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吗?

张海露Eric 张海露Eric 2024-04-30
0. 
我一直在写英语学习和个人成长的文章,动力是什么呢?
我想主要这是我在和自己对话,然后把一小部分也拿出来和更多人分享。‍‍‍‍‍‍‍‍
最近越来越觉得,活着真挺难的。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需要不断地自我觉察、行动和修炼。保持阅读、写作,出去走走、运动、与人交谈,就是让我们保持状态、修身养性的基本方式吧。‍‍‍
1.
我们经常会无比辛苦无比努力地不去直接解决问题,选择自欺欺人、等待戈多,甚至封建迷信,然后用强大的自由意志自圆其说。我们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需要阶段性的自洽,这也是我们目前能力范围内能做的事情。
只是要警惕,幸福人生需要建立常识和原则,生活只能原创不能洗稿。自己什么状态自己清楚,去面对它承认它接受它。宇宙在做熵增,不做功,明天更有可能比今天更糟糕。
2.
大概 10 年,我刚学英语的时候,读到这段话,一直记在心里:
学英语需要至少把 Google 列为日常工具,用英文查英文,这样的好处是多一个信息渠道,也多一个日常自然用英语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份相对自由会让我们更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如果有你想要的东西,什么「技术小白」「动手能力差」都能解决,用准备双 11 购物的心思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更多人的问题并不是这些技术问题,是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想了想觉得也不值得这么折腾,也不想每天都学点进步一点,最终还是选择接受那个信息差,心甘情愿地被别人喂,在凑热闹里面用「学总比不学强」安慰自己。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没有问题,只是如果不想成为大多数人,那就要做大多数人没做的事情。
3.
摄影中有个基本概念,景深,depth of field。简单说就是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具体呈现是背景虚化的厉害,看起来很高级、电影感十足。

刚开始拍照,无脑最大光圈,慢慢觉得腻,也认识到这只是一种表现方式。有时需要呈现更多信息,就要把光圈调小。技巧只是辅助表达,不同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呈现方式,整体力求平衡和谐。

放在写作和口语学习上也是如此。

要有重点也有铺垫,详略得当,有精心设计也有随它去吧。别想着要憋个大招,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地道表达也有平时描述,让自己放松他人也舒服。

还想到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要主动调节背景音乐和场景。走进去看自己,跳出来看世界,寻求平衡,提升对生活的审美,更包容更多欣赏,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创造。

4.
Living Untethered 的核心理念是做生活的 experiencer。
近来悟到 experience 的关键是它没有任何评判。experience 的词根是 try,英文中也常用 sample,taste 表示体验,中文的「体验」也很妙,有关身心,让一切发生。我们常说获得与失去、抓住与错过,是我们觉得总会有另一种可能,有不甘和比较。
把这份判断放到体验中,把时空放大,得失对错就不重要了。这样看来,自由是有多个操作系统相互作用,但最终会走向万物皆一物——All things are one.

5.
好久没看@读库,打开就看到这篇《在年轻时,年轻着》,一行行看完,推荐给年轻朋友们。

上次读到类似的内容是台湾出版人郝明义的《工作 DNA》
年轻时需要钱,更需要成长,利用工作和公司去野蛮成长。多谈恋爱,多做事,多向更多人学习,在职场中和一群人进步,然后把这份学习能力带入到生活中继续成长。
6.
人经常是看别人看到外在表现,看自己看到的是内心。也就是说看别人时很少主动给他们加上情绪和思考,到自己这就容易自圆其说。
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看他人身上的不足之处,别人也是这么看我们的。不是我们比别人多好,可能是恰好对方对我们更宽容一些。这样看来宽容是个很重要的的能力,能多些宽容,也自动多了些兼容,对自己和对方都是好事。宽容度低,是自己主动长出了刺,也是保护彼此的一种形式。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7.
@幸若录了期播客:‍


1)万物皆一物。学术训练和日常生活都是观察、假设、提取、验证、证伪、应用。把注意力放到证伪上,而不是证明自己多么正确,换一个角度调一个变量,打开新世界。
2)看待问题的基本视角是线面、时与空,如果目标是细水长流,那就找到此刻的充实,也看得远一些让自己多点乐趣多点融会贯通的机会。
3)先看到自己,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把动力放到自我探索和成长上。当我们足够了解自己,自然能和更多人共情,在影响和允许被影响中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4)人需要一个群体,群体可以放大、丰富体验。我们的体验、问题也是最好的内容创作。
5)人生的快乐之一在于体验不同职业的快乐。先做自己,然后允许自己不那么做自己。在模仿他人中创造更多自己。
8.

突然想:是多喜欢读书吗?


可能更多是害怕孤独吧。


孤独是一种状态,没什么好不好,是人的默认设定。很早的时候读蒋勋的《孤独六讲》,练习拥抱孤独,为自己留一份独处。只是偶尔,那份孤独来自存在危机,这时就要跳出来,回到人群,融入「我们」。


9.

教英语这么多年,我的理念是通过学习英语让自己更自信、生活更有趣。许多人的英语是学到能沟通就可以了,我的目标是超越能沟通,学得深一点,体会到的乐趣会更多也会更久。


举个昨天发生的小例子。徒步时碰到一些外国游客,听他们说话可以判断有英语为母语者。有这样两个场景:


1)山道尽头有些窄,一不小心容易滑下去,一个人差点摔跤。我说了句 It was a cliff-hanger. 对方会心一笑。


我接着开玩笑说 You don't have to shortcut your journey. 刚差点摔跤的人说 Right. It must be a painful shortcut.



2)前面一众人在休息,挡住了我的路。我抱着儿子经过。冒出的第一想法是「借光」,coming through。不过我脱口而出的是,Excuse us, age before beauty. 


这个习语常用来表示「你颜值高,我年龄大,我先走」,是个幽默的说法。我这里是想说我儿子是小朋友,让我们先走。



这些英文说法让对方快速知道我的英语水平还不错,也觉得我是个有趣的人,可以用幽默快速拉近距离,如果想聊聊天会更容易自然发生。我自己也觉得这些说法有意思,可以表达我的性格,当我尝到了这种表达自己的乐趣,自然也多了一些学习动力。


10.
又看了遍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第一次看时觉得只是个奇人异事,这次有了更多代入,关于生老病死、爱人、孩子,遗憾难过中又感到生而为人的幸福。
喜欢电影中最后这段说给女儿的话,也送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孩子们:‍


I hope you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人真的很神奇,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很好,也可以一瞬间天灰地暗。
有的人会长成树,有的人会成为云,然后成为各种形态,变成各种力量。
愿你我都有更丰富的体验。那些眼角湿润,心慌意乱,是活着应该有的样子。感到害怕和不安时,同样也会感受到勇气,人在焦虑中走一遭兴许会触底反弹。重头开始不是失败,是换一种方式面对,体验另一种选择

猜你还想读:

· 我的经验与偏见

· 做一个线下“加分”的人

· 最近朋友圈的20条碎碎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