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5

来源:证监会网站、财联社、华商韬略等


证监会于5月11日晚间23点49分左右公告称,按法定程序核准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富士康及其承销商将与上交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刊登招股文件。


市场期待已久的富士康终于获得最后一道“通关令”,但证监会未披露募资金额,这是IPO重启以来的没有过的现象。根据此前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富士康招股书所拟投项目聚焦于八个部分,总投资额272.53亿元。


A股新速度


富士康从招股书申报稿上报,到首发成功过会,仅仅耗时36天,仍是IPO最快速度。


从2月1日,富士康股份招股书申报稿上报之日算起,到过会仅仅用了36天,而目前IPO公司排队平均周期1.79年(673天),富士康股份创造了A股市场IPO的新速度。


在管理层严格IPO审核之际,富士康火速上市,得益于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方面,中国正大力推动新经济和“独角兽”企业进入A股,以提升A股上市公司质量。近期从总理到交易所,都大力倡导增加A股市场的包容性,提升对新经济企业的吸引力。交易所已经开始修改上市规则,来吸引新经济企业。


从“独角兽”方面衡量,富士康则当之无愧,2017年营收超过3500亿元,在当前A股市场,尚没有如此高营收的制造企业。


富士康的大股东鸿海精密,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而且富士康也已经是中国国内对外贸易的巨无霸。2016年,富士康在河南的进出口额高达3172亿元,占到整个河南省进出口额的七成以上。2016年,富士康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3.6%,可见富士康对整个中国外贸的影响力。



富士康光速IPO,67岁的郭台铭如何再造新鸿海?

来源: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华商文


3月8日,中国证监会的消息显示,富士康(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获通过。5月11日深夜,证监会批复富士康IPO发行。


作为多年来的“大新闻制造者”,富士康的IPO也来得非比寻常。


2月1日,富士康报送了IPO招股书申报稿,仅仅36天后(20个工作日)便获通过,大幅度刷新了A股市场IPO的时间纪录,而整个2017年,中国企业IPO的平均审核周期为1年3个月。期间,就连经营未满3年这样的铁门槛,都被有关部门申请豁免(“新”富士康成立于2015年3月6日)。

富士康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将申请募集资金272.53亿元,预计将发行19.6953亿股,预计发行价在13.84元左右,对应发行市盈率为17.18倍。


272亿元的募资额创下了A股市场近3年新高,也是A股科技企业有史以来的新高。从营收数据看来,2017年,富士康营收3545亿,A股上市企业中,仅13家企业在其之上,且这些公司均为国企背景。


因此,成功登陆的富士康,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


富士康一系列纪录的背后,是整个A股市场的大变革。2月底,有消息指出,监管层将设立“独角兽”上市绿色通道,对符合规定的生物科技、云计算、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这四大行业内的企业实行“即报即审”。


A股正致力于培育一批自己的科技公司,A股发行上市制度要向新经济靠拢,一些境外上市的科技巨头的回归也成为可能。


在畅想中的“BATJ”回归之前,富士康成了绿色通道的首位受益者。不同于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很多人看来,富士康的“科技”成色要逊色几分,有观念认为它至今仍是以劳动密集为核心驱动的企业。


富士康希望撕去外界眼中“传统代工厂”的标签。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富士康募集的272亿资金,将主要投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等8个方面,集团由此全面向“工业互联网”转型。


工业互联网被认为是中国智能制造全面升级的基础,它包括网络、数据和安全三大体系。相关数据预测,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规模将达万亿规模。

富士康是代工厂还是工业互联网企业?资本市场对此已经展开了争辩,因为这直接关系着这家企业的市值预估与未来走势。


A股电子设备及服务行业加权平均市盈率约为43倍,按此估算,富士康的总市值将达6827亿元,远超母公司鸿海精密。针对富士康市值,各大证券给出了不同的市值估算:低至15倍市盈率,高至40倍,落差达3000亿之巨。


有分析师提醒投资者:富士康虽然走的独角兽绿色通道,但实际上它更像是巨象——巨大、缓慢,力量与弱点并存。相较高市盈率的科技公司,富士康也有可能成为新一代中石油。作为当年全亚洲最赚钱的企业,中石油IPO时被渲染为“不买中石油,后悔一辈子”,但结果却套牢了一众股民。


3545亿年营收、159亿净利润的显赫数据之下,富士康的巨象之态在于庞大的员工构成、日趋高昂的人力成本与较为“平庸”的净利率。


富士康有27万员工,其母公司鸿海精密的员工数达120万。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富士康也遭遇“用工荒”,人力成本不断提高。2017年,富士康直接人工成本达165.6亿元,平均每人成本6.1万。而按照159亿净利计算,平均每名员工创造的利润不足6万元,人均成本高于人均利润。整个2017年,富士康的净利润率不足5%,在行业中仅为平均水准。这些数据,均与互联网为主的科技企业有着较大差距。



巨象的体态,独角兽的心,过去的几年里,郭台铭为了鸿海的转型升级煞费苦心。


2008年开始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狂潮,给鸿海带来了飞跃式发展,2016年,这家企业的年营收达43587亿新台币(约合9420亿人民币),营业收入几乎全部来自3C电子产品。


飞奔之中,危机感始终围绕着郭台铭。直到目前为止,鸿海的成长依然主要依赖于代工,而越是代工成长到越大,这种成长就越难继续。


郭台铭不想鸿海永远代工,更不想鸿海踏步不前,他要鸿海一直成长。这些年,他一直在推动转型。


危机感越强,动力和动作越大,是郭台铭的个性。


于是外界看到,他一边启动内部创业,指望激发鸿海百万大军的创新和成长力;一边苦战拿下夏普,向终端和品牌进军,向三星开战;一边和马云、马化腾、孙正义交朋友,拥抱互联网、智能化;一边去美国投资建厂,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郭台铭常说,干事业最重要的是有决心,所谓创业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没有决心。


为了彰显自己的决心,2016年底,收购夏普之际,郭台铭提出了一个目标:要将夏普当成人生的另一次创业,鸿海的股价不涨到200元新台币,自己绝不退休。


提出口号时,鸿海的股价为80元新台币,总市值1.45万亿新台币,这意味着,退休之前,郭台铭要让鸿海再赚两万亿新台币的市值。


为了这个目标,郭台铭回到了创业时代:早年间,他白天跟白班干,晚上跟夜班干,夜班散场还要连轴转,实在撑不住,才把电话簿当枕头,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来接着干。


入主夏普后,把重振夏普当作再次创业的他,常常工作夜晚两三点,办公室还灯火通明,甚至通宵达旦地运筹帷幄、排兵布阵——“除非明天太阳不再升起,否则不能不达到目标。”

郭台铭给鸿海设立了非常多的目标:他希望夏普称霸电视业,做强手机业务;希望鸿海以“云移物大智网+机器人”为战略主轴,以全世界为舞台,打造科技日不落帝国。


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到医疗健康、AI、5G、电动汽车……短短两年间,郭台铭的投资与布局几乎无所不在。


但细化到目标的完成度,鸿海则是喜忧参半:

2017财年,夏普终结三年亏损,预计盈利3.59亿美元,但出于“历史遗留问题”,夏普北美的经营权依旧在海信手里,这令郭台铭如坐针毡。


工业机器人方面,郭台铭希望富士康旗下的工厂逐步智能化,以应对逐年增长的人力成本,为此,他携手阿里巴巴,向软银旗下机器人公司SBRH注资并获得其20%的股份。但直到目前为止,智能机器人大规模替代人工还停留在畅想阶段。

而在最具体的目标:鸿海市值上,郭台铭离自己的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鸿海目前的股价为93.4新台币,去年11月至今,其股价下跌了20%。


股价下跌源自下滑的净利润,集团最新的财报显示,2017财年第三季度,鸿海净利润为210亿元新台币(约合45.3亿人民币),同比下滑39%,创造了9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代工的瓶颈、苹果的掣肘等困扰如约而至,退休前要让鸿海股价翻倍的郭台铭,已然走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富士康的A股上市,成了其重要转折点。这一步之后,是继续“挣扎”于代工,还是拥抱广阔的科技时代,仍是未知。



从过往经历看来,郭台铭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但凡他提出的目标,没有一个落空,只有完成时间的差别。


这些目标的提出与实现,伴随着他从小作坊走向了统兵百万、说一不二的地区首富。

郭台铭是典型的草根创业家,到他成人,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家里最好的家具只是把藤椅。


郭台铭走上创业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个朋友找他帮忙,替一家外商找个塑料零件加工厂。必然是,半工半读也才读到船务专科的郭台铭,在航运公司实习时,就已经有了开工厂的想法。


当时,台湾的航运贸易越来越好,很多同学都学什么干什么进入航运公司上班,但郭台铭逆向思考:没有工厂哪来的贸易呢?开工厂才能发展出更好的事业。


生意送上门了,此时不做更待何时?郭台铭把母亲做标会筹的10万台币拿过来,再找几个哥们合资,在台北注册了资本为30万台币的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之所以叫塑料企业,纯粹是为了从名字上够格接那张单子。


他当时真是不够格开厂的,穷到模具都买不起。为完成定单,郭台铭四处找模具厂帮忙。但千辛万苦生产搞起来,不到1年光景,生意却不能持续了。石油危机越来越严峻,加工贸易一片萧条,外商的单子很快就下面没有了。


做牛做马一年多,结果是:东拉西扯欠一屁股债,兄弟们全都退股说拜拜。郭台铭输得不服气,卯足劲向岳父借了70万台币要把输掉的赢回来。当时,电视机生意火爆,他把公司改名鸿海精密工业并转型电视机零件代工生产。


带着失败者的标签重新开始,路走得更加艰难。郭台铭后来比喻,当时的自己就是“寒冬中的孤雁”,他咬紧牙憋着劲,非得飞出一个春天来。



危机阴霾渐散,制造业慢慢蓬勃后,郭台铭以将近两年始终伴有破产危机感的抗战,带领鸿海从亏损走向盈利。到1977年时,其资本额已增加到200万台币。


此时,台湾经济起飞,制造业蓬勃发展,房产地皮和工业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不少开厂的人都做起了炒房炒地或者囤积倒卖原材料的快生意。手握百万资本的郭台铭,看着这种钱来得这么轻松这么快,也一度有点hold不住自己,天天盘算:我到底是要把这些钱拿去跟着炒,还是继续把苦哈哈的工厂办下去?


纠结两星期后,郭台铭决定还是把工厂办好,不羡慕别人的快钱和轻松钱,做长远的生意,做赢到最后的人。他坚信,谈长远,兴办工业一定要比投机炒作好!


要做长远的生意,必须拥有更好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于是,郭台铭决定用这笔钱兴建自己的模具厂,告别过去千辛万苦拿到订单,还要求爹爹告奶奶找模具,而若人家不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的悲剧。


不少朋友都认为郭台铭是傻掉顶,甚至他自己也一度认为是做了错误决定。不到一年,当初找上门让他买,他也动过心的土地涨了10多倍,但他的模具厂和一堆新困难,却让刚刚有点钱的他又成了两手空空的人。


一方面是模具开发的压力,因为设备和员工都是新的,郭台铭和创业伙伴,后来的鸿海总工程师陈一飞,决定借机打破台湾模具界的“师徒制”传统,将模具的开发公式化,但这受到老模具师傅的强烈反对,甚至集体抗议。


一方面是财务压力,模具本身不产生利润,刚开始成本较高,工厂产量小,规模效应也发挥不出来,已经盈利的鸿海受此拖累,转眼又再度资金周不转。


他费尽周折把这些解决想要扩产,却又遇到一个新的大麻烦:找不到理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寂寂无名而且看上去毫无前途的鸿海没人爱。


处处都是困难,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牵连。

当时,郭台铭的儿子刚出生不久,他每天一、两点才睡,五、六点就要出门。“为了睡好,只好跟太太分房睡。儿子整整哭一个月,最后我忍不住问太太:为什么儿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说∶‘你已经三个月没有拿钱回家了!’”


为了节省钱,那时的郭台铭,连长途电话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过年,给员工发完年终奖后,他口袋里只剩下2000块钱:初一给父母1000;初二给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无分文,一头扎进工厂中。


“有时真不知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过年我都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一天不累积技术,便一天要受制于人!”


除了这些经营上的困难,郭台铭还要面对黑白两道的挑战。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动不动就上门收保护费,政府那边也不省心,“早上有人来推销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钱购买,下午就会有官员来做消防检查。”


因为这个经历,当后来新加坡一位部长向郭台铭请教,为什么新加坡中小企业不如台湾中小企业有竞争力?郭台铭回答:你们新加坡把企业照顾得太好了,台湾则让我们练出蟑螂般的生存能力。


钱已经投下去,模具厂也建起来,没有退路的郭台铭只能咬牙向前。钱不够了,无法通过银行融资,更没有什么风险资本,他就到处借,支票利息给到3分。人才难找,他一个一个亲自谈。订单不够,他就一个一个去求。


当时台湾还有票据法,票据无法兑现要坐牢。为此,郭台铭还把公司总部从台北市搬到偏远的土城,因为那里的监狱是台湾专门关押经济犯的地方。万一他出事被关了,员工可以天天就近汇报公司的情况,客户可以到“隔壁”跟他谈生意,确保公司继续运营。这个当时心酸到哭的故事,到今天他还到处笑着讲。


在坐牢的准备都有了的努力下,鸿海走出了郭台铭创业中最后一次破产危机,而且跟随电子业的蓬勃走上快车道。1982年,郭台铭将公司改制为鸿海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新台币1600万元台币,并且将业务转型到电脑连接器上。


之后,他用连续在美国碰了两年钉子也不放弃的坚持,以及别人卖1块我卖6毛的杀手锏,从当时全球最大连接器厂AMP手中抢下一堆连接器大单,并且推出第一个自有代工品牌——FOXCONN(富士康),把鸿海推进了台湾制造业1000大。



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设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尝试利用人力、土地和综合成本更低的大陆,把他“量大、低价”的策略干出新高度。磨合成熟后,1992、93年,他以“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的气魄,相继在深圳、昆山扩建和新建了两个累计8万人的大厂。

早早把全球科技老大美国市场掌握在手里,早早大手笔布局未来全球最大制造基地,两张天牌一起打的郭台铭,由此开启鸿海的狂奔时代,并一路狂奔到今天,成为全球最大最强的科技制造企业,被称为“科技界成吉思汗”。


鸿海新闻发言人邢治平曾私下告诉华商韬略:很多人都知道郭台铭,但绝少人真正懂郭台铭,其中最不懂的,就是郭先生的韬略和格局。那么早就想到拿到这两张天牌,可算是其中的经典。


如今,郭台铭收购夏普、诺基亚,进军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带领鸿海向品牌模式转型,还提出以人员流、货物流、过程流三个实体流,加上讯息流、金融流以及技术流三个虚拟流持续整合,打造“六流”国际化科技集团的新目标,誓言像他崇拜的王永庆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再写华人工业界不老的传奇。


从底层含泪带血爬起来的郭台铭,对草根创业者格外情有独钟,并乐于分享创业经验和教训。在所有关于创业的讨论中,他最看重的是两个词:勇气、决心。最最看重的是决心,因为决心可以产生勇气,乃至一切。


他说,所谓创业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没有决心。


比如,很多高素质经理人,各方面条件不错,也有好想法和好项目,但却没做成,甚至做都没去做,缺的是决心。很多被这些人看不上没条件的人,要么被环境逼迫,要么主动背水一战,最后却成了,靠的也是决心。


决心是什么?是有了目标,再苦再难,有口气在,就要心无旁骛,千方百计,义无反顾去思考、去执行,是要舍得一身剐。到现在为止,坐拥金山银山的郭台铭,依然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虽然“百万员工让我头疼得要死”。


郭台铭说,无论创业还是想在职场谋得更好的发展,如有这种精神,成功就是可以确定的。这个事情不成,下个事情,下个事情还不成,再下一个,总能成。现在资源、资金、资讯如此发达,机会遍地都是,人也都聪明,关键就是看你有没有决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绝不罢休,下定决心“浴火凤凰”。

郭台铭认为,只要谈工作,就要有目标、有压力。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责任心。第二,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第三,要有决心,说到要做到。他说:“现在好像有句话,‘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对工作存这种心态,我隔天就打断他的腿。”


经常被指责霸道的他,还不断劝诫求职者:挑老板的时候,越严厉越凶的人越要跟!因为这样的老板,才会真正激发你的潜力,让你成为超越自我的人。


对于挑战和压力,郭台铭以勇气面对,以决心克服。他说,人最重要的是学会走逆境,而逆境越早来越好!他回忆过去时,最怀念的恰恰是那些最困难、最咬紧牙关的日子,这些付出和痛苦让他的甜更有滋味和回味。


2005年,华商韬略首次采写郭台铭先生的故事时,他就说,“等营业额超过一兆(台币,一兆为一万亿),我就要走了。”并预计自己2008年就能实现目标,“吃了秤砣铁了心,99.9%,2008年一定交棒出去。”结果,当年年底他就达到目标,但却并没有兑现承诺走人。


如今鸿海的营业额已经做到四兆半了,但他依然没有退意,而是改口说,鸿海股价涨到200元(现90元左右)就退休。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但他就是要挑战不可能。这也是他至今依然勇气和决心当头的象征。而他对接班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要找那种打死也不后退的。


郭台铭不但有决心,更有个性。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不太知道的,恐怕是他到底是个怎样个性的人?华商韬略有个故事给大家参考:


郭台铭刚刚配司机开车外出时,车子被一辆摩托刮蹭,他下车,不但没追究摩托车的责任,还拿了1000元给摩托车司机去修车;再有一次,他的车被公企“中华邮政”的车撞到,他看两方都有保险,就算了;还有一次,他的奔驰300跟奔驰500撞在一起,一看对方比自己还豪,他立即决定:下车好好算账。


他说:“这就是我的个性。”


大家都在看

2018,违约潮袭来!实体经济或比房地产更早扛不住

郎教授的命中率太高了!云联惠、泛亚、快鹿站一家倒一家······

睡后收入200万的清洁工彻底火了:你和马云的差距,不仅仅是钱!

近10万人被骗185亿,又一集资骗局曝光!女老板受审,超52万人网上看直播!

罚款1.29亿!荐股骗局大曝光,知名财经主持人摊上大事了!

刘强东捐款1000万却无人认领!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