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ericzenglish Intro Gradatim Ferociter,一步一步前进,摆脱一切牵绊。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一年前,今天重新分享给大家是因为刚刚读了张勇先先生的《英语发展史》,其中有对此文章所涉及话题的讨论,希望对我们的英文学习提供更多的思路。 看到这么一篇文章, 标题为 「连课本上教的都是中式英语, 我们的英语还有救吗?” 」看完之后觉得作者的“改错”实在不敢苟同,写这篇文章讨论一下帖子, 也分享给你我对英文教育的一点看法。 首先从标题来看 -- 课本是无辜的. 我们的英语教材内容是😬傻了点,但是的确是比较靠谱的, 没有什么中式英语。重点是文章里讨论的英语问题并不是来自课本。 容我赘述,这篇文章开篇讲了一个故事: Chuck第一次来中国,下飞机后,负责接待他的东北某大学英语系陈老师说:您刚到,我们吃点饭吧。我们要点Chinese dumpling(饺子)和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吗?Chuck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两种东西,但出于好奇,就说可以,结果饭菜端上来一看,原来就是ravioli(饺子,来自意大利语)和tofu(豆腐,来自日语)。Chuck当时心里暗想,这两种东西,国际上早已经有通用的说法(ravioli和tofu),他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那种生僻的说法呢? 这绝对是段子手的作品, 我不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 姑且不说"国际上通用”是什么个定义, 饺子就是饺子啊! 我们自己的食物还需要用一个意大利的食物来冠名? 你觉得下图是饺子??? 顺便补充下, “Ravioli is a type of pasta that is shaped into small squares, filled with minced meat or cheese and served in a sauce.” 按这么说的话, 你考虑过韭菜鸡蛋的感受吗! 故事继续 以后Chuck跟陈先生混熟了,就问他,当初你为什么不说ravioli和tofu呢?陈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说,我真的不知道这两个词,而且我们的《英汉词典》上也没有这两个词。 于是Chuck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本、甚至英语词典肯定存在问题,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大吃一惊” “连忙解释”, 你咋不给他跪下磕个头呢! 为什么不说这是ravioli? 因为这是饺子啊, jiaozi, 跟我念一遍, 大声点! 张勇先先生在《英语发展史》(415-417页)提到了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翻译的讨论,希望可以对我们的英文学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在大量音译外来词进入汉语的时候,人们或许会发现,当我们用英语跟他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很少会用或敢用音译的mantou(馒头), tangyuan(汤圆), zongzi(粽子)和qipao(旗袍)。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是因为讲英语的人嘴笨或耳朵不灵,也不是因为讲英语的人不喜欢某种发音。英语也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语言,不然dama(大妈)和tuhao(土豪)怎么会出现在英语中呢?当然我们知道,dama和tuhao是由喜好猎奇的外国记者推广到国外的。但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中国人的心态,为什么对汉语文化特有词汇的音译如此畏缩?换位思考一下,既然中国人很乐意(至少不介意)使用这些音译外来词(如沙发,坦克),那么,英语国家的人会对我们的mantou(馒头)和ganbei(干杯)反感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使用英语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有不少中国人对本民族特有文化词语的音译羞于启齿。对于“干杯”和“加油”这一类的词语,有些人总要查字典或“不耻下问”,希望老外能告诉我们某个中国特有文化次用英语怎么说。这些人为什么没想到最简单得体、最直截了当的音译呢?在很多场合,有不少中国人在语言表达方面缺乏自信心,而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的这个特点(弱点)看的很清楚。 国际友人最初把“饺子”称为Chinese dumplings, 后简称为dumplings, 中国人也沿用这种说法,把饺子说成dumplings。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英语中的dumplings具体是何种食物。英文中的dumplings是一种类似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种面食,跟“疙瘩汤”或“拌汤”差不多,类似新疆的“拉条子”。在国外,食品连锁店的包子也用dumplings,而美国快餐连锁店麦当劳的食品,稍有区别就用不同的名称。命名是一种文化。笔者认为,饺子还是音译为jiaozi(加复数更好)更受欢迎。 他还提到: “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特有而西方没有的,还是以音译为妥,原汁原味,对方觉得新鲜,同时也可从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人翻译本国特有文化名词的时候底气不足,往往是好心做不成好事。有时想把“豆腐”说成bean curd, 有时又想说成tofu(日语“豆腐”的音译),总不敢自然地使用doufu(汉语拼音)。” “有一些中餐馆的菜单既会出现很吊胃口的英文名称,也会出现很伤胃口的英文译名, 但多数中餐馆不翻译菜名和食品名称,只提供食品的英文解释。” 有人把菜名“赛螃蟹”译成Racing Crab(其实就是炒鸡蛋); 还有人把“夫妻肺片”翻译为Husband and Wife’s Lung(丈夫和妻子的肺)。有谁敢吃Leprosy Lady’s Tofu(麻风女人的豆腐)? 大家猜一猜一下六种食物是什么: Bun stuffed with minced meat, wrapped in leavened dough and steamed Pyramid shaped dump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Long, 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 Deep fried three dough sticks twisted together Thin noodles made from mung bean starch Flat cake of millet flour batter baked on a griddle 答案: 包子、粽子、油条、麻花、粉条、煎饼 人们对“龙”的翻译一直争论不休。《东方时空》栏目曾对此做过专门报道。新浪网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2%的人反对将“龙”译为dragon。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不用dragon一词,那么该如何翻译?问卷调查显示,有48%的人赞同使用loong,有46%的人赞同使用long。 《东方时空》的这个报道引人深思,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音译和意译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翻译,人们还没有调整好心态,还在音译和意译之间徘徊。大多数人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时候,总希望请教外国人或查阅英文词典,自动放弃了命名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表面看起来,顺着他人的话说是为了方便他人(别人并不领情)。实际上,这种不够原汁原味的译法降低了本国的价值。所以,没有必要向一个英国人请教,问他“麻花”怎么说。“饺子”就是jiaozi,“包子”就是baozi。韩国人坚持用soju(音译汉语的“烧酒”)一词,终于,soju在2008年被《韦氏字典》认可并收录其中。如此开放的日本也从没有放弃使用shochu(源于汉语的“烧酒)一词。然而在宴席上,当中国人向外宾介绍“白酒”时,总是将“白酒”译为不伦不类的spirit, liquor, alcohol, wine, Chinese vodka, fire water或Chinese whisky等等,极少有人能对外宾自信地说baijiu, 带有汉语声调的báijiǔ, 而不是洋腔洋调的baijiu。 标题吐槽了我们的英文教材, 现在又要把我们的字典拖下水了. 且不论英汉字典有没有这两个词, 通过只查了一本字典就可以 “意识到中国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本、甚至英语词典肯定存在问题”, 这是什么逻 辑? 估计这始作俑者是深受英语老师毒害, 有了English trauma;或者是被断章取义了。 我们应该鼓励英语学习者去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 而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信息是: 你那么说是错的,你不可以那么说, 你这么说美国人会笑话你的, 你得这么说才行! 于是我们又有了新的“标准答案” — 这和打着各种 “我们是直销不是传销”的旗号到处坑蒙拐骗有什么区别? 别迷信专家。多读书思考,讨论试错, 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这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一个概念: Hidden Curriculum Hidden Curriculum可以大概理解为 “教学活动中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信仰的内容”. 例如我们的历史课本不会直接告诉你国民党是坏人. 我们的英语教育最毒的地方就是由英文学习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力,暂列其三宗罪. 1. Passivity. 老师写板书,我们记笔记; 老师让背我们就背, 然后拿考试来作为几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英语是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交流是因为我们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去倾听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 连这个也需要背的话还有什么意义。鹦鹉学舌学的再好有啥用。我们不是为了说英语而说英语,我们是在用语言来找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English is not something you passively study, it’s something you do. 2. One right answer mentality.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一直在被灌输一种观念: 答案只有一个。书本上的才是对的, 考试的参考答案才是对的. 所以我们有了 How are you? I’m fine的笑话 — 书本上说的是I’m fine, 所以I’m fine肯定没错, 我才不要冒险, 小心驶得高分来! 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现行教材中对How are you的对话处理的“升级”,除了可以回答"I'm fine, thank you." 之外,还多了一个"Very well, thanks."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多问一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这样的话可以让帮助我们把英文学的灵活。 浅谈英文思维和字典 3. Fear of mistake. 对老师要言听计从, 对答案要"一心一意", 我们开始画地为牢. 我们不能错! 错了就是低分, 数落, 体罚,世界末日. 然后做事情开始"唯唯诺诺",讲话变的“支支吾吾”,原则是“不打没准备的仗" “不能丢人现眼”. 给自己一大筐的压力,觉得步步惊心稍有差池就什么节都不保了. 事实是: 是你想太多... Stop feeling self-conscious. 你比你想象中的要自由。 “考试观” 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 谈笑风声的自我修养 这三宗罪不只使我们的英语学习失败, 更使得我们的人生没有了自信. 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学会主动的去发现,批判性的去思考, 积极的去解决问题。不确定的事情较点儿真, 抱着怀疑,分享,探讨的态度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 You will make many mistakes as you improve your English speaking. There is no need to be upset by this. The truth is, most native speakers don't care. They don't care if you make grammar mistakes. They just want to communicate with you. They want to share thoughts, ideas, and feelings. They want to communicate with you as a human being, not as an "English student."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这篇文章的有些地方还是有可取之处 —有则加冕,无则改之. 尊重讨论,glow and grow. 如果在这个时间你可以读到这里一定是真爱了,我要送出一份福利: 张勇先所著的《英语发展史》一本(京东售价为88.6元)。参与方式为: 在下方留言,我会根据内容选出50条为精选。12月20日晚6点时,点赞最多的一条留言将会获得福利。 我以后也会经常以这种方式送给大家我推荐的书籍, 我都是自掏腰包, 只为分享。 glow and grow Reward people gave a reward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