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期《经济学人》中有哪些巧妙的标题和精彩表达?

张海露Eric 英语学习笔记 2021-02-10

【《经济学人》微导读 No.7】


聊聊 2019 年 3 月 23 日这期的《经济学人》,看看有哪些巧妙的标题和精彩表达。


文章选取的表达都是非常实用的,请放心学习,主动占为己有。如果你也喜欢《经济学人》,建议先读这篇微导读。然后用余下的一星期选择性读文章,相信这样做阅读效率和质量都会有提升。



本期封面文章讲的是欧洲对科技巨头的管制,包括数据、税务、竞争、政治等方面,欧洲要给美国的科技巨头们点颜色看看。这些管制将严重影响科技巨头们的发展,为了让商业和科技真正造福人类,欧洲管制策略上还需要好好评估。


这一篇有许多简单实用的句子——貌似简单,我们自己写的时候真就写不出来。碰到这样的实用句子就直接背下来,比如:


  • Nowhere is that truer than in the tech industry.


  • America is home to 15 of the world's 20 most valuable tech firms.


  • Silicon Valley is where the brainiest ideas meet the smartest money.


  • The EU is an entrepreneurial wasteland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bureaucracy.(为便于记忆,我略作改写)



Too close to the Son 标题可能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梗:fly too close to the sun。有个叫伊卡洛斯的哥们不听话,一心想要飞得更高,结果因为太靠近太阳,翅膀融化掉进海里淹死了。后来 fly too close to the sun 表示警告别作死,否则会让自己身陷险境。



标题中把“sun”换成发音一模一样的“Son”,并且大写了 S,说明指代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Masayoshi Son)。孙正义要搞个千亿美元规模的基金,《经济学人》认为它正在面临“key-man risk”,如此大金额的基金过于依赖孙正义的绝对领导,于是说 too close to the Son。


这篇中出现了个熟词生义 ...the shares of tech firms started to tank. 这里的 tank 是用做了动词,表示“失败”,可以理解为“要凉凉”。



The new face of terror, much like the old 讲的是新西兰清真寺枪击案,第一段写得非常漂亮,推荐出声朗读两遍。长短句结合,利用列举和重复展现了枪击者的惨无人道。



Exorbitant privilage 讲的是美国大学招生丑闻。一般形容 privilage(特权)会用 great/enormous,这里特别选了 exorbitant 我想一方面可以表示校友孩子优先入学的巨大特权,他们也能够花钱享受特权,也表示这种特权不合理。


副标题:The argument that universities need to give preference to the children of alumni in order to pay for places for the poor doesn't wash


注意这里 wash 的用法,它表示“令人信服”,the argument... doesn't wash 也和 exorbitant 呼应。


全文最后一段用到了 bin(垃圾桶)的动词用法,也是个我们不习惯、想不到的表达。



这期的中国板块报道了热播电视剧《都挺好》(All is Well),《经济学人》很喜欢从中国影视剧入手看中国文化和政治,之前报道的《延禧攻略》和《流浪地球》都是同一套路。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介绍流行文化,比如一句话介绍《都挺好》就可以说:The show tells the story of a fictional Chinese family torn by internal conflict.



这里的 on speaking termsa nagging crankbankrollunfilial 值得收藏,向人安利《都挺好》或者用英文发朋友圈时就可以派上用场。


文末还有这样一句:


It said it caricatured elderly parents by "unreasonably" ascribing "every possible bad quality" of old people to one character.


这里的 caricature 是一个我们认识、但是可能不会这样用的常见表达,细心的话会发现《经济学人》中时不时就会把它用作动词,表示“夸张地刻画”。



Not so silky 这篇讲的是一带一路,意大利和中国的关系。标题用到了 silky,表示平稳流畅,暗指“丝愁之路”。


这让我想到昨天 Espresso 上的一篇同一主题的报道,名字也很有意思:BRImance。莫愁丝路无基友,你有我有全都有!




Doctors, ordered 标题可能是来自习语 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ed,字面意思是“正如医生要求那样”,常用来表示“正合我意”。根据文章内容,我认为 Doctors, ordered 可以理解为“医生,安排上了”。


文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 the idea being to inoculate them against medical snobbery about such work 中 inoculate 用得很妙。


因为文章是有关医生群体,inoculate 在这里很应景儿。inoculate 一般用来表示“给...打预防针”,后面常接一种病,比如“狂犬病”(rabies),“天花”(smallpox),这里接的是“snobbery”(势利眼)。


我常提醒大家“勿以词小而不查”是不是也就是 to inoculate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gainst lexical snobbery?



看到 You only live twice 我先想到的是在《破产姐妹》中学到的 YOLO:You Only Live Once。You live only once 写的是一篇书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Who among us has lived only once? 


查询后发现 You only live twice 也是一部早期的 007 电影:


本期还有一些标题是来自歌曲和影视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搜一搜。




fifth column 是个固定表达,意思是“第五纵队”,和 5G 很搭。文章说的是华为遭禁并没有给它的竞争对手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麻烦:a headache, not a gift。



这篇文章很好读,我挑了几个常见实用表达和好玩的地方: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is not letting up its campaign to persuade allies to freeze Huawei out of 5G tenders.


let up 是“减弱”“缓和”,比如“雨下的小了”就可以说"The rain had let up"。


That would be a blow to the Nordic duo.


Nordic duo 指的是北欧两家电信公司 Ericsson 和 Nokia,这里 blow 和 duo 押尾韵。


The spectre of a Huawei ban is putting a damper on Germany's auction for 5G mobile spectrum that kicked off on March 18th in mainz.


这里的 spectre 和 spectrum 发音相似,选词选的很好。put a damper on 是“泼冷水”的意思,值得收藏。


TDC, Denmark's biggest telecoms firm, confirmed that it was plumping for Ericsson over Huawei to build its 5G network.


《经济学人》很喜欢用 plump for,表示“选中”,比如你想了三天三夜,翻了八本字典才给你孩子选了个好名字,这个“选”就是 plump for。




有关网约车,我们非常关心用户的安全、服务质量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没想到网约车司机的待遇问题。Bartleby 专栏在这期讨论了为什么网约车公司要善待司机,文中最后一段话对我们的网约车现状也适用:


Ride-hailing apps present a classic version of a policy trade-off. Society can choose from three options—cheap services, employees’ flexibility and full workers’ rights—but it cannot have all three. Consumers and lawmakers will have to work out which to sacrifice.




Eric 写在后面:


《经济学人》更新后,我以最快地速度读了绝大多数文章,兼顾可读性和语言点,从众多笔记中精心挑选了这些我觉得有意思的标题、值得注意的表达。


这样做一是我很喜欢阅读,也能从分享中学到更多;二来是希望更多人可以更主动的学习:想要进步就不能满足于一直被人喂,不要积极地到处囤资源却不去消化,别以为听了课打了卡就已“大功告成”。希望我可以通过这个外刊导读专栏,真正帮助大家提升学习能力和水平。


如果你从中学到了一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语言点或者方法,希望你可以把它转发给更多人、点个“好看”。


接下来我会挑几篇文章在我的朋友圈中发些赏析,欢迎你加我的微信围观呀 👉 是的,看我的朋友圈也能学英文(3)


读英文原版书刊,

学立刻就能用的地道英文


广而告之

《经济学人》阅读马拉松线下课第 6 期



往期《经济学人》导读,点封面图片即可阅读,保证你每一期都有不同的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