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大山深处,看闵行医疗的高度与温度丨一家亲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4-10-04



开展直肠癌根治术、胫骨平台后路手术等多项当地首例手术,完成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等多项新技术……在遥远的滇东北大山深处,一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帮扶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群众的健康命运。
大关县人民医院能有如此变化,全靠一群帮扶“好老师”——由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所一流医院选派15名医疗人才,着力创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五大临床服务中心。
短短10个月时间,5位闵行援建专家开设专家门诊,在大关县人民医院累计接诊门急诊患者2000余人次,开展手术100余例、麻醉操作近500例、胃肠镜检查及治疗600余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2024年与2023年1至4月同期相比,门诊诊疗人次、住院人次分别增长了20%3%
闵行区与大关县之间的医疗协作,如同一把薪火,不仅温暖了这片土地,更照亮了山区百姓的健康之路。

师带徒帮扶,还做视频科普

大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是昭通市唯一腹心县。全县险关重叠、关镇坚固,“大关”因此而得名。

这座“建在半山腰的小城”,面临着医疗人才短缺、原有服务技术短板,服务理念差距、设备老化等医疗困难。

“输血不如造血”,这是闵行区医疗帮扶团队秉持的理念。

记者见到现任大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来自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门急办主任、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平卫时,他正在为一位带状疱疹的患者诊疗,在查看了解患者情况的同时,不断在向其他医护人员讲解分析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用药、护理等注意事项。



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常驻的优秀医疗队伍,“一对一”带教该院5位青年医师。在带教过程中,李平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手术示范等方式,让“徒弟”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而这种手把手的现场帮带模式,是对本地医疗队伍最有效的锻炼,践行把先进医疗技术留下来的帮扶初心。

大关县人民医院皮肤科的李秋是在李平卫帮扶期间的学生,谈起跟师学习的过程,她表示收获颇多。“由于皮肤科皮疹的复杂性、多变性,通过手把手地带教,并通过学科业务学习,拓宽大家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为皮肤科科室更好地诊治疑难病患打下了基础。”

在李平卫看来,当地的医生最缺的就是学习的机会,“组团式”帮扶团队除了采取师带徒的模式,还派遣临床医师和职能科室科员至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区医院进修学习,加快本土医疗人才培养。

“我们团队来帮扶大关,5个医生看的病人是有限的,但若能为当地培育一支专业过硬的医疗队伍,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李平卫十分坚定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话在大关县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军则有另一番“作为”。

“正确爬楼梯的动作,膝关节不要超过90度……”推开骨科诊室大门,距离门口不到5米的办公桌上放了一把椅子,椅子上架着一部手机,手机前面,王军正在录制一段视频。说起拍视频,这位“被骨科耽误的视频博主”十分专业:“这里要加字幕,这里要插入图片看起来更清晰……”


在录制视频的间隙,王军和记者谈起了做视频的初衷——在工作中他发现,当地很多疾病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很多患者就诊时已是疾病后期,治疗费用大且效果不佳。“这里山坡陡,台阶多,我们上班都要爬一公里山路,更何况是他们。通过科普,可以让生病的人降低哪怕1%,也是成千上万人受益。哪怕我们回到上海,这些视频可以留在这里继续发挥作用”。


“上海温度”让群众有“医靠”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闵行区对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组团式”帮扶,用实际行动践行“上海温度”,让这份温暖在彩云之南传递开来。

重新梳理规范内镜检查流程,梳理了由闵行区援建的心电网络中心的相关流程;结合医院实际,建立行政周例会、行政工作例会等工作机制,新设专家门诊22个,进一步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开展大关县人民医院与闵行医院的远程会诊,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服务能力。李平卫坦言,帮扶最重要的是,理顺当地医院的机制体制,让诊疗救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让当地及周边群众有“医靠”。


依托上海强大的医疗资源,适时开展病例远程诊断,为大关群众就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说着,李平卫带记者来到远程医学中心,这里正在开展一场关于直肠癌的远程会诊。

“这位患者年纪大,此前为他做了直肠癌手术,今年春节又发生脑出血昏倒,幸好及时送医就诊,没有留下肢体偏瘫。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陈义、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姚毅真向屏幕投送了患者的影像资料,经过与后方闵行医院会诊,在当天顺利完成回肠造口还纳手术。

随后,李平卫带记者来到胃肠镜检查科,这里也是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内镜中心大关分中心冯莉专家工作站。据悉,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还通过对接联系,得到闵行企业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的帮助,向大关县人民医院捐赠了全高清光通内镜、全高清电子胃肠镜系统等设备。


“在上海,胃肠镜检查非常普遍,但这里的老百姓很多到了五六十岁,从来没有做过胃肠镜,我们要把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逐步灌输给他们,提高健康水准。”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钱孝先说,以工作站建设为契机,重新梳理规范内镜检查流程,把上海先进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项目带到大关群众身边,帮助大关县人民医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改善服务流程,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帮扶下,县人民医院在医疗技术能力、重点专科建设、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创造了多个“大关首例”,大关县医疗事业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聊起未来的打算,李平卫滔滔不绝,“我希望通过帮扶,更多患者因扎实的医疗服务保障而受益,诊疗疾病在当地就能解决。”

山水相“医”县外慕名而来

“我想找上海的医生做手术!”周阿婆,一位78岁高龄的患者,确诊直肠癌,因为肿瘤较大,出现了腹痛和肠梗阻情况,进食和排便都受到了影响,迫切需要手术治疗。

接诊的是大关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来自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普外科的主治医师、医学硕士陈义。

2023年8月,在得知上海援滇医疗队选派工作的通知时,他第一时间积极报名主动请缨,通过组织的层层遴选和考察,毅然踏上了援滇的征程,从东海之滨来到了彩云之南的大关县人民医院,助力普外科的医疗援助工作。

来到云南大关县人民医院伊始,在县城文化广场举办的大型义诊活动的时候,患者周阿婆的女儿杨女士咨询直肠癌的治疗。经过短暂的病情沟通,患者女儿就坚定要留在当地就诊,由衷地感慨道:“以前到昆明大医院看病,路程要5个多小时,还有额外的吃住行等经济负担,现在县城里也能看这种毛病,太方便了!”

一番周密的术前准备后,手术如期进行,成功地施行了直肠癌联合部分盆腔脏器切除术。在普外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周婆婆顺利恢复出院,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在家属的一封手写信上,这样写道:“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写这封信来表达对您及县医院全体医务者的感激之情,是你们为我母亲实施了结肠癌手术,让我母亲摆脱了病痛折磨”……字里行间表达了浓浓的谢意和对医生的敬意。


“这里医疗观念比较落后,只有病情很严重才会来医院。”陈义说,医生和病人是战友、是伙伴,要互相理解、支持、配合。


这样的病例比比皆是。

去年9月,蒲阿婆因不慎跌倒,右侧大腿根部严重骨折(右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但是阿婆有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部感染,I型呼吸衰竭,高血压三级,高血压性心脏病,腔隙性脑梗死。对于89岁高龄的老人又有如此多的并发症,手术难度不可小觑,尤其是麻醉风险大,甚至难度比手术本身更甚。在这台手术中,援建专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改变传统麻醉方法与思路,完善的术后镇痛、早拔管、早进食、早下床活动,这对并发症多的高龄患者尤其重要。

“自援滇以来,我们麻醉科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优化无痛气管镜的麻醉流程,让低氧血症的并发症降低了50%,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了安全保障和舒适化医疗服务。”姚毅真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来的变化,以前科内只有一位老师可以去做气管镜的麻醉,现在大家都敢去了,以前最担心的盲穿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在超声的可视操作下也信心满满了,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提升了安全性。

上海医生的高超医术,不仅在大关县里口口相传,县外患者纷纷慕名而来,也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上海的医生下了飞机拉着行李就来给我们看病,连口水都没喝,所以我们很相信他们”“有人特地从重庆开了一晚上车过来看病,动手术后四天就回去上班了”……


不断增加的手术量和接诊率、群众的好评,是对他们跨越山海、奔赴千里、倾情帮扶的最好回应。

记者手记

从上海来到云南,这些援滇干部一切都要从头适应。语言不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在诊室,他们所带教的徒弟还充当了“翻译”,把患者的痛楚告诉医生,也把医生的嘱咐带给患者。

采访结束后,当车子缓缓往山下开时,李平卫指着山脚下一栋建筑物说,这是他们的驻地,离医院一公里。和所有大关人一样,他们每天上山、下山,10个月来,在周而复始之中慢慢适应了。在空闲时,他们也会相约着跑跑步、打打球,这座安静的小县城与他们的生活,渐渐不再疏离。


“那你们想家吗?”当记者试探性地问出这句话时,李平卫一下子红了眼眶:“其实……真的不容易……”便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记者:毛海萍部分图文: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初审:叶梅复审:林心怡终审:徐雷冰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今日闵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