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改天了,就今天吧

张海露Eric 张海露Eric 2024-04-30
2024 年社群第一读是 Feel-Good Productivity
这本书刚上架我就读完了,也写了笔记。这次在社群里再读一遍,我还给自己找了些书做拓展主题阅读,刚读完了这本 Someday Is Today
这是 Ali 推荐的书,我在 Kindle 上读的:
一开始书中就说 Someday 是个糟糕的词,以后别说了,要说就说 Today。
作者 Matthew Dicks 是位时间管理达人,效率专家。
在高效做事上,他斤斤计较,总是试图优化。他妻子都说跟他一起生活,常感到自己是不是太懒了。
比如他自己吃饭时,尽量一切从简,每天中午只吃燕麦片,还可以边吃饭边工作。
他说美国人平均每周逛超市要花 65.6 分钟,他会选择一家离家最近、货物齐全的店,然后每次都去这家店,由于熟悉货物摆放格局,他在这一项上每周可以省下 30 分钟。
他收到韩国出版社发来的版税,不会多看一眼,因为他觉得看不看没什么必要,这种「缺乏好奇心」是他的策略(cultivate deliberate incuriosity),他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他认为更值得的事情。
有位作家抄写了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他说还有比这更浪费时间的事吗?有这功夫自己写一本呀!(I can't imagine a stupider way to spend your time.)
他说自己是 eagle,有大局观,看得更远,不追求完美,不死磕较劲——the eagle knows not to invest your most precious resource in things that are ultimately irrelevant. 
从这些观点和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个性和理念。
读的时候我一边想,至于吗?你这么分秒必争图啥呀?
一边想,我要看到他的思路,向他学习,别读了几页就觉得自己可以对人家指指点点。
全书有 4 部分:Time,Taking the Leap,Support,Living the Life。
我把它总结为:先理解时间,找到焦头烂额「没时间」的源头,然后纵身一跃,干就完了。想要持续做下去,一定少不了「家人们」和「老铁们」的支持。而做这一切,最终还是为了充分体验和创造。
#1 Time
他的核心理念是时间比金钱更重要,做什么事情先要想 time commitment。我们选择的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做这件事情需要的时间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常说没时间,那时间都去哪了呢?没时间说明觉得这件事情没有那么重要。觉得效率不高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把时间放在了其实并不重要、并不在乎的事情上。
时间是怎么挤出来?
大原则是:不想做的事情、没必要一定要做的事情,可以不做、少做、找别人做。如果一直是苦苦坚持,可以考虑放弃。
说 No 的难点之一是知道什么更重要,面对那些最难的问题,也相信遗憾和不幸也可能是成功的必备体验。然后是不能太乖(用作者的话是 be a criminal)。如果一个规则的设定本身就没有意义,打破规则也没什么后果需要承担,那就去无视规则吧。
书中还提到要警惕 rotten people,警惕 the “Yeah, but" monster。那些总是吐槽、抱怨的人会耗尽你的能量。能躲开的躲开,躲不开的别让他们过多影响自己。

#2 Taking the Leap
这一部分的开头,引用了 William Wordsworth 的一句话:To begin, begin.
想做的事情,纵身一跃,干就完了。
如何「干就完了」?我重点挑了这样几个地方。
1)Say yes.
之前上过一个即兴喜剧表演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多说 Yes and... 拥抱失控,结局不一定是自己期待的样子,但一定充满惊喜和收获。
说 Yes 的性价比更高,Yes 了之后不行就再说 No 呗,总别先用一个 No 把一切可能都掐死更划算。
2) Be a chicken, not a pig.
这个梗来自:In a bacon-and-egg breakfast, the chicken is involved, but the pig commits.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鸡多蛋成功几率更高。如果只在一件事情上 all in,风险太大,可能会功成名就也可能会无比辛苦。
结合 Feel-Good Productivity,也可以理解为扮演不同的角色,专注过程也不是结果。人人都本来就应该是斜杠,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一心多用,而是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新尝试。持续做,多做,最后会产生更多创意和机会——Stuff begets stuff.
3)Make terrible things
说到完美主义,他说有句老话说:Don't let perfect be the enemy of good. 
他说去他妈的,别听他们瞎说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 good。我们为什么要做到 good?真的要创造些什么,目标应该是 make terrible things。我们要说:Don't let perfect be the enemy of progress.
想要做好,首先不能要求自己做好,要允许自己做的差,允许自己各种错误和失败。
要注意:Judge the work. Not the person. Despise the product but love yourself.
做的差是事情,不代表人差。这一点和 Adam Grant 的 confident humility 是一个道理,把做人和做事分开。
#3 Support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和 Feel-Good Productivty 有很多重合之处。比如要庆祝点滴,多鼓励自己表扬他人。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细节。作者用雄狮母狮做类比,想说:人们往往鼓励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人,这是 performative productivity;人们往往忽略了努力背后的策略。
警惕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努力,自己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自己的策略,自己心里有数。
#4 Living the Life
这一部分讲的是如何保持创作状态,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篇 Don't be an asshole。

Don't Be an Asshole 先讲了几个「黑粉儿」来信,有些人就是不值得呀。

反过来,我们也要提醒自己 don't be an asshole。不必「刀子嘴豆腐心」,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欺负人、让人难堪。选择善良,也主动设定边界,保护自己,也调节自己减少「招黑」。

写到这,我陷入了反思,有一阵自责、难为情、讨厌自己。

我也做了很多伤人伤己、混蛋的事情吧,当初如果再耐心一点是不是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光有好心是不够的,把一件好事做好需要练习。我想只要我们还在真诚地看待自己,理解感到的羞耻和罪恶感,我们就已经在修行的路上了。正如 David Brooks 在 The Road to Character 中所说:

We are all stumblers, and the beauty and meaning of life are in the stumbling — in recognizing the stumbling and trying to become more graceful as the years go by.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真正的高效,是可以一直做下去。Play the long game. 在做的过程中更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更能灵活调整。


最后贴一句我很喜欢的一段话:


人生没有算法公式,我们也没有多特别,读读他人的思路,自己践行一二。没有深入思考,缺乏具体行动,自己会越来越嫌弃自己,然后把痛苦甩锅给焦虑、内卷、大环境。
警惕给自己画大饼,动不动就来个 5 年计划。一直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一定不是因为懒。别改天了,你打开了这篇文章读到了这,就今天吧

猜你还想读:

· 有关拖延、意志力、习惯

· 成长的底气是自信且谦虚

· 接受自己的普通,同时相信“我也可以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