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节专文丨应用语言学专家:学外语是不是越早越好?

俞理明 等 思飞学术 2021-03-17

丛书出版说明

“外语学术普及系列”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专门为外语语言学和文学方向的学习者策划出版的一套入门级学术读物,主要分为语言学和文学两大部分,涵盖了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众多分支,作者多是外语语言学与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教授。目前已经出版30余种。

 

我们希望通过解惑的方式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所以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读。本系列每本书均以问答的形式讲解学术领域的专业内容,语言学部分的分册每本包含约80个问题;文学部分的分册每本包含约60个问题以及1篇代表性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每册书后均附有中英文对照的术语汇总,以期给读者提供更便捷的阅读参考。

 

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能满足对语言学、文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引领他们进入外语研究的学术园地。


外语学术普及系列(语言学类)


《什么是话语研究》 施旭 著

《什么是语料库语言学》 梁茂成 著

《什么是文体学》 刘世生 著

《什么是词汇-语法》 郑定欧 著

《什么是语音学》 梁磊 石锋 著

《什么是音系学》 马秋武 著

《什么是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 著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王寅 著

《什么是篇章语言学》 刘辰诞 赵秀凤 著

《什么是生成语法》 宁春岩 著

《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王菊泉 著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 金立鑫 著

《什么是语用学》 俞东明 主编

《什么是应用语言学》 俞理明 等 著

《什么是功能语法》 黄国文 辛志英 著

《什么是语言学》 戴炜栋 主编

《什么是句法学》 张伯江 著

《什么是语义学》 束定芳 编著

《什么是形态学》 王文斌 著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 游汝杰 著

《什么是最简方案》 梅德明 佟和龙 著 即将出版

《什么是二语习得》 蔡金亭 著 即将出版

《什么是构式语法》 文旭 著 即将出版

《什么是神经语言学》 张辉 著 即将出版


本书简介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和浅显、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内容涉及应用语言学的定义和发、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语言测试、语言翻译、语言与社会和语料库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在普及应用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本书也针对现有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一定深度的阐述,对于初学者或有一定语言学基础的读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什么是关键期假设


在学习者因素中,个人生理因素对语言习得具有极大的影响,而学习者的年龄无疑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焦点话题之一。很多学者认为,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明显、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20世纪中期,语言习得的最佳起始年龄的问题成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和关心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们从生理学的角度指出,儿童的语言习得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儿童出生时大脑就具有固定的功能用于语言和感知,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人生最初的十年,当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时,最佳时期将会消失。研究者通过对儿童母语习得的观察提出了“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关键期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中,儿童可以在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而过了这一时期,一般很难完全习得语言。这一假设首先由Lenneberg提出,他把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在2岁至青春发育期之前这段时间,过了这个阶段,语言学习就会变得困难起来。值得注意的是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设并不是针对二语习得提出来的,但在二语习得领域却引发了无数有关二语学习年龄的研究和争论,支持和反对的证据都有。反对关键期假设的学者提出非生物基础的解释,认为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习得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赞成关键期理论的学者则以实证研究为依据,认为关键期假设是确实存在的。

01

正方

Johnson和Newport以儿童时移居美国的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7岁之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无显著差异;7岁之后移民的被试,其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研究者将这个差异归因于生理因素。

 

Long将关键期的年龄定在6岁。他通过实验发现,许多6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难以获得地道的语音,15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其词法和句法均无法取得与母语学习者一样的水平。同时他提出有关二语习得中年龄差异的四个方面的论断:1)习得速度与最终水平取决于开始学习的年龄;2)一语和二语习得均存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之后的语音习得将是不完全的;3)与年龄有关的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是不断积累的过程;4)某些个体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甚至始于6岁。

 

Patowski在研究中发现,15岁前到达目的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取得了母语或近似母语的口语等级,而成人学习者34人中只有1人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辛柯、周淑莉对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学英语,到了成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相当一部分人的口语能力和综合能力就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而如果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则这种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Birdsong进一步探讨了二语习得的年龄问题,认为二语习得存在“机遇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WOP)。从出生到27.5岁之前,这个窗口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学习者只要在窗口开启状态时段内开始二语习得,就有可能获得接近本族语者的水平。一旦超过27.5岁,“机遇窗口”则逐渐关闭,学习者成功的可能性与年龄增长之间呈现出急剧的反比关系,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的各个层次以及理解、产出等语言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速度的下降趋势。

02

反方

反对关键期假设的应用语言学家和学者从语言输入、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和习得环境等方面,列举了许多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否认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

 

Snow和Hoefnagel-Hohle等人对关键期假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以母语为英语的荷兰语习得者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习得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2岁至15岁的实验对象和成人对象,其荷兰语的掌握在最初的几个月最快,而在学习一年以后,8岁至10岁、12岁至15岁的实验对象荷兰语掌握最好,而3岁至5岁的儿童在所有的测验中成绩最差。这个著名的实验对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Krashen认为大脑的优势从出生至5岁时便确定下来了,儿童与成人在语言习得方面的差异不是语言习得机制本身造成的,年龄不是语言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所有的学习者,不论年龄的大小,只要有大量可以理解的输入和适合的情感过滤网,均可以习得目标语言。输入假设揭示了情感因素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当情感过滤网竖起来时,语言因素被挡住;情感过滤倒下去时,语言因素长驱直入,学习者才能得到较多的输入,才有利于语言学习。语言的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最终习得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赵飞、邹为诚采用学习者传记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当代42位著名外语教育专家的外语学习传记为样本,研究了外语学习与起始年龄的关系。文本定性解读显示,早学者(5~13岁)和晚学者(14~22岁)均没有把外语学习成功归因于生物关键期。对年龄和自评成绩进行相关分析显示,结构样本中的早学组相关性很小,晚学组呈完全正相关;整体样本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从这些成功外语学习者身上没有发现外语学习存在关键期,但好像存在“机遇窗口”。

总的来说,由于语言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不同的组成部分,有些方面(如语音)更会受到年龄的影响,而有些方面(如语法)则受到年龄的影响较小,因此语言各子系统的关键期很可能是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究竟关键期是否存在,关键期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内容来自《什么是应用语言学》,有删改。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扫描二维码,把这本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