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除夕到初五,我冥思苦想,终于挖掘出,年味到底去哪儿了?

茉莉 法之剑 2021-06-17

今天大年初六,还有一两天,大家就该上班了,仿佛是在转眼之间,这个年就要匆匆而过了。

 

亲们,这个年你过得怎么样?是不是跟我有同样的感觉:一个是快,一个是淡呢?是的,现在的年过得越来越快,而年味也似乎越来越淡了。

 

以前,中国人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味。

 

什么是年味呢?年味就是满大街红红的鞭炮屑;就是全家团圆的年夜饭;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的茶食,长辈给晚辈祝福的红包;就是妈妈做的初一的汤圆,初五的饺子;就是除夕烟花绽放的绚烂;就是元宵花灯点燃的璀璨;就是充满了祝愿与快乐的氛围,就是洋溢着喜庆与吉祥的气息……这就叫年味!

 

现如今,年味淡了,也许是因为物质的富足,我们没有了对新衣、美食和红包那种强烈的渴望与企盼;也许是出于安全的考量和环保的意识,我们不再热衷于爆竹、鞭炮和斗香渲染出来的热闹与喧嚣;也许是身处信息化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与高负荷的工作,让我们没有了时间、精力和耐心去享受那种闲散与安逸……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年味”的定义不能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时候了,对“年味”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与时俱进。

 

今天,所谓“年味”,它的表现方式与实际内涵相较过去都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它不再代表物质上的丰富,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丰盈,精神上的丰实。

 

年味,应该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

 

无论是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还是守岁祭祖,体现的都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就是通过过年这样的方式一代代延续发展的,同时,过年体现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也就是对团圆和亲情渴望与追寻,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可以这样说,年味也是深化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强化民族活力的代名词,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我们就知道年味只要在文化层次上推陈出新,它就不会变淡;

 

年味,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过年最重要是家庭的团圆,亲情的融洽,人与人之间的祥和,还有精神的提升,这也是老祖宗们过年的初衷,他们希望通过过年,表达对美好的愿望,真挚的情感,远大的理想与光明的追求。所以,年味不应该只是觥筹交错,吃喝玩乐,而应该是学习充电和融汇亲情的好时候。

 

在外工作难得回家过年的朋友,平时工作太忙无暇陪伴家人的朋友,我们不要在假期结束返回工作岗位时,才发现没有好好利用假期提升自己或陪陪父母,才发现这个春节我们太热衷于玩微信、聊QQ、抢红包、打游戏了,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在过春节,只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而已。

 

所以,决不能让手机赶走了年味!好不容易春节回家,好不容易有时间学习,我们却被手机把年味消耗殆尽,当回到工作岗位时,又一声叹息:年味到底去哪儿了?

 

年味到底去哪儿了?年味在书店的转角;年味在旅行的路上;年味在厨房里,是陪做饭的母亲聊聊天;年味在客厅里,是跟打盹的父亲打打岔;年味是在午饭后陪父母散散步;年味是跟孩子看一看华灯初上,是陪爱人看一看月上柳梢……

 

年味是中华文化的至宝,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财富。

 

年味到底去哪儿了?年味它就在我们的心里,永不会淡去,只在于我们如何保鲜、更新与升华!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关注上方蓝字“法之剑”

   经授权,庄志明律师(微信号lmz8848)提醒,本文欢迎转发、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