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 个月 4 场《经济学人》阅读马拉松,最后这场有什么不同?

张海露Eric 英语学习笔记 2020-01-25

8月4日和5日这两天,我们在深圳跑了场《经济学人》阅读马拉松(Read-a-thon)。这是我们第 4 次马拉松,是北上深“巡演”的最后一站,也是最特别的一次。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这一次我们提高了参与门槛,不是付费了就能来上课。例如我们要求每一位参与者把自己的问题、目标、期待落实到文字上,通过写作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参加这个课程;我们要求参与者要充分预习,为了提升预习效果,我还给大家打电话检查和沟通。


我们希望通过以这样的方式让 like-minded 朋友们走到一起,从一份报纸出发,赏析、品读、碰撞。


事实证明,这么做是对的。经过充分预习,大家提出了许多好问题,也通过预习开始正视自己一直“差不多就行”的学习态度,找到真正的问题。


课上课下都很热闹,从《呼啸山庄》到《名利场》,从美国生活到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各显神通。你可以听见有关教学和逻辑的讨论,也有心理学、法律、旅行、个人成长相关的分享。



专四成绩优秀、英法双语专业的大三学生 Alvin 说:


2018 年 8 月 5 号晚上 10 点 04 分,当我走出 Read-a-thon 举办场地的大门的时候,我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Merry to meet, melt and mint. 


首先,参加完 Read-a-thon 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愉悦,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满足感,最后是恋恋不舍。Meet:这不仅仅是与 Eric 和 Justin 两位老师的相遇,更是与所有参加这次马拉松的“跑友”们的相遇;melt and mint:生铁需要被高温熔化,从而被铸造成一个更有价值的形态。我觉得我就是这样子的生铁,通过这次 Read-a-thon 成为了一个比之前更有想法的人。



“阅读爱好者”区老师在课程结束后第一时间写了篇千字的英文总结,他说这是他“能想到的尊重美好发生的最佳方式”。从重庆赶来的“预习王” Vincent 说通过这次马拉松爱上了《经济学人》的 Obituary 板块,课程结束后他就去香港书店找 The Economist Book of Obituaries 了。


从上海赶来的英语老师 Gene 说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次课程的体验的话,她会说“回家”,在这里终于找到和她一样的fellow-obsessives。巧的是正在准备考研的 Sira 也在她的总结中说:“这不仅是一次线上到线下的阅读课,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种回归。” 


是啊,欢迎大家回家,就算孤独,我们也要一起孤独。



大家对课程设计和讲课方式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此我们也非常感激。


对了,马拉松结束后的 party 上,我们还邀请了外国友人 Colum。他是前《华尔街日报》驻上海记者,也在 Sixth Tone 做过总编辑,现在创立了英文非虚构平台 Chinarative,致力于让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除了在 party 上和大家交流外,第二天我们又在一起就阅读、写作、创业聊了 4 个小时。在这里特别感谢 Colum!


老规矩,在大家的朋友圈中回顾一下这两天吧:



从劳动节的一个小想法到现在的深圳场,第一季《经济学人》阅读马拉松结束了。感谢每一位以各种方式支持我们的朋友,WE made it!


接下来我们会推出社群、线上课、线下活动等,让更多热爱英语的人相遇,一起从学一门语言出发,成为更自信的、更有用的、更幸福的人。如长相酷似 Joey 的 Joe 所说:


他日如果在深圳、上海或北京相遇在 Read-a-thon 14.0 版本,将会很开心。相信那时我们相见如故,希望那时我们幸福如初,你说一句 Hi, 我说一句 How are you doing? 


希望 Read-a-thon 可以点燃你心中的那团火,点燃你的愤怒、不甘、骄傲、孤独,让文字成为力量,然后用爱和原谅给世界一个拥抱。


《经济学人》阅读马拉松回顾:


· 05月01日:第一场马拉松(北京)

· 06月23日:第二场马拉松(北京)

· 07月14日:第三场马拉松(上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