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赵素芳 日职服务 2024-05-06

在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余华老师的《活着》。现在在我们图书馆,我又看到了《活着》,但是,这次真正吸引到我的,是他旁边的《许三观卖血记》。我小心翼翼地拿出了这本书,为什么是小心翼翼呢?一方面,有我对余华老师这部作品的尊重,另一方面,这书真的是大破旧了,可以看出来他的破旧,来自于同学们的翻阅,正因为这样,我相信他更有阅读价值,更值得我去阅读它。

这本书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本书其实是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地是更多人的记忆。”文章通过对许三观一生的描述,折射出了那些个年代的不幸与辛酸。许三观,他是只是一名普通地工人阶级 一个努力工作,却频频靠卖血来维持生计的普通劳苦人民,在中国大事件的背景下艰难的一生。

许三观在回乡看望爷爷的时候,偶然听得身子骨好的人都去卖血。甚至那时的婚姻嫁娶全凭有没有去卖过血来支配,在我看来实属荒谬,但我是怀着21世纪的心情去看待,可在那个年代,这种装谬的事却是被称赞的。四叔说“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半年的话活也就挣那么多。”是啊,卖一次血挣的钱抵得上干半年的农活了,在那时,谁不心动?可他们只想着钱,却忽视了健康。哦不,在他们看来,喝两口酒吃点炒猪肝是可以补回来的。真是可怜又可悲,可他们又那么伟大,牺牲自己一点血换来全家人的生活。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图新鲜,在回城的路上偶然碰上去城里卖血的阿方和根龙。而后他也一同去卖血,是根龙和阿方教会了他卖血之前要喝水,要平时里也想着李血头,也是他俩教会许三观卖完血之后要上馆子去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当然许三观把卖血得的这三十五元钱全都给作娶许玉兰用了,都反映出了当时人的贪穷与愚昧。

许三观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砸了个洞,许三观被逼无奈去时隔月十年之后,又再次去医院卖血。反映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无奈与麻木。

在那个时代人人相传骨身子骨结实的人都会去卖血,人人相传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人人相传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头砸的多么严重……这恰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无知,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人口口相传,也甚是可怕。

文章通过许三观与许玉兰谈话的形势式,告诉读者五八年的坚辛,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文章通过一开始他们一家人挑着去哪个食堂吃,到最后,只有哪个食堂开着,不好吃,不爱吃也得去吃,和许三观他们一家如何坚难地通过三两小缸米和玉米稀粥生存下来,许玉兰说:“先是家里的这锅和碗,米和油…重新买锅碗瓢盆的钱。”反映出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铁带来的惨痛后果。经过之后,又逢荒年。从他们一家人的身上,反映出多少老百姓的真实写照!每人活在邻居的监视中,耐心忍受凯饿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图景。

《许三观卖血记》中反映出了从解放初到我国每一次重要时期普通人民的生活,饱含辛酸地生活。 余华老师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那个年代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最直接地冲击,平凡让人荡气回肠。

我们不也一样吗?一边抱怨着生活,又一边热爱生活。就像书中那个年代,都没什么大不了,简单淳朴地把日子过下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