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告 | 思库2023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计划

School思库 2023-03-23

2023 新书计划


又到了一年一度立flag的时候了。每到这个时候,思库君总是觉得又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有这么多的好书即将经过我们的手面世,忐忑的是,饼画得太大,可能难免剩下不少。嗯,继续抓紧赶路吧~


去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出版了12种新书,并且隆重推出了女性系列精选版6种,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今年,我们仍然为大家准备了一场思想盛宴,有久负盛名、首次引进的《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等学术经典,也有代表海外学界最新研究进展的《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铁路与中国转型》等前沿成果,同时我们还准备继续推出精选版第三辑,其中包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马背上的朝廷》等名家名作。


精彩纷呈,敬请期待~



(一)新书




01
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
戴孚《广异记》解读
【即将出版】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 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
[英]杜德桥(Glen Dudbridge) 著
杨为刚、查屏球 译
吴晨 审校

《广异记》是唐人戴孚一部已散佚的集子,存有三百多则与幽冥世界有关的神怪故事。本书首次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解读这些故事,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见识八世纪中国人的生活。《广异记》中的故事诞生在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本书通过对戴孚这部集子精确的历史聚焦研究这些历史变化的动态,显示了中国中古社会早期的信仰与制度正在向着我们所认定的近世社会转变的迹象。


02
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
【即将出版】
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
[日]滋贺秀三 著 熊远报 译

在与欧洲、日本比较的基础上,本书以清代的诉讼和审判为中心,对法制度与审判的实践形态、作为与国家权力对应的民间组织秩序、含儒家经义与民间习惯要素的法源与处理纠纷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发掘与深度的理论探讨。在“司法是行政一环”的分析框架下,作者从中国固有的表达与解决纠纷的实践逻辑中提炼出情、理、法三个关键性概念,视基于情、理、法平衡感觉的民事诉讼处理为一种教谕式调停。全书致力于揭示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中国社会秩序原理,系统而且立体地勾勒出清代诉讼审判的制度体系与民事诉讼处理结构。


03
铁路与中国转型
【即将出版】
Railroad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德]柯丽莎(Elisabeth Köll) 著 
金毅 译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透过铁路系统的视角,考察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转型,探讨铁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作为科层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铁路。本书从铁路机构的组织运作出发,研究了与之相关的技术、管理、市场、观念、政治、战争等不同面向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关于中国铁路史的综合性叙事。本书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断裂与延续、本土与外来、精英与民众等议题展开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04
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
Historian of the Strange : Pu Songling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Tale
[美]蔡九迪(Judith T. Zeitlin) 著 
任增强 译

本书是英文世界第一部《聊斋志异》研究著作。《聊斋志异》收录了近500篇用文言文写成的奇闻异事,本书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和内容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所分析的文本围绕三个主题——迷恋、性别、梦境。本书既提供了对这些选定的文化背景的学术分析,又对一些有史以来最耐人寻味的中国古典故事进行了极其微妙的解读,所有这些都以蔡九迪优雅而有姿态的散文表达出来。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对文本的深度参与,可以作为阅读中国古典文本的典范。


05
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
A Way of Life : Things, Thought, and Ac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美]冯珠娣( Judith Farquhar) 著 
刘小朦、申琛 译

本书是人类学家冯珠娣在中国长期从事传统中医的田野考察之后的思考总结,从物质、思维、行动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认识中医,探讨了围绕着中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问题。作者探讨了中医如何建构自己的对象、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如何展开行动等问题。本书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


06
南方的将军:孙权传(精装)
Generals of The South:The Founda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ate Of Wu
[澳]张磊夫 著 
徐缅 译

本书以孙权为中心,关注孙吴政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发展。孙权建立的吴国,以及它的维持,对后来的几个世纪产生了关键影响。孙权在南方的经营使北方内战的胜利者曹操无法恢复汉朝最后几位皇帝所失去的统一性。与此同时,通过确认和发展中国在这一边境地区的存在,孙权及其后继者不仅为吴国短暂的政治生存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4世纪初西晋灭亡后的江南各朝创造了条件,江南六朝在三百年里保持着它们的文化遗产。



07
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The Sextants of Beijing : Global Currents in Chinese History
[美]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著 
王敬雅、张歌 译

六分仪树立在紫禁城的东面,除了作为天文仪器的实用功能,它还是一个文化象征,象征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互动关系,也象征了中国自身对外部世界一直抱有的好奇心。本书致力于打破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单一、静止、与世隔绝的片面认识。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时间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跨越到近代。在作者看来,中国文明远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加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不管是贸易、文化还是技术,中国一直在与其他文化进行着卓有成效的交流。



08
天地不仁: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邪恶问题
Heaven and Earth Are Not Humane : The Problem of Evil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美]方岚生(Franklin Perkins) 著 
林捷 译

善恶问题是哲学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著名中国哲学研究者、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方岚生教授通过解读丰富的中国早期文献和众多思想家,包括《道德经》《孟子》《庄子》《荀子》和墨家思想,梳理了中国早期哲学中关于恶问题的思想脉络。以恶问题为中心,作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伦理学、政治哲学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拓展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知识广度。此外,基于其知识背景,作者还比较了东西方古典哲学中关于善恶问题的探讨,从而促进了东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



09
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古代〈中華〉観念の形成
[日]渡边英幸 著 
吴昊阳 译

本书主要根据对先秦时期古典文献和出土资料的解读,以华夷思想为中心问题,探索先秦时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舞台的中心意识的多样性及当时的国家关系的多层性,逐渐揭开统一王朝成为帝国的解释原理以及中国地区形成的动态过程。


10
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The Chinese Pleasure Book
[美]戴梅可(Michael Nylan) 著 
何剑叶 译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乐的活动与身体健康及政体健康的关系。与西方文献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早期中国的书写中不是将乐与痛苦相对立,而是与不安相对立。所有人都认为寻求和获取快乐以及短期的快乐是正确和恰当的,而且都确信长期的关系性快乐更容易维持。随着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培养,长期的快乐会变得更加深入和根深蒂固,这些快乐包括友谊和音乐,与他人分享,发展诚信,阅读和经典学习,以及回家。戴梅可通过早期中国的文献(主要是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一世纪)对这些活动领域中的每一个都进行了探索,为著名的和很少被引用的文本提供了新的翻译。


11
商会与清末民初的社团网络革命
Modern China’s Network Revolutio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加拿大]陈忠平 著

1902年始于上海的商会是最早由国家法律承认、由张謇等进步绅商推动和组成的新式社团。本书超越了关于上海、苏州等个别城市商会的论著,将研究焦点扩大到清末民初江浙地区200多个城镇的商会、它们与其他社团的网络到全国层面的联系,及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本书的网络分析推进了此前商会史中使用组织分析、阶级分析,或公共空间、公民社会等理论所取得的成果,也对其中西方理论过分强调社会与政府对立等观念提出了不同看法。



12
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
(1911—1929)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英]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 著 
吕晶 等译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近代中国的深刻社会变革。20世纪初的变革如何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本书作者认为,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种权力倾斜的方式,仪式在建构国民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从广义的“政治仪式”入手,讨论了剪辫、易服、葬礼、历法改革、礼貌问题等广义的政治仪式的变化,阐释了在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国民身份和认同感发生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二)精选再版



01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Branches of Heaven: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
[美]贾志扬(John W. Chaffee) 著 
赵冬梅 译

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三千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


02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China Turning 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美]刘子健(James T.C. Liu) 著
赵冬梅 译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03
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英]史怀梅(Naomi Standen) 著
曹流 译

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以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第一部分(前三章)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border)、族性(ethnicity)、忠诚(loyalty)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后三章)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从唐亡至澶渊之盟近半个世纪民众的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


04
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与国家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and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美]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著
刘云军 译

本书以两宋宰相家族和浙江婺州地区本土精英家族为研究对象,以宋代家庭亲属关系、社会地位和政治势力三者交互联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大量史料展示出南北宋时期士大夫如何从唐朝以来的贵族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和地方精英,如何通过科举、婚姻、经济纽相互扶持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05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221 B.C. to AD 1757
[美]托马斯·巴菲尔德(Thomas Barfield) 著
袁剑 译

本书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游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06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
(1680— 1785)
A Court on Horseback:Imperial Tou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1680-1785
[美]张勉治(Michael G.Chang) 著
董建中 译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三)海外艺术


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已走过近百年渐进发展的历程,涌现出了众多成果斐然的中国艺术史专家。但相对于哲学、历史等领域来说,国内对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基于此,2023年思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将开辟一个新板块——艺术系列,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互补性视角和突破创新的参考。



01


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 Ink Plum:The Making of a Chinese Scholar-Painting Genre[美]毕嘉珍(Maggie Bickford) 著陆敏珍 译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第一次完整描述,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使得现代学者能近距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文人精英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02


米芾:北宋书法风格与艺术Mi Fu: Style an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Northern Song China[美]石慢(Peter Charles Sturman) 著祝帅 译


米芾是11世纪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或曰文人士大夫,他也对探讨书法(这是文人以形象化方式表达自我的最重要手段)的功能与风格这一理论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书中,石慢在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框架内探索其书法艺术,并深入考察了米芾所在年代的北宋文化,以及米芾对文人艺术理论的推动作用。




03


明初官窑考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英] 白兰士敦(Archie D. Brankston)著沈诗贝 译


本书是研究永宣青花的开山之作,作者在书中首次提出了鉴别永宣瓷器的标准。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时期的瓷器,每一个时代的瓷器作者又分别从款识、釉色、绘画、器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并融入了大量史料和掌故以及作者自己对实物的直接观察。第二部分则主要谈景德镇的制瓷业和制瓷工艺,从而解答第一部分中瓷器胎、釉、色形成的原因和技术手段。同时,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不少作者本人对那个时代(20世纪早期)景德镇制瓷业的考察。





END
统筹 | 海源、马提尼
   编排 | Lekky



  了解更多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