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9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教育新闻

那个“被逼洗袜子”的男孩保送上清华!普通家庭的父母,做到这一点就很成功了

点妈主创团 亲子派 2023-09-22 19:30 Posted on 江苏

文|点妈

来源|小十点(ID:sdikid)


还记得《少年说》里被逼洗袜子的男孩付轩昂吗?


今年,他被直接保送清华大学,进入了清华的英语(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室)专业。



网友羡慕之余,不由回忆起5年前那场亲子喊话,这才发现一切早就有迹可循。


记得节目中,满腹“委屈”的男孩站在天台上,向妈妈表达心中的诉求:


你能别再逼迫我做家务了吗?


孩子吐槽说:


每天写完作业就得摘菜、刷碗、拖地,以往妈妈干的活,现在一股脑全推在他身上,还被逼学会了做饭......



少年觉得自己十几岁应以学习为重,不该承担家务,但妈妈铁了心要“逼”他学会生活技能。


不但直接拒绝了儿子的请求,还要求他以后自己洗袜子、洗内裤。



接着又罗列了数条理由,让儿子无话可说:


作为妻子,她37岁时遇到了主动做家务、有担当的丈夫,才无悔结婚,至今婚姻美满,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作为母亲,她认为生活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家务劳动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感恩、爱心和耐心。


她甚至对儿子说:


将来你的另一半,也是她爸妈的宝贝,她也要工作、学习、生孩子、带孩子。妈妈希望你做家务,是希望你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希望你的另一半将来在提及爱人时,也会说“我没有后悔嫁给付轩昂”。



一顿输出后,付妈妈火了。


她被称为“中国好婆婆”,无数妈妈调侃说“排队也要把女儿嫁给付轩昂”。


可没想到更厉害的在后头。


本以为她只是培养了个“小暖男”,如今她一个反手就把儿子送进了清华。


看来,付妈妈这套朴实的“家务教育”,还真挺靠谱。


01
孩子的劳动能力,藏在父母的观念里

生活中不乏看到这样的“翻车”名场面:
好奇做了两杯果蔬汁,不料喝完肚子难受了一整天;
女生吃腻外卖自己做饭,吃完送急诊三次;
“干烧”鲫鱼、“岩浆”豆沙包、“芝麻糊模样”的饭,“花式做饭”的生活很是艰苦……

以前觉得不做家务很幸福,而今才发现:家务能力,影响着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看过一篇文章,文章里的美国“包租婆”苏珊曾吐槽:中国留学生普遍都是巨婴。
苏珊作为房东,每次出租房子前,都会对留学生进行一轮考核:必须完成电器使用、垃圾分类等生活方式的学习。
不少网友觉得她是在刁难人,但她以接触50个租客的经验告诉大家:“看似苛刻的条件,却是在帮助那群孩子。”
在此之前,她的第一波租客只住了两个月,就遭到邻居投诉:
不会垃圾分类,为了省事,把没回收的垃圾放在院子里,直至发出臭味,还无奈表示自己连倒垃圾的活都没干过。

苏珊评价说:“他们普遍都是学习上超级高能,但在生活上相当低能。”
不得已,她这才开始了“租客培训”。
显然,父母挂在嘴边的“你只管学习就好”,在孩子成年后,已然成了最深的毒药。
被称为“天下第一懒人”的杨锁,就是最好的警醒。
他从小就避开了一切家务,被父亲背着走路、亲手喂饭,13岁时帮忙做了些家务就累到满头大汗,母亲心疼,再也不让他做了。
父母双双离世后,23岁的他正值大好年华,却脚不沾地,闭门不出等亲友“投喂”,最终在大雪封路的冬天饿死家中。

虽是个别极端事例,但足以说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教育往往是孩子悲剧的根源。
一旦失去父母庇护,这些无法自理的孩子就会陷入混乱和失序当中,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正如一句话所言:
没人生来就会做家务,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家务技能,才能锻造出独立生存的能力。
02
会做家务的孩子,到底赢在哪里?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且婚姻更幸福。
心理学家也曾提到:人在体力劳动时,大脑里氧气最充分,此时思维部分处于休息状态,之后做事效率会更高。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就表示:他的优秀离不开母亲的“下厨启蒙”。
朱母在他还小时,就要求孩子做饭。朱棣文在中小学时,就学会了做各种饭包,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他说:“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如今他也一直推崇“让孩子从小学会做家务”的理念,启发了不少父母。
身边的好友婵姐,就是其中一位。
在她的朋友圈,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儿子还在上小学,一早就起床给家人做早餐,给妹妹喂饭;
平时妈妈都没学会的包粽子,他学起来得心应手,从不喊累;
乃至放学后,同学都回家了,他还会主动留下帮老师打扫卫生……
她打趣说:“妈妈太懒,孩子只能早早独立。”
偶尔对儿子说声“谢谢”,小暖男的回复也很贴心:
不用谢,你养我这么大,我谢谢你才对!

难怪有人说:
“劳动就是最好的家教。
孩子通过劳逸结合,就让大脑得到了休息;
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就学会了对父母感恩;
承担起了家庭的分工,就培养了责任心。”
不妨把劳动当成家庭教育的必修课,这将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助力。

03
最省心的教育,是学会做“懒妈”

这两年,有一种“装聋作哑式育儿”备受欢迎。
意指对孩子自身力所能及的求助延迟回应,让孩子先自己解决。
看似心狠,育儿效果显著。
舞者金星就用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点。
那次她出差回到家,旅途的疲惫导致她状态不是很好。但孩子还在家,她本想着做完早餐再休息。
不承想,孩子主动问起妈妈的状况:“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见此情形,金星没选择强撑,而是顺水推舟,装病试探孩子的反应。
惊喜的是,当她开始示弱,姐弟俩不仅摸索着做了一顿饭,上学临走时,还不忘嘱咐妈妈吃早餐。

突然就懂了一句话:
“父母和孩子就是两个互相影响的能量场,父母弱一点,孩子自然就强了。”
而“被需要”不只是父母的专属,孩子也希望在付出中获得认同感。
当你不再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时,他们才能真正学会自立。
1、舍得用孩子,该做的事不插手
孩子自三岁起,就有了自我意识。对于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并不排斥。
这时,父母可以分阶段让他们做家务:

小到浇花喂宠物,大到洗衣做饭,能不插手就不插手。
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和空间,他们才会在探索中适应多变的生活。
2、不吝啬夸奖,拒绝打击式教育

“只要孩子做了,哪怕是不情愿的,也要及时夸奖。”
对此十分赞同。
孩子最初做家务时“帮倒忙”,父母不必太苛刻,用鼓励代替指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这样表达:
“都学会做饭了,真棒,厨艺提升的空间很大!”
“屋子打扫得很干净,下次你肯定会做得更好!”
只是简单的捧场,在孩子眼中都是莫大的动力;再大的进步,也比不上最亲近的人夸奖自己更有分量。
父母最大的智慧,就在于教会孩子赖以生活的技能。
尤其是对普通父母来说,没能力给孩子金山银山,也未必能送孩子进清华北大。
能教会孩子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时,他们能把身体照顾好,把日子过得有条理,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作者:点妈,来源简介: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

给派妈点个“在看”吧~感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