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没有失去生活,我们在记住生活

浅阿 先行书店 2023-02-24


1964年,诗人痖弦写下《如歌的行板》。以具体的物象,串联起一个个交织的片段化的生活场景。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近三年的时间、空间、关系,带来深浅不一的错乱感。我们置身于这个世界,有时被规范切割的非常远。非必要的静默时代。


虽然时常像在浓黑一片的海里漂着,但同时也相信有一个彼岸在那里,再不济,会有一艘轮船,一方岛屿,一根绳索,能沿着这根绳索上去,步步为营地得救。绳索的尽头,是生活本身。


「非必要」之下,还留下什么。


「必要」是夏天夜晚坐在路边,一起抬头看过稀少却明亮的星星;是散步间隙认真观看一棵树的停留;是《椰风蕉雨》里“因为从你的眼睛里我只看见了自己”;是《椒麻堂会》里的舞台与回眸;是《人海同游》中,各自一段借来的时光。


我们没有失去生活,我们在记住生活。


九月,生活之必要。当情感都可以被机械模式化生产的时候,电影和文学,依然在探索着人复杂而幽微的情感体验。它们在切实地让我们感受另一种生活,它们同生活一样,都不曾,也不会看见尽头。




影评人木卫二的新书《非必要清单》,精选36部电影,每一部电影代表一个年份、一位导演、一次独特的观影经历。


《非必要清单》,不拘于时空,无主题限制,无限放大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的特质;无论观影习惯及观影喜好如何,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延长线。


9月3日,木卫二将带着新书《非必要清单》,来到先行书店(环宇店),与青年导演蔡杰一起聊聊「非必要」时代里,我们与电影的关系。



活动嘉宾

木卫二

2007年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写作,在数十家媒体上有专栏。2013年,担任第50届金马奖评委。2017年,应挪威大使馆邀请,前往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著有:《非必要清单》、《身不在场》、《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浪迹:电影与旅行》。



蔡杰

1988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于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攻读博士。曾执导短片《云上佛童》(2012)、《有生之年》(2013)和《归省》(2014),入选第32届釜山国际短片电影节、第45届芬兰坦佩雷电影节等。他个人亦曾入选Talents Tokyo 2016训练营。首部长片作品《人海同游》,已经拍摄完成。



活动主持

浅阿

先行书店品牌策划

自由撰稿人



活动报名

报名免费,限50人


活动时间

9月3日(周六)

19:30—21:30


活动地点


活动主办

南风讲坛、千灯湖环宇城

先行书店、东方出版中心



相关图书

《非必要清单》

《非必要清单》

作者:木卫二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从出生的1984年,到2019年,每一年份,选出一部心水电影。36篇观影随感,一份与仪式感有关的人生清单。没有严谨工整的技术评析,亦无宏大超脱的艺术解构,有的只是一位痴迷电影多年、而依然沉醉其间的观影人,他跟随色彩、光影、台词、情节,跟随一景一物,一动一静所产生的苦乐甜酸。随手翻开一页,恍若随机走入一间放映厅,身不在场,灵魂却沸腾。没有非看不可的电影,但电影非看不可。当观影时长不断累积,记忆中的电影,亦是关于自我生命体验的回忆,欢迎搭乘“木卫二”号电影时光机。




《寻桥计划》

——重新调整与电影的关系


撰文 / 木卫二


发起寻桥计划的缘由,是为了连接电影创作者,与在地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拓开被规训、扁平化和过度曝光的影像空间。在日常化的观看之余,引入导演和作者的直接在场,以沙龙形式的分享,连接、对谈,重续被冷落、遗忘和一再流失的影像文化传统。


高歌猛进的票房时代,制造了“市场意味着一切”的资本神话,导致观看、审美与评判的维度,简单粗暴单一化,其后遗症状,令荒诞错谬横陈,抛掷于我们面前。这不仅是电影导演需要处理与电影关系的年头,每个人都有必要,重新调整自己与电影的关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我们曾经怎样看电影,现在,或者将来,又该怎么去观看。诉求如果没有答案,我们要试着提出问题,更多的问题——邀请创作者、观众和读者,一起加入。在这个过程中,答案也许会小荷尖角。


电影自是一个从纸面剧本到拍摄现场,再进入到院线影展放映,停留于每个人记忆幻海中的艺术形式,其能量空间,经历着多重的转化与嬗变。寻桥计划试图通过邀请创作者回到书店这样的平静空间,完成从现在到过去,从影像到书本,从消失到重现的多重尝试。


这个计划的雏形、样式到决定,都不罕见。它在上世纪末,二十多年前就流行于天南海北的城市角落与文化场所。之后,又被电影院与网络视听所取代。希望“寻桥”这座小小的桥,能像一道美丽的虹,打破地域时空,连接热情,拥抱未知与疑窦,听到回答,呈现更斑斓多彩的真实影像。







2022年7月23日至10月31日,火柴盒艺术空间将举办三部曲系列展览“不只是水”。


在第二部曲“不只是水——奔流”中,火柴盒艺术空间即将荣幸地呈现7位分别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Cooper Union、Polimoda学院的年轻艺术家们的作品。


9月1日—9月25日,在先行书店(垂虹店)购买《非必要清单》,即可随书获得火柴盒艺术空间“不只是水——奔流”展览门票一张。


(*门票共30张,先到先得)




《不只是水——奔流》

展览信息


本系列展览以三部曲的形式分为三个展览:“不只是水——坝”“不只是水——奔流”以及“不只是水——不止”。策展人以自身经验为脚本引入一个虚拟的女性形象,并把可能会发生在普通女性身上的挫折、困惑、反思、挣扎和觉醒的过程投射在这个虚拟形象上。三部曲以“她”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并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她”也代表着“她们”,“她”经历的三部曲同时也是“她们”的三部曲。


故事来到了第二部分,在这里,水是唯一的主角,没有堤坝阻拦的水不停地流,水好像清楚自己的方向,但是又好像不清楚,水的航道上会有石头,泥土和树根,水在其中碰撞往复,挣扎也是找到最终方向的必经之路。


在意识到自我需求和刻板印象之间的隔阂之后,她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束缚,甚至有时会体会到自我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痛感,她尝试压抑自我需求,甚至想象自我追求的希望已经得到满足,但是压抑带来的痛苦会让心灵受损。


打破压迫链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被限制的现状”,除了智力启蒙和批判性思维,这个过程还需要“实践”,发展批判性思维是获得心灵自由之前的重要一步; 因此,她需要了解自己受到的压迫及其根源。随着参与者逐渐了解她所遭受的问题的原因,她的行动通过实践被转变(Blackburn, 2000)。


在缺乏权利的情况下,个体会选择迂回的方式去消除权威的压力(Zargarian,2019), 第二部曲的“水”也处在这种状态之中,觉醒在悄然发生,而现实的压力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对于内在的自我和外部社会的理解还不透彻,在这种状态下,追寻和反复的挣扎成为一种常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