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小英老师答质性研究20问之第2问:如何避免自己的预设影响研究结果?

2017-05-12 研究客 研究客

面对质性研究的诸多没有定论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概是每一位质性研究者的真实写照。在质性研究经典著作共读行动中(7部质性研究经典著作  共读行动倒计时!),对于林老师的解析大家总是听不够,也有一些具体问题想要咨询。为此,研究客特别推出“小英老师答质性研究20问”专题,帮你解决质性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问题来源:《街角社会》赏金共读微信群学员提问


本期问题:

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现场前,对研究问题会有一个潜在的价值判断。我是通过熟人进入现场的,在和被调研小学的校长介绍自己的研究时,很容易带入这种预设。《街角社会》一书中,怀特通过多克进入现场,但是并没有看到怀特是怎样和马克说明他的研究内容。我要怎样向校长介绍自己的研究?介绍到什么程度?要说明研究目的吗?如何避免自己的倾向影响最后的研究结果?



林小英老师精彩解答:


这个问题特别好回答。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经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断去做就好了”。每个人都会有第一次进入现场的时候,每个人第一次做研究的时候都会有点紧张。特别是看了不少研究方法的书的人更是如此。反而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无知者无畏”,什么书没看过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这种谨慎。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很具有代表性。你千万别觉得这是一个多大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难。


在进入研究现场前对研究问题肯定要有一个潜在的价值判断。我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价值判断,这个研究者似乎没有足够的资格来做这个研究,他/她并没有准备好。随波逐流,风吹两边倒,是做不好研究的。这首先体现在我们选题的时候,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有时候就是价值引领。我们做研究不是为了毁坏这个社会,不是为了去害人,不是为了让别人难受。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的研究一定会有价值判断,不但要有超越时空的理论性价值,还要有为你的研究对象,为你的研究场景带去温暖和美好的价值。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问题中提到的价值判断。


第二步,进入到研究现场以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就得想方设法地悬置起来。悬置并不是丢弃,只是此时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当中展开的,难道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和价值倾向放置一边吗?悬置价值判断是我们进入现场之后应该做的事情,是应该有的行为判断标准。


具体到这个研究者说“我怎么向要调研的小学校长介绍自己的研究?”介绍方式可以说有千千万万种。但要考虑对方的个人风格,不能千篇一律。最怕有些书呆子,看了几本方法论的著作,就想拿去套用、裁剪现实生活。人是不可能被裁剪的,你是不可能要求别人按照你所读的那些书中的要求去行动的。研究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就应该尊重现实生活逻辑。对方外向开朗,那就开开玩笑;对方内向,也会相应地严谨一些;有的人不打不相识;有的人虎头蛇尾,前面热情后面冷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你带着在社会当中行走和生活了几十年的经验去仔细地体会。


我认为必须的原则就是悬置判断,尽量地去让对方成为你的教导者,而你只是一个学习者。具体到介绍自己的研究中,简单来说就是学会说人话,而不是装模做样,显得自己特别高深、特别有水平,反而会把别人给吓着。如果你是去研究一个校长的话,第一次怎么都做不好,那就多去几次。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最好的方式。树叶还没有两片一样的,世界上的人也不可能一样。有些人看着挺蔫的,结果能干成事儿;有些人活蹦乱跳很外向,结果一事无成,就是这样的。需要有一种相应性,要因应对方的情况来决定把自己的研究介绍到怎样的详细程度,决定把研究介绍得更为抽象还是更为具体。


个别研究者可能会简单地说自己的研究是什么重大课题。我认为不需要刻意地去抬高自己的研究,更不能说谎。我们需要的是用自己的研究热忱去打动别人,让别人觉得这个人真是不容易,对这个问题真是很有研究,对研究真是热爱,由此来接受你,这是我们研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一个境界。如果你觉得不可能,那是因为你的努力还不够。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跑十个学校都碰钉子,有可能你需要改研究题目了。可能你的研究问题实在太偏颇,太不受人待见,太让人没有兴趣了。那就需要重新考虑选题的问题。有时进入现场也是对研究问题的价值的考验,是帮助我们反思研究选题是否合适的一种方式。


往期提问:

如何在描述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与已有理论的对话,提出一个有解释力的结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