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就是挑战

济南大学 2023-11-25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我校参赛团队再创佳绩

主体赛总成绩位列全省高校第三位

砥砺前行 不负韶华

乘风破浪 勇往直前

一起来看看济大学子的青春风采吧


主赛道 一等奖

学院:政法学院

作品名称:《圆安居梦,筑幸福滩:黄河滩区迁建社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基于山东省270个社区(村)的实证分析》

参赛队员:石怡佳、张梓彤、王梓霖、林晓晶、米家乐、全镜衡、何小瑶、康斌

指导老师:唐斌尧、李涛、刘晓娟

项目介绍:该项目聚焦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空间与治理关系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构式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观察法等调研方法,从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实地走访了山东省270个滩区村庄和迁建社区,探讨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的治理现状、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求讲好“中国之治”故事。项目研究成果得到济南市、东营市、聊城市等地市相关政府部门的采纳,应用于当地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社区治理当中。

作品特色与创新:项目创新性地引入空间社会学相关理论,扎根于黄河滩区迁建社区中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社区类别归纳、对比等方式,探究不同样态社区实践路径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各地优秀的经验模式。这是一种难得的自然实验,为全国村改居、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备赛过程:自竞赛准备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团委对项目团队给予大力支持,多次组织模拟答辩,并邀请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针对性指导。学院、指导老师也积极链接各方资源,对项目团队进行包括理论学习、作品汇报、现场问辩等多方面培训。项目团队成员持续进行调研工作,对有突出代表性的迁建社区进行多次回访,丰富调研数据资料。指导老师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理论与相关政策专题学习,巩固深化团队成员对理论的掌握。此外,还包括邀请专业人员对参与答辩成员进行汇报与问辩技巧指导等。

获奖感悟:“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在这条“挑战”路上,学校、学院作为最坚实的力量给予我们支持,指导老师对我们悉心指导,团队成员群策群力、互助共进,通过踏实实践,走近乡村、积淀理论、通力合作,在“挑战”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团队成员将以本次竞赛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科创意识、提升科创能力,高举新时代“科创筑梦”的火炬,坚持实践筑基、合作助力、创新铸魂,不负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主赛道 一等奖

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品名称:《集促生长与抗虫害于一体的生态菌剂——青禾促生防虫生态菌剂》

参赛队员:宋俊辉、王彤彤、张优、卢楚雯、王欣宇、赵国祥、时呈青、李浩东

指导老师:王娟娟、武芳、崔爱萍

项目介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病虫灾害频发,需要使用大量农药化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现有菌剂使用效果差,且生产原料成本高,严重制约菌剂产品的广泛应用。因此,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本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跟随指导老师致力于生态菌剂的研发。团队自主筛选出高效杀虫的球孢白僵菌BBUJN菌株,能高效杀死15个目200余种害虫;创新性地利用废弃啤酒糟进行发酵,帮助解决废弃啤酒糟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不断改进发酵工艺,探索最佳发酵条件,实现有效活菌数≥100亿/g。经过上述技术改良,团队终于获得国内首创的集促生长与抗虫害于一体的生态菌剂——青禾促生防虫生态菌剂,并进行韭菜、大葱和葡萄的田间试验,成效显著。团队负责人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三件,团队发表论文三篇,已进行科技查新两项,均属于国内领先。

作品特色与创新:“青禾”生态菌剂是一款集促生长和抗虫害于一体新型生态菌剂,其在菌株选择,菌株培育及菌剂功效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在菌株选育方面,团队在得到对蛴螬幼虫具有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BbUJN的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优化菌株侵染毒力和稳定性,最终获得环境胁迫抵抗力和杀虫效果大幅提高的球孢白僵菌OE-BbTPP。在菌剂培育方面,团队首用废弃啤酒糟生产菌剂,完成了球孢白僵菌的固体高密度培养,实现有效活菌数≥100亿/g,高于其他类型发酵基质的产量。利用废弃啤酒糟生产菌剂,开辟了一条副产品再加工利用的绿色途径,而且避免了以其他生化产品为原料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浪费问题,还能够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性价比极高。在菌剂功效方面,团队选用甜菜粉、海藻糖、酪氨酸等助剂,大幅度提高了菌剂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共同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实现微生物在土壤中快速定殖和高效存活。

备赛过程:团队成员共同讨论修改参赛文件与PPT,整理材料,推敲文字,对项目进行反复打磨优化。在此期间我们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遇到过困难,经受过挫折,甚至出现过矛盾,但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不断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修正每一处细节,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团队成员互帮互助,完成个人分配工作的同时,协助答辩组成员模拟路演和问辩,结合专家老师的意见进行改进,精进语言表达,力求让项目内容更加完善,让团队呈现出最好状态。此外,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加油鼓励和全方位支持,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备赛,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获奖感悟:比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们意识到团队合作和相互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十分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们的全力支持。获奖项目的应用价值让我们认识到从事科研工作的确可以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开发环保型产品,可以助力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我们了解到在科研领域,不断学习、改进和创新是取得新成绩的关键,接下来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项目,以适应社会发展。作为青年大学生,获得“挑战杯”国赛一等奖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开拓创新,为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主赛道 二等奖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作品名称:《“纸”“铜”道合——基于高导电铜纸电极的比率型ECL癌症早筛技术》


参赛队员:荣雨萌、张钰莹、田慧、任素悦、王佳俊、高铭霞、秦燕、王天然

指导老师:张彦、杨红梅、于京华

项目介绍:团队成员基于微流控纸芯片制备的高导电性铜纸电极,构建了一种比率型电化学发光(ECL)集成纸基传感装置, 用于血清中的甲基化 DNA 的灵敏检测。利用阳极发光体双金属纳米团簇信号增强效应和阴极发光体碳量子点信号猝灭效应,实现自校准式“双信号”比率测量,完成与生物分子间“信息”交换;提供可靠的超灵敏定量分析,为癌症标志物等精准检测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纸”“铜”道合、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作品特色与创新:本项目是建立在构建强大卫生体系的美好愿景和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的迫切需求之下所展开的一项基于高导电铜纸电极比率型ECL癌症早筛技术,用于血清中的甲基化DNA的灵敏检测。相较于现有其他检测方法,本项目检测时间短,兼具光化学和电化学双重优点,准确度高,成本低。具体创新表现在研发高性能铜纸电极,促进界面电子传递与发光团激发态弛豫发光;同时,设计纸芯片催化发夹自组装策略,利用“一对多” 扩增效应倍增富集信号探针,调控信号放大;再基于阳极与阴极发光体发光电位的可分辨性,实现输出信号的自校准。为纸芯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癌症即时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同时项目所概述的原理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以及疾病早期诊断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意义。

备赛过程:2022年11月,“纸铜道合”团队正式组建,开始了挑战杯将近一年的备赛过程。由队长荣雨萌负责总体统筹,我们开始了研读论文、查阅文献材料、整理参赛素材等前期工作。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陆续进行了申报书、作品书的撰写、PPT的制作等工作。在指导教师的用心指导下,我们日复一日地不断打磨作品,精益求精。与此同时,我们开始进行答辩问辩准备,在学校和学院的帮助和指导下,一次次地进行模拟答辩,精进项目汇报的表现。整个过程,我们不断磨合,不断进步,秉承着“无挑战,不青春”的科创精神,顺利地完成了本项目挑战杯的参赛任务。

获奖感悟:我们很荣幸能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这次获奖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努力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科创能力的一种认可。我们要感谢挑战杯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想法的舞台,也要感谢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全力保障我们的参赛需求,帮助我们提高了作品质量。同时,还要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全力以赴。未来的道路充满着无限可能,这次获奖只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会始终保持热爱,继续保持勇往直前的斗志,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更大的目标而奋斗。

主赛道 二等奖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品名称《人工智能辅助的眼底疾病个体化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发》

参赛队员:徐睦浩、张凤航、张梦娇、朱翠萍、刘心雨、周雪莹、李孝辉、韩天昊

指导老师:冯光、牛四杰、李超

项目介绍:眼健康作为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涉及民生要务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电子设备的普及,眼底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传统的定性诊疗方式无法满足个体化精准诊疗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个体化精准诊疗效率,我们自主设计并研发了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的眼底疾病个体化精准诊疗辅助系统,与临床现有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检测病种更多,量化精度提高近10%,预测与实际演化速率一致性达87%。

作品特色与创新:团队针对市场现有个体化精准诊疗存在的问题,研发了三项核心技术。首先,团队提出了基于目标感知的深度生成网络异常检测算法,首创了语义增强变分自编码器,融合了全局和局部特征,可以快速定位5类常见的眼底病变;其次,团队推出了基于风格与语义一致性的域泛化图像分割算法,首次构建了基于特征对齐的跨设备分布统一模型,可以精准量化36种临床指标;最后,团队研发了多指标协同神经网络的病变演进预测模型,该模型将深度神经网络提取的影像特征与传统临床特征进行融合,可以预测病变演化方向,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了参考。团队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等领域著名期刊发表了5篇论文,申请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此外,该系统已在山东省立医院等3家三甲医院试用,已惠及近1200例患者。

备赛过程: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团队查阅了633篇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调研了市场现状和空间;针对医院及医学院,团队实地调研了3所医学院,一对一咨询7名眼科医生,在明确好需求之后,团队开始了持续的科研和开发工作,不断迭代更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项目。在备赛的过程中,团队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学院多次邀请校内外的专家老师对团队的参赛作品进行指导和辅导。通过30余次的模拟路演、针对性辅导和系统化的集训,专家们给予了团队项目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成员根据专家的指导,不断修改和完善作品,使其更具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获奖感悟获得挑战杯大赛的国家二等奖对团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荣誉和鼓舞。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们针对眼底疾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项目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团队多年努力和创新的肯定。我们相信,获得这个奖项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给予了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个体化精准诊疗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解决方案。这个奖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荣誉,更在于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最后,我们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们项目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和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学术环境,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支持是我们能够取得今天成绩的关键因素。


主赛道 三等奖

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作品名称:《一“耦”则清——三维电催化生物膜系统》


参赛队员:林治全、谢权海、王展鹏、陈涛、王凡滔、王杨洋、周海琳、董晓宇

指导老师:冯岩、石志华

项目介绍团队针对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对于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中新兴有机污染物降解效能较弱的现状,根据电催化氧化法和生物膜法两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典型特征以及石矿渣与赤泥等废料利用低的现状,基于耦合的理念,研发并制备颗粒生物电极,以颗粒生物电极为耦合媒介,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将电催化氧化与微生物同化两种降解方式耦合起来的电生物耦合系统——三维电催化生物膜系统。

特色与创新:该项目创新点是电与生物的创造性耦合,不仅综合了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生物难降解新兴有机污染物效果好、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成本低的特点,而且能发挥“1+1>2”的效果,把电化学反应中的副反应如析氢、析氧、析氯、产热、电迁移等高效地利用在生物反应中,可充分发挥电催化、氧化、微生物降解和物理截留等协同作用,高效降解新兴有机污染物,在技术层面上使电流效率和处理效果大幅提高,同时也会降低处理成本。

备赛过程:备赛过程不仅是一场学术之旅,更是一个让我们学会沟通、有效表达、积极探讨、并肩作战的大课堂。前期我们通过观摩学习往年优秀队伍的参赛资料,了解项目的竞争优势和运营模式,了解赛事特点和意义。结合指导老师意见组建团队,根据专业特点、时代热点、社会难点、行业痛点等问题开展调研工作,确定研究方向。最后经过专家评审、导师指导、团队钻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将作品反复打磨,不断完善。

获奖感悟:首先感谢学校、学院对“挑战杯”竞赛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冯岩教授和石志华老师的精心指导,也感谢我们团队全体成员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让我们的作品日臻完善,冲进国赛。于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坚持不懈的团队合作、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等,无一不让我们受益终生。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成长,勇往直前,再创佳绩。


揭榜挂帅专项赛 二等奖

学院:文学院

作品名称:《认知不协调理论视域下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力提升策略——以驻济高校为例》          

参赛队员:孟岩、牛雨晴、王笑妍、徐志远、陆书平、庞珍珍

指导老师:敖游、杨倩、李文文

项目介绍:本项目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号召,聚焦于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所存在的就业难等问题,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为理论基础。尝试从高校毕业生的认知角度探究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消极被动就业态度、低经济性的求职动机以及趋向传统单位的就业意向等就业问题,深入研究认知不协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决策和行为的影响,从多个层面提出解决策略,以帮助其更有效地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

作品特色与创新:第一,研究视角有创新性。本研究从高校毕业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以认知不协调理论为基础,为就业困难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深入分析和理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认知方面的偏差和错误,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第二,研究对象有代表性。团队成员对驻济多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涵盖了不同背景和就业情境的学生,为研究报告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有助于了解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增加研究成果的代表性。第三,解决策略有针对性。本研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不仅着眼于发现问题,还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建议,着重强调政府、高校和家庭在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方面的角色作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际可行的解决途径。

备赛过程:在项目初期,团队成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明确了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内容后,团队成员广泛搜集资料,选定研究方法,对项目进程进行整体规划。在备赛中期,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大学生就业认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总结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灵活调整研究计划。在备赛后期,深入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结果,研究如何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提出解决认知不协调问题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获奖感悟:在参加“挑战杯”第十八届大学生科技作品“揭榜挂帅”专项赛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经历了各种挑战。感谢学校团委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我们的项目不断改进,最终赢得了认可。这一经历,不仅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相互进取的精神,也培养了我们对问题的创新性思考。项目的转化任重道远,创新的落地道阻且长,这次的经历和荣誉是对我们付出的肯定,也将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坚实动力。

红色专项活动 三等奖

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

作品名称:《红飘带辉映新长征:探寻新时代黔贵大地长征路上的强村富民新实践——基于贵州省“十大最美红军村落”的实地研究》


参赛队员:徐颖、邱亚男、周东娟、刘子暄、李潇潇、孙梦彤、白璐、刘洁、朱赫、王清华

指导老师:信苏珊、杨海波、王鹏飞

项目介绍:长征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既是一种具有时代底色的革命精神,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时代精神。为深入探寻长征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我们组建了赴贵州省“十大最美红军村落”调研团。项目聚焦贵州省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与长征足迹的历史关联,通过走访红军在贵州省内的长征路线上孕育出的最美红军村落,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找寻长征精神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探寻黔贵这片红色热土创造十年发展奇迹的红色答案。

作品特色与创新:团队把探寻长征精神的内涵与乡村振兴所具有的旨意紧密关联,把二者在逻辑上的内在契合和在结构上的互动与融合作为项目的特色创新点。项目从坚定强村富民的信心和信念、在发展中勇于“啃硬骨头”、尊重规律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让人民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五个方面来分析长征精神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新时代强村富民新实践中,长征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精神引领与力量凝聚的功能,长征精神是红色村落推进乡村振兴的内驱动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是弘扬长征精神的中介载体。

备赛过程:团队成员首先对“长征精神”“乡村振兴”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借助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视角,对长征精神、革命老区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团队前往贵州省“最美红军村落”进行寻访实践,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探寻长征精神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团队实地走访贵阳市修文县大木村、遵义市播州区苟坝村、遵义市汇川区娄山关社区、安顺市镇宁县弄染村、毕节市黔西县丘林村、毕节市纳雍县枪杆岩村,并对村庄内乡村振兴带头人、基层党组织书记、代表性红色人物进行深入访谈,于线上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调研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黔东南州黎平县少寨村、黔南州瓮安县下司社区、黔西南州兴义市发哈村相关代表人物,线上线下共进行结构式访谈34人、半结构式访谈12人,面向村民发放并回收调研问卷217份,最终形成一万字的调研报告和宣传视频。

获奖感悟:这次重走长征路,既是一场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同时又是一次实践调研之旅,团队通过本次“红色专项活动”逐渐实现研究与运用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革命遗址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红色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要在学习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新时代青年应当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用长征精神充分激励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祝贺老师们和同学们!



精彩荐读

这些坑,别踩!

今日,正式开启!

这个平台,正式开放!

即将开始报名!


济南大学

融媒体中心

——UJN 1948——


来源:团委 各学院

编辑排版:葛艳琪 高盛

校审:赵华磊

复审:刘孟頔

终审:张   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