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理解“产城融合”?丨城市百问

李铁 中国城市中心 2024-04-13

前言


目前,中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我国规模城市总数达到世界首位,城镇人口数量已占据总人口数的60%。在取得了这些成绩的同时,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却愈发突出,宏观经济与城市的发展问题联系也愈加紧密。城市债务增加,金融风险压力巨大,城市转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应当如何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如何做好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如何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业和进行产业的空间布局?如何避免更严重的危机和风险的发生?这些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寻找出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于此背景之下,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设立《城市百问》栏目,利用我中心优质学术研究力量,试图解答城市发展、城市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并将就城市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我们的分析方法,供读者参考。


望所有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在本栏目下留言,提出有关城市的各类问题,以便我们及时解答交流。

                                                                                           编者

(往期回顾:“大院”与城市交通和治理| 城市百问)


总第十九期

本期作者:

李铁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与地方城市政府官员交流有关规划问题,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就是“产城融合”。有了“产城融合”的概念,就会涉及到招商引资,就会有了税收,就会关系到GDP的增长,这样似乎城市就有了灵魂。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讲,“产城融合”中的产业大多是指工业,在他们看来,工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


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与工业的联系大多还是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电器以及机械的发明,是全球工业化最典型的标志。如果我们看一下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一定与工业化进程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工业化发展最兴盛的阶段,城市与工业几乎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空间概念。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甚至我们可以把1949年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城市的发展进程结合在一起,来探索中国的城市化规律。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工业的理解几乎可以和产业的发展相提并论,因此,“产城融合”不外乎指的就是城市和工业的融合。


引起我对“产城融合”的关注还是周其仁先生的提醒,他在我们曾经举办的城镇化论坛中反复强调,发达国家的产业更替,已经实现了服务业对工业的替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挖掘城市的历史,无论是从古代的城市兴起还是到中世纪的城市运动,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那个时候城市与产业的联系还仅仅停留在城市和商业之间的联系,虽然支撑贸易的增长,支持商品的交换,还是需要大规模的手工业制造。但是与贸易、商业和城市的各种服务来比,似乎主导那个时代城市的产业仍然是以商业为主的服务业。随着后来工业革命以及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的加速,工业在近几百年中成为了城市的主导产业,谈到“产城融合”,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回归到工业化的发展路径。


当一个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或者是城市化进程已经发展到高速增长的中后期,其实城市的产业已经在发生悄然的更替,服务业逐渐地又回归到城市的主导产业,完成了历史在更高阶段的复归。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城市居民开始关注城市的环保和生态,对于工厂噪音的难以忍受,对于运输工业产品的大车穿梭在城市中间,带来的二次扬尘污染和不安全因素的反感,工业用水的排污问题,工业的废气排放问题等等,都是工业化时代城市病的重要表现。当然更重要的是经济规律导致了城市主城区对工业的排斥和替代。毕竟人口聚集效应带来的地价上涨使得用地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而工业在城区内部占地所创造的收益远不能抵消所带来的污染和其他负面因素。因此城市有了退二进三的城市产业更新过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城市退二进三的经验在全国大城市广泛推广。给城市和企业带来的好处就是,减少了城市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企业通过空间置换,因土地的有偿转让获得了更新的启动资金,恢复了生机;城市的交通压力骤减等等。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成为了城区公园和展览空间,城市的形态也就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研究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规律,要注意到“产城融合”的实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继续研究城市里的产业,可能已经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产城融合”内涵中,而且在制定城市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中,要在空间上对“产城融合”注入新的因素。因此要注意到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产城融合”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说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产城融合”更多的是服务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不是继续在城市里规划工业化发展的路径。这个时期,工业要远离城市,服务业在城市里全面地对工业实现了替代。


如果我们把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产业的结合分为不同的阶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城市+商业--城市+工业--城市+服务业。如果从城市空间的变化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城市化初期和中期,工业布局在主城区;城市化中期以后,工业向近郊区迁移,或者是沿着城市边界建设工业的开发区,服务业进入城市并发展壮大;城市化中后期,工业向远郊区转移,工业开发区也要远离主城区,服务业在城市占据主导地位。


“产城融合”在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决定着城市政策和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路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都市圈地区、城市群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服务业是城市主城区的主导产业。而都市圈和城市群中,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远郊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还存在着不同规模的工业开发区。在城市的主城区,所谓“产城融合”要适应服务业的发展,发挥城市的规模聚集效应。城市的高密度的人口结构所对应的就业要适应两种服务业就业人口,与创新产业结合紧密的高端服务业,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传统服务业。而在远郊区的不同规模的工业区,规划空间的利用更要适合大量的蓝领工人和外来的农业转移人口,而不能把主城区的功能和景观特点复制到以工业为主导的开发区“产城融合”模式。否则,工业开发区的高成本还得通过房地产业来进行补偿。




往期回顾


第一期 什么是城镇化?

第二期 在中国为什么叫“城镇化” 而不是叫“城市化”? 

第三期 从大数据看人口流动: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

第四期 中国的城市和国外城市的区别?

第五期 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走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吗?

第六期 春运会形成向大城市的“反向流动”吗? 

第七期 什么是都市圈?

第八期 国际上城市化是以发展特大城市为主要路径吗?

第九期 “微改造”能给城市带来什么?

第十期 如何理解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第十一期 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十二期 都市圈需要什么样的轨道交通?

第十三期 如何规划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第十四期 如何理解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第十五期 中心城市如何引领城市群发展?

第十六期 房地产税到底要起什么作用?

第十七期 城市如何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

第十八期 “大院”与城市交通和治理?



本文来源:城市中国网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雨影晨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