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粮仓之油脂飘香 | 什么力量支撑起14亿中国人的食用油供应?

oilcn油讯 2023-09-21


近期,央视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10集大型纪录片《大国粮仓》,全景式披露“大国粮仓”背后的故事。

第8集《油脂飘香》讲述食用油对中国餐桌的重要意义。深度挖掘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对食用油保障如何高度重视,在油料种植、品种改良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最终解决了14亿中国人对食用油的巨大需求。
本片也是一部新中国油脂行业的发展史,以大量珍贵、生动的影像资料再现了行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以下为该片主要内容节选,推荐油脂人学习阅读~

来源:央视频


十四亿中国人一年到底需要多少食用油呢?

2020年中国人总共消费掉了4071万吨食用油,人均消耗食用油29.1公斤,远超世界人均食用油消费平均值。



是什么力量支撑起14亿中国人如此巨大的食用油供应?人们是如何走出缺盐少油物质匮乏的年代?未来中国人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持续增长的食用油需求?



新中国油料种植史上的里程碑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食用油原料产量仅为256万吨,其中产量位列前三的分别是127万吨花生、73万吨油菜籽和33万吨芝麻,远远无法满足当时5.4亿人口的食用油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增加食用油供应,政府一方面努力发展油料作物、建设榨油厂,另一方面想尽办法广泛开辟油料来源。


1954年中国油脂公司浙江省公司成功利用蚕蛹榨油,在上海和江苏等地的油厂也开始大量生产米糠油,一时间南瓜籽、苘麻籽、萝卜籽、番茄籽、盐嵩籽、油茶、油桐和乌桕都成为了榨油的原料。



虽然这一时期油料的品种众多,但真正堪称主力的依旧是菜籽油。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推广甘蓝型油菜,也就是常说的胜利油菜,后来甘蓝型油菜的成功推广被认为是中国油料种植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那么这两种油菜有什么不同呢?种植甘蓝型油菜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甘蓝型油菜植株比较高大,抗病能力强,更为重要的则是这种油菜的产量。


正是这次油菜品种的改良,为中国大幅度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奠定了基础。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吃油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吃油难的年代



我们从1959年3月16日发行的《人民日报》上,可以看出国家对食用油的重视程度。


在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力争油料大丰收》的社论,这篇社论中写道“当前为油而战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油菜籽大丰收。”



这一时期中国油料的种植面积虽然从1949年的16632万亩扩大到了26397万亩。但截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人口也增加了2亿,食用油产量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所以食用油仍然是日常生活中的稀缺物资。


那么当时食用油到底稀缺到什么程度呢?



1964年10月16日15:00,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科研人员是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下完成这一壮举的。


当时核武器研究所里有一半人得了浮肿病,副所长彭桓武也患了浮肿病,这与长期缺乏油脂摄入有很大关系。


毛泽东在听到相关汇报后就表示不再吃肉了,中央领导人全部戒荤,周恩来总理也再三叮嘱,有再大困难也要想方设法让科学家吃饱,不能饿着肚子搞原子弹。


正在住院的聂荣臻以元帅身份向军队求援募捐,特地提到请在大豆主产区的沈阳军区,务必支援一些大豆和食用油。被国家视若珍宝的科研人员依然遇到了吃油难,反映出了当时中国食用油紧张的程度。



这张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粮食局在1965年发行的5分5厘的油票,是目前发现的面值最小的油票。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5分5厘的邮票到底是多少?又能做些什么呢?


当时(每人)30天定量半斤油,吃一吨饭在交钱交粮票的同时要交油票,一顿饭的油要交的票就是5分5厘。




中国食用油产业新纪元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的餐桌上不再缺少食用油了呢?


1981年,在许多城镇的集市市场上,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多年不见的麻花、油条、油炸糕等油炸食品开始悄然出现在市场上。


在盛产大豆、花生的辽宁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月可以吃四两油,个别地区甚至能吃到六两油。


1985年元旦,一份关乎中国农业市场化道路的重要文件开始下发。



在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中央文件中,明确了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订购,这标志着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化改革时代开始了。


在食用油供应大幅改善的同时,本着放开、搞活的原则,政府鼓励多元资本进入油脂产业,深圳蛇口一家由外资投资建设的一座现代化的食用油精炼厂正在悄然动工。


当时人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个工厂将开启中国食用油产业的新纪元。



刚刚走出校门的吴晓晨还不知道他正在参与的是一件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第一批食用油生产出来的时候,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这个油刚刚练出来的时候,我们自己感觉到很新奇,因为油脂在没炼之前是黑乎乎的,炼完以后像水一样,颜色也很浅,也没有什么味道。”


吴晓晨所描述的实际上是食用油的精炼工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虽然食用油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仍主要以散装的毛油为主。



可以说正是精炼技术的出现,结束了中国人食用毛油的历史,而就在三年后,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又一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在这里发生了。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购买食用油还以散装为主,这些散装油在储藏一段时间后,往往就会出现一种哈喇味。


1991年工厂推出了5升以下的小包装食用油。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这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融入国际贸易大家庭走出的重要一步。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也使国际食用油巨头纷纷涌入中国,近百家千吨以上的大型油厂拔地而起。


1995年之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而随着国内需求的增长,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豆进口国。一时间食用油原料进口依赖过高、食用油安全遭遇挑战的声音出现了。



在进口大豆加工中,(产出)近80%是豆粕,豆粕主要是用在养殖行业、饲料行业。实际上中国进口这么多大豆,除了对油的需求,更重要还是豆粕。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年要生产7000多万吨的猪、羊、牛、禽类肉制品、3500万吨鸡蛋、3200万吨牛奶;油和粮相比,退至第二位,通过国际市场进口来满足中国的需求,这是中国的国情。




多措并举保证油料安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被国际社会看作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底线采取的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而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可耕种土地面积有限、油料作物与主粮征地的问题。那么,油料进口依赖度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油料安全又该怎样保证呢?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当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4亿亩,比上年增加1382万亩,增长10.9%,总产量362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高。



花生是一种耐瘠薄、抗干旱作物,不与争农地、不与人争粮。


近年来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食用油市场上的占有率突飞猛进。花生含油率50%,是大豆的2.5倍;这意味着生产同样数量的食用油,种大豆需要4亩地,而种花生仅要1亩地。这让花生有可能在未来的中国食用油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些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菜优良品种方面有着不小的突破。


由于新品种的油菜推广到了北方部分地区,还实现了与水稻、小麦等主粮分季轮种,这样高效地利用了现有耕地。



保障食用油供应、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的道路上,一批高技术企业的崛起也是保证食用油供应的保障。



这座设立在天津港区的国有大型食用油加工厂,实现了从码头到仓储、再到食用油加工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天大豆加工量可达8000吨,每年大豆吞吐量可达240万吨,在全国排在前几名,在北方区也是最大的一个企业。



而这座设立在婺源的菜籽油加工厂,刚刚投产的超声波榨油设备,实现了菜籽油的全营养精炼加工,在这里生产出的菜籽油营养品质已经达到了橄榄油水平。


中国食用油生产已经一改过去的供应不足,在新时代中不仅保证了数量,还走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消费市场的细分多样化也已经形成。



稻米油、玉米油、橄榄油、牡丹籽油、茶籽油等健康小品种油脂消费占比将上升;另外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小品种油发展迅速;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等小品种油,有助于破除对进口油料的依赖。



在新时代里,人们的饮食更精致更营养,对食用油也提出了更健康的新要求。


顺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提供更健康营养、更风味独特的食用油,是今天中国油脂产业在新时代中的新命题,丰富多元的食用油也是每一个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幸福密码。




【 查看视频全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