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完成度 | 从一个楼盘到一座城市的完成,需要多少数字?(上)

麓湖生态城 麓湖生态城 2024-05-28



如果仅用数字来描述一座城市的成长史,那么,到底要列出多少个一二三四,才能被叫做城市?


从一个远在城南「荒地」上住不进来的「漂亮建筑群」,到大规模的组团交付兑现和商业版图拓展,麓湖通过开放包容的生活理念和不断生长的各类消费场景,形成了多元化的菁英型居住人口结构;从地产项目到网红景区,再到初具规模的城市;以麓湖为标,以时间为尺,10年,麓湖成为了麓湖。


我们将通过上下两期,分别从「城市」与「人」两个维度出发,以数字为引,打开一座「数字博物馆」,作为一次交织着观念与实践,理想与经验的麓湖「建城史」的导览。「城市与人」系列也将由此陆续呈现。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活水城市,“有二江,四大干渠,有十八沟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河多桥多,即使现在河不见了,留下来关于桥的地名也有几十个。


如果说“因势利导”的都江堰曾经灌溉过成都水网密布的水城生活,而同样“珍水万事焉”,利用自然地貌引都江堰之水汇成的麓湖,则承载着这个千年水城的旧梦。


在这里,“活水”并不仅仅是流动的水,而是更具生命力的、鲜活清澈的水。我们以此重构城市与水的关系,从蓝图的规划到落成,一步步再现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水是麓湖的灵魂,也是构建麓湖生态的基底。人与水生态的共生互动,是麓湖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而麓湖的景观规划作为生态框架的支撑和手段,与城市规划、道路系统、水系设计、公园和建筑设计共同构成多维度的总体规划,在麓湖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一直相伴左右。





站在眼下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很难相信麓湖这块2400亩的珊瑚状水域,在十年前还仅仅是一块浅丘地貌。


2006年,麓之山湖首席景观规划师黄飞团队与万华团队共同画下蓝图,引自都江堰的涓涓细流将在此汇集成一座以「水生态」为核心的新城。



麓湖所在的浅丘,15-20m山体高差刚好适合创造建筑与水紧密结合的地貌关系,而区域西侧的谷地恰以珊瑚状形态均匀地贯穿南北,只需在场地西侧构筑低矮的水坝蓄水,便形成如今的珊瑚状水域。




2006年,麓湖景观规划从一开始就融入到麓湖的城市规划当中,这张「十七平方公里景观规划」,成为麓湖最早的蓝图。




2007年,麓湖湖区和建筑的各种模型推演。在保证湖光山色的生态水城印象的同时,麓湖的景观规划了高低配比的高层建筑和地块足够大的公园绿地。




2009年,黄飞团队完成的麓湖1期手绘全景图。城市道路运用休闲公园景观概念,以自然丛植的方式与道路、绿地和居住区域结合,形成水与城市亲密无间的状态,创造了独特的生态城气质。




2017-2022,从鸟瞰的视角更容易观察麓湖的城市完成度,时间见证着麓湖一步步从蓝图变成实景的过程。






由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 (Kevin Lynch)提出的“路径、边界、节点、区域、标志”城市五要素是麓湖城市设计的重要参考。麓湖的桥,便是通过强烈的设计感,在湖区绿地的重要节点处起到重要的标识作用。


桥在麓湖既是日常风景,也是便于确认道路方向和邻里识别的标识物。



早期麓湖的桥梁设计手稿。




早期的飘带桥概念图。正是有了这一概念,才形成了后来麓湖最具标识性桥梁之一的龙骨桥。




一些桥梁设计虽然并未落成,但仍然启迪了麓湖其他桥梁的设计。





落成后的桥,在湖域和绿地之间纵横交错,连接着家与生活,默默陪伴着水城的日与夜,成为水城生活的象征。






麓湖绿地湿地步道系统是因“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而延伸规划的。除了规划一个理想的水面尺度、有效的建筑用地和合理的绿地之外,还在湖区专门划分出公园绿地,并在规划过程中通过打破湖岸视觉界线,在增强湖边景观效果,设计岸线和步道的同时,做出更多亲水场地。



早期麓湖“山水城市”概念讨论稿,基于山水关系构建公园绿地规划逐渐成型,也就有了如今看到的麓湖绿地实景。







在规划麓湖之初,就已经确定城市形态与自然景观完全融合的混合开发模式,生态规划作为骨架支撑建筑用地的个性化发展,使得每个地块都有展示个性的创新机会,由此在麓湖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景观概念。作为麓湖标志性门户建筑的麓湖艺展中心和众多住宅建筑设计,皆是这一概念下的产物。



麓湖艺展中心早期设计效果图,落在红土之上的建筑与场地共生出红砂石黏土从内而外的爆裂感,从整体到细节浑然天成。




早期的麓湖·麒麟荟手稿。作为高层住宅地块,麒麟荟的景观通过高层绿桥设计既遮挡城市噪音,又为高层住户提供邻里绿地。立体的景观系统由高层建筑引导,串联起整个地块的生机,真正尊重了生态原则。






结合绿地规划生态公园,是麓湖规划初期就明确的目标。而一个真正的生态公园,不仅需要为居民提供便利,也需要有可持续的经营生态来支撑公园的维护管理和环境优化。麓湖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众多公园空间,为一个系统的生态公园规划提供了可能。


<<滑动查看更多「黄飞团队早期公园景观手稿」


一个多样化的麓湖公园景观规划由此诞生,有为居民提供休憩的城市型公园,诸如被建筑组团簇拥的「红石公园」,将水的概念延伸到岸上的「云朵乐园」,带来革命性创新设计的「分水公园」;也有解决了市政道路与亲水湖岸衔接问题的「飘带公园」,利用特殊场域条件设计的「山林溪谷」,隐于湖岸的「含虚园」等众多小型及微型节点性公园。



大型公园为更多的市民提供服务,小型公园则满足更灵活更个性化的需求和感受,不同面积、不同性格的公园,在水生态的环抱之下,散落在城市各处又彼此串联,让麓湖不仅处在公园环境之中,本身也成为一座巨大的公园。




自2011年蓄水以来,麓湖的自净化水生态系统已经稳定运作11年,长期保持在国家II类水标准,即是饮用水优质水源的标准。也成为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由陆地生态系统转变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人工湖。


但我们构建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活水”系统,本就希望将水作为可亲近的生活日常的一部分,还给城市与人。并且通过不断更新与进化,完成人们临水而居的梦想。







麓湖起步区更像是公园水城的邀请函,是关于滨水生活的初体验,缤纷的水上生活在湖与湖岸上,通过公共空间、生活中心、亲水公园、花境与绿地带来的运动、微度假和更多文化社交娱乐在这片区域延展开来,可以感受自由多元的城市氛围。






麓湖湖心区有3倍于起步区的湖域面积,300m的宽阔湖面和地标级的滨水线性公园在此带来升级的亲水体验。同时融入公园式的商业场景,让在湖心区逛购物街亦如在逛公园。






麓湖湖岛区与天府中央商务区仅一街之隔,不仅是麓湖南部门户,亦是接入天府CBD的门廊。未来湖岛区将以麓湖水镇为核心,串联丰富的主题商业,同时通过更多浮岛组成更亲水的岛链公园,犹如置身于环抱的群岛,提供一种全新的湖居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蜿蜒的湖岸线连接起地平线与万家灯火,无从谈起令人浮想联翩的湖居生活。住宅、公园景观、慢跑步行道结合在连贯而多变的湖岸景观中,沿着湖岸漫步,所见皆是风景。而以起步区作为起点,湖岸也串联起不断进化的湖居生活。



从乘船游览,到湖畔步行

再到更亲水岛链水岸

沿着湖岸线,总有惊喜发生








从左湖右园散落分布,到将水延伸到岸上

再到将湖水踩在脚下,由湖及岛的公园

汇聚更多湖岸活力








由湖及岛,变化的湖岸建筑

不断增添新的湖居生活可能









基于“路径、边界、节点、区域和标志”的城市设计五原则,由水生态为基底,在桥梁、绿地、湿地步道、建筑等临水区域和节点性景观的衔接与串联中,形成了起步区、湖心区和湖岛区三大湖区体系,麓湖逐渐呈现出完整的城市格局,使「图景」成为了「实景」,历经十年时间,大城终成。







内容策划万华营销中心·策划部

撰文/新媒体呈现有座山文化





/ URBAN LIFE

城 市

城市完成度 | 食:人、味、故乡与世界都在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