大道、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区,他们都具有极强的标识度和展示性,代表了这个国家的脸面,“高大上”是这些文博区给人的第一印象。

然而当我问你,日本东京的文博区在哪里?你脑海里估计得思索好一会儿,就连东京本地人也不一定能马上脱口而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上野恩赐公园。

作者:李鸿


上野之美,也在樱花之外

之所以让人疑惑,是因为这个公园手握三张“人气王牌”,导致其知名度远远盖过了里面的博物馆群。

东京上野恩赐公园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王牌之一,在于“名胜”。上野公园位于东京市台东区,过去是德川幕府(也称江户幕府,1603-1868)的家庙和私邸,从那时算起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到了1873年,上野公园被指定为日本皇室花园,1876年正式开园后便成为是日本的第一座公园,也是东京最大的公园,面积达53万平方米。由于历史悠久,园内的许多建筑及景观在建园前就已存在多时,比如由德川家光创建的宽永寺、供奉德川家康的东照宫、供奉千手观音菩萨的清水观音堂、明治维新的领导人西乡隆盛的青铜雕像等多处名胜古迹,因此上野公园也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王牌之二,在于“樱花”。樱花的加持,更是让上野公园坐稳了“人气之王”的宝座。上野公园是被公认为东京最著名的赏樱圣地之一,如今公园里的樱花树已多达1300余棵,“染井吉野”是最有代表性的樱花品种,其早在1624年宽永寺修建完备之时便得以移种,后来一经发掘便火遍全国。在日本,“去上野赏樱花”成为了当地人的传统出游项目。而且,赏樱的巨大吸引力绝不仅限于日本国内,且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给我国国人埋下了多少憧憬的情结,仅看每年4月上野公园举办的“樱花祭”庆典便可知一二:全世界的游客趋之若鹜,樱花树下,人山人海,场面甚为壮观。

王牌之三,在于“大熊猫”。上野公园里还有日本最古老、最有名的动物园——上野动物园。除了各种珍禽异兽外,2只由中国赠送给日本的大熊猫成了上野动物园的“金字招牌”。直到今日,上野动物园是东京乃至全日本人慕名前往的旅游胜地。

上野恩赐公园地图

图片来源:w3.ikebukuro-net.jp

然而,上野之美,不仅在于风景之秀丽、名胜之厚重、樱花之烂漫、大熊猫之珍贵,而是在公园深处、树木之下,“藏”着一张更具文化感召力的王牌——博物馆群。公园内聚集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东京文化会馆、下町风俗资料馆、上野之森美术馆、日本艺术院等十多个大小不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人们在这里能看到东方的、西方的、日本的、其他国家的、古代的、近现代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种流派的文化艺术作品。上野公园也因为这些文化艺术场馆的存在,而享有“文化之森”的美誉。


上野恩赐公园鸟瞰图

图片来源:https://tokyo-line.jimdo.com

别看不起眼,个个都是流量王

“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上野公园自带的“主角光环”,如此不起眼的一群博物馆,是否人气寥寥、处境艰难呢?想必这是大家的第二个疑惑。

被公园包围的上野公园博物馆群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但是答案将再一次出乎你们的意料!因为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实打实的旅游数据,上野公园里的博物馆们,个个都是流量之王,无论是人气还是财气,都挣得盆满钵满。

从影响力来看,他们都是重量级选手。作为日本的首都文博区,上野公园聚集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国立科学博物馆、东京都美术馆等多个“国字号”“省字号”的重量级文化场馆。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博物馆之首,该馆始建于1872年,是日本历史最长的博物馆,也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该馆藏品数量为11.7万件,其中国宝87件,居日本第一位。

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再比如国立西洋美术馆,该馆始建于1959年,是日本唯一一家完全以西方美术为研究对象的国立艺术馆,馆内共收藏了4400件西洋绘画、雕塑作品,包括许多家喻户晓的作品,比如罗丹的《思考者》、《地狱之门》,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阿尔及利亚风格的巴黎舞女》等,不论是作品的重要性还是数量,都属亚洲之冠。

同时,这些博物馆在建筑圈的影响力更是数一数二。由于日本一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日本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之建筑多出自名建筑师的手笔,这赋予了美术馆、博物馆一项意义,使之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而上野公园拥有的大师建筑不是一座,而是一群!比如国立西洋美术馆,是由法国现代建筑之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的“亚洲唯一”的一座建筑,2007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产(建筑物)”,并于2016年7月17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东京都内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是超高“逼格”了。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国立西洋美术馆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而勒·柯布西耶的嫡传弟子前川国男在上野公园更是设计了两部作品,分别是位于国立西洋美术馆一旁的东京文化会馆和东京都美术馆。另外,由若干建筑构成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则是出自数名日本本土建筑大师之手,如渡边仁设计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本馆,是“帝冠式样”的代表建筑;谷口吉郎设计了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而他的儿子——因设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馆而广为人知的谷口吉生则设计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宝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东京国立博物馆·表庆馆则是片山东熊的代表之作。

即便是从旅游数据来看,他们也毫不逊色。2016年,东京国立博物馆共接待游客人数约200万人次,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也保持了每年100万人次以上的访客量。要知道,这些博物馆并非免费,由此带来的门票经济可想而知。

借公园之力,打文化之拳

拆解“公园型博物馆群”建设的成功之术

“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笼罩在上野公园自带的“主角光环”之下,上野公园博物馆群是如何做到名利双收的呢?难道仅凭几个国字号招牌、几个镇馆之宝、几座大师建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上野公园看似抢了博物馆群的风头,无形中给博物馆群的发展施加了多重阻力。然而,上野公园博物馆群之所以成功,也恰恰是因为围绕这个“公园”,从场馆选址、环境营造,到展陈设计、活动组织,每一个环节都巧妙地处理好了博物馆与公园的关系,通过“巧实力”,将“公园”从看似不利的因素,转变成了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有力武器,使博物馆与公园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了世界上“公园型博物馆群”建设的经典范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拆解上野公园博物馆群的成功之术吧。

第一招·场馆选址术:

蹭你的流量,赚我的粉

博物馆群的选址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博物馆功能发挥和效益的最大化。

从东京上野公园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说是“先有公园,后有博物馆群”。根据东京城市的发展需要,上野公园将博物馆群纳入公园规划,随着博物馆群的发展,其规划也在不断调整。这从上野公园兴建后,从国立博物馆析出科学馆并迁建到公园、利用园内历史建筑办馆等事项可以看出来。上野公园博物馆群选址于上野公园内,可以说是博物馆群获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前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上野公园本身就是东京市民的休闲中心,休憩、野餐、聚会、市集等休闲活动每天都在这里发生。再加上樱花、名胜、大熊猫等IP加持,上野公园可谓游人如织,俨然一个“超级流量入口”。把博物馆群放在公园里,便可坐享“渔翁之利”。

数据显示,上野公园每年吸引1200万人次,上野动物园每年400万人次,在这样巨大的流量保证的前提下,上野公园博物馆群便有了“蹭流量”的便利。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每6个来上野公园玩的人,就会有1个人去博物馆看一看。通过游客的回访也能应证这一点:“若于园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之后,再去博物馆转转,感受些历史文化气息,我想是极好的”。

光是“蹭”还不够,还得主动“薅”!每年四月的樱花季,上野公园将迎来入园流量的高峰期。据上野公园观光联盟统计,“上野樱花祭”期间,游客数量将达到200万以上。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流量啊!因此,博物馆们纷纷抓住机会,推出与樱花相关的主题展览,以便于导入流量,实现人气共享。其中反应最快、效果最好的便是东京国立博物馆。

在上野樱花祭期间,东京国立博物馆相应推出“博物館でお花見を(博物馆赏樱花)”的主题展览。首先,东京国立博物馆在院内同样种植了10多种高雅的樱花品种,并设立特色的“夜樱赏花日”,配上专门设计的樱花版游览手册,旨在邀请游客避开公园内人潮拥挤的樱花大道,转而投身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一处“隠れ屋(世外桃源)”。

东京国立博物馆“赏樱”地图

图片来源:DeepJapan官网deepjapan.org

其次,东京国立博物馆会特意挑选出以樱花为主题的艺术精品作为重点展品供人鉴赏,包含以江户时期浮世绘名作“飞鸟山花见”为代表的诸多作品,还有绘画,陶器,漆器制品,服装雕刻等艺术作品。

除此之外,东京国立博物馆还精心设计了樱花展品寻宝游戏、樱花手工坊、樱花音乐会等趣味活动,将看展与赏樱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精彩活动,大大增强了博物馆游览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东京国立博物馆推出的樱花主题展品与寻宝游戏手册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信息王

上野公园博物馆群正是通过聪明的选址,同时捆绑樱花祭等热点活动,轻松地实现了与公园的人气共享,让博物馆群在公园带来的流量大潮中,成功地为自身赚了一波“文化的粉”。

第二招·环境营造术:

用你的环境,静我的心

博物馆本应是一个静心参观的场所,如何营造引导人们静下心来游览的环境,是博物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观国内的一些著名博物馆,馆内人声鼎沸,游客形色匆匆,恨不得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把镇馆之宝们逐一打卡,犹如蝗虫一般,嗖的一声进来,咔嚓几下快门,又嗖的一声离开。除了带走了几张照片,留下则是一地喧嚣。

而上野公园博物馆群之所以将博物馆建在公园内,不光是看中了公园自带的流量入口,更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一副专为进入博物馆前准备的“静心剂”。

在人们进入上野公园博物馆群之前,首先要穿过的是一片自然静谧的公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参天大树把外面的喧嚣隔绝开来,开辟出了这方清静之所。公园大片的绿色营造了静逸安宁的环境与氛围,让人们喧嚣的心境随着环境的切换而得到转变,开始慢下来、静下来,让思想变得纯净、精神追求顿悟。

既然公园的环境可以起到“静心”的作用,那么博物馆群在环境营造上便千方百计地把公园用足、做足。

首先在整体布局上,让出C位,退居一旁。在整个上野公园里,樱花大道、喷水池、大草坪成为绝对的视觉中心,而所有的博物馆则围绕在四周,呈现众星捧月之态势。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的让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公园身上,目光所及皆为绿,让心境的切换得到足够长的调整时间。

其次在建筑外观上,谦逊设计,和谐相融。不同于其他首都文博区的博物馆,要么是动辄上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要么是标新立异的奇怪建筑,上野公园博物馆群秉持“谦逊”的原则:规模体量适中,形式跟随内容,建筑材料多为清水混凝土,颜色也大多为冷色系(如白色、灰色),不让建筑本身喧宾夺主。

东京文化会馆

图片来源:欧洲歌剧舞蹈教育官网www.reseo.org

再次在场馆环境上,延续意境,引人入胜。每一个博物馆都是一个小园林,繁茂的绿色草木簇拥着一座座建筑,怡情悦目,使人感到博物馆是一个宽舒、自由、休闲的文化载体。在博物馆入口的设计上,也同样运用了巧思,使馆内的小环境与公园的大环境得以衔接,让意境的营造得以延续。比如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入口处也同样打造了一个中央庭院,包含喷泉、水池、草坪、园林,只不过规模都小了一号,可以说是一个“迷你版”的上野公园。同样的,在法隆寺博物馆,游客需要穿过一片环抱的树林,通过一条漂浮在浅水池上的石桥方能抵达建筑入口。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央庭院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法隆寺博物馆的入口设计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上野公园博物馆群在环境营造上的种种巧思,目的都是利用公园环境这副天然无害的“静心剂”,引导游客逐渐静下心来、放慢节奏,为进入博物馆内“发现美”做好准备。

第三招·展陈设计术:

借你的景色,美我的颜

只有合适的展陈方式,才能将展品身上蕴含的美最大程度地彰显出来。越是优秀的博物馆,其展陈空间与形式越多样化,不仅会根据展品的类型和特点而量身定制,还会善于借助内外部环境,因势利导,为我所用。

对于上野公园博物馆群来说,公园般的自然景观是最为突出的外部环境,因此这里的博物馆们纷纷抓住这一优势,在展陈形式上多采用文化与自然相并重,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将文化艺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而为自身的展品“增色添彩”。

借助公园环境,打造室外展厅。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本馆的背后,依照日本园林的理念打造了一处精致的庭园,庭园包含了2个小馆和5间茶室。这个庭园除了供游人春季赏樱和日常休憩之外,还会举办一些小型的专题展览,展出的作品也大多为绘画及书法等艺术作品。比如庭园内的应举馆有画家圆山应举的隔扇画、九条馆有狩野派画家的作品《楼阁山水图》,此外六窗庵、转合庵、春草庐等茶室还会举办茶会和诗会。当置身于真实的小桥、流水、绿树、竹庐之中,这类艺术作品的逼真与灵动便更能跃然于纸上。

正如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美所说:“我们认为博物馆光保存文物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观众来观赏才能显示其意义,要通过展示才能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庭院的茶室展示,是完全采用自然光的。在采用柔和的光线来展示藏品,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比如采用类似于蜡烛,在茶室根据不同光照来安排展陈,会展示一些字画、挂轴等文物。”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庭园与茶室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雕塑展品外移,与自然景观结合。相比室内单调的空间,室外变化的自然光线、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将更能凸显雕塑作品的立体与饱满。比如国立西洋美术馆,除了保留部分雕塑展品于室内展示外,重点将奥古斯特·罗丹的《地狱之门》《思想者》、布德尔的《拉弓的赫拉克勒斯》等著名雕塑作品从馆内移至室外的前庭广场中,让游客能在郁郁葱葱的公园之中近距离观摩大师作品,更加带感!

国立西洋美术馆前庭广场上的著名雕塑《地狱之门》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墙体通透设计,将绿色引入室内。对于无法进行室外展览的场馆,也同样可以做到“借景”的效果,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掉外墙”——包括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宝物馆在内的许多博物馆,多采用“落地窗”的设计,让游客在看展品的同时也能看到窗外的景色,虽然身在馆内,仍能感觉到像置身于一片自然绿色之中,实现室内的文物与室外的自然交相呼应。

国立西洋美术馆中的落地窗设计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上野公园博物馆群正是通过巧妙地借助公园般的自然环境与景观优势,设计多样化的展陈形式,有景的借景,无景的造景,从而实现艺术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提升自身展品“颜值”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的游览体验。

第四招·活动组织术:

在你的场地,上我的课

博物馆的本质在于教育。而日本,应该是这世界上最热衷博物馆教育的国家了。每一天,在任何一个博物馆里,总能见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参观和学习。博物馆,俨然已经成为了学生们最为重要的校外课堂。

与此同时,逐渐延伸出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见学”。该理念来源于日本,指“根据实际所见事物,学习知识并进行学习体会”。见学,不仅包括文化见学,还包括自然见学、农业见学、工厂见学等等。如今,见学已成为日本儿童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能提供历史见学、文化见学、艺术见学、科学见学等活动,即便是在自然科学博物馆里,也都是通过标本进行生物见学,这是一种“静态”或“死物”的见学形式,见识程度有限。

上野公园博物馆群则不同,由于坐拥上野公园、上野动物园以及寺庙宗教场地,不仅可以开展更多元的见学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动态”和“活物”的见学,大大强化了见识的广度与深度。

为此,上野公园博物馆群推出“i-Ueno”上野见学计划,集中了上野公园的各大文化设施,创造一个儿童和成人都可以学习的机会,向所有参与者展示博物馆的乐趣和上野公园的魅力。

“i-Ueno”上野见学计划

图片来源:上野博物馆见学官网museum-start.jp

一方面,依托东京国立博物馆、西乡隆盛铜像、博杜恩博士像等文化印记,开展明治文化见学,展现区域的历史厚度;另一方面,依托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文化会馆、旧岩崎邸庭园等众多的大师建筑,为建筑爱好者提供探索建筑魅力的游览路线;此外,依托宽永寺、东照宫、清水观音堂等寺庙名胜,讲述区域历史的同时,开展特色的祈福文化见学。

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属自然见学了。上野公园里不仅栽种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同时上野动物园里更是饲养着900多钟珍禽异兽。在园内的不忍池内,终年栖息着大量野生的黑天鹅、大雁、鸳鸯、鸬鹚和野鸭。池畔还有一个水族馆,里面有500多种水生动物。动物园边上建有牡丹园,种植了70多个品种3000多株牡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上野公园成为孩子们最喜爱、最鲜活的见学乐园。

上野动物园内的自然见学活动

图片来源:上野博物馆见学官网museum-start.jp

不仅如此,为了最大限度整合上野公园的见学资源,将现有的零散的、单个见学活动串联起来,上野公园博物馆群特别制定了“上野欢迎护照(Ueno Welcome Passport)”通票体系,用更为便捷和划算的方式,为参与者送上了一份“一站式的见识倍增大礼包”。

上野公园博物馆群正是充分调用了公园内的各类见学场地,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见学、建筑见学、祈福见学、自然见学等活动进行联动,从而形成了更多元、更鲜活、更具体验性的见学体系,让参与者在逛公园的同时便能增长见识。

通过拆解上野公园博物馆群的成功之术,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自带强大光环的上野公园给博物馆群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力,但只要处理好博物馆与公园的关系,在场馆选址、环境营造、展陈设计、活动组织四大关键环节上发挥“巧实力”,将公园为我所用,便可以借力打力,转危为安,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中国的“上野公园们”

行文至此,可见世界上的文博区,其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而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博物馆群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范式——“公园型博物馆群”,即将博物馆群与城市公园相结合,目标是成为文化与自然相互浸润的有机整体。这样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的博物馆群建设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那么,中国哪些城市最有可能打造“上野公园”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白:并不是所有公园都能承载博物馆群!优美的自然环境,绝不是博物馆群“相中”公园的第一原因!相反,博物馆群贴近的其实是“人”,而且是高度聚集的人群,而城市公园往往是这个城市中人气最集中、人群停留时间最长、人群休闲方式最多元的场所。因此,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博物馆群才能与人的活动发生高度的共振,从而确保博物馆群立于不败之地。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来看中国的“上野公园”候选者,答案自然浮现出来:杭州的西湖、和武汉的东湖,他俩胜算最大。首先,这两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人文荟萃,尤其是当这些景区免费对外开放以后,每年接待的游客量都达千万量级,吸引力毋庸置疑;同时,区域内都拥有大量的休闲资源,凭借城市中心的绝佳区位,已经成为了市民日常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代表,两个城市在文化建设上都是大手笔投入,掀起了一波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一座座博物馆设施在风景区内拔地而起……这些都为他们打造“公园型博物馆群”奠定了最佳条件。

杭州西湖博物馆群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快速建设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博物馆设施相对分散,单摆浮搁,难以形成合力。另外,虽然这些博物馆置身风景区内,但纯粹是空间上的聚合,无论是场馆环境营造、展陈空间设计、还是活动功能组织上,并未与景区形成联动,导致参观体验不佳、人气也未能兑现景区庞大的流量优势。

因此,有了上野公园博物馆群这颗“珠玉”在前,相信未来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也能快步跟上,逐步实现从“风景名胜区”向“文化与自然融合的中央文博区”升级!

END


参考资料:

周进. 大都市艺术博物馆布局分析[J].创意与设计,2016,(6).

凌振荣. 中日美三国博物馆群建设比较研究[J].博物馆研究,2013,(8).

江本砚,张纵. 东京都上野博物馆环境景观文化分析[J].中国园林,2010,(10).

赵巍. 聚落式博物馆群规划建设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6)

张蕊. 城市博物馆群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4).

上野文化之杜官网:http://ueno-bunka.jp/en/

上野博物馆见学官网:http://museum-start.jp/

《东京秘游:隐藏在上野公园的知名美术馆和博物馆》

《文化森林——东京上野公园》

《赏樱浪漫之旅 in 上野东京国立博物馆(夜樱篇)》

《东京博物馆馆长:日本很多流行文化都从文物中汲取灵感》

华高莱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权必究。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