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性亲密,正在侵蚀这一届年轻人的婚姻

壹心理 壹心理 2023-05-17



村上春树说:“人生下来就是残缺的。”


大多数的我们,都带着这份残缺进入亲密关系。


渴望从亲密中获得圆满。


可又正因彼此的残缺,让本应幸福的亲密关系千疮百孔。


“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迁就他,容忍他,他却觉得理所当然。”

“我很想得到他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总是看不到我的需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成了例行公事,就像陌生人一样。”

“很多事我明明讲了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说白了就是不够爱我。”


让人不由得怀疑:


在这世上,我们真能拥有好的爱情,好的婚姻吗?


在回答这个疑惑前,我想先与你分享米粒的故事。




第一次见面时,米粒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要怎样才能相信他真的爱我,真的在乎我呢?”
白净的脸上,满是忧愁。
她跟丈夫相识7年,结婚已有5年。
却始终对这段关系感到不安、焦虑。
理性上她知道,丈夫很爱自己:
他会记住结婚纪念日和她的生日,还会为此精心准备,满足她想要的仪式感;
他给自己买东西会嫌贵,不舍得,给她买东西却从不在意价格,只管她开心;
每每发生争吵,他也总是会先低头,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拥抱气头上的她…

可被感性“笼罩”的她,总能揪出那些看似不爱的细节:
放袜子、摆鞋子、随手关灯这样的小事,她说了不下10遍,丈夫却总是记不住;
她的不开心都写在脸上了,丈夫却读不懂她的情绪,只是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
过年回婆家时,她希望丈夫能花更多时间陪自己,丈夫却常常陪在公婆身边…

每到这时,她的脑海总会冒出一种声音:
“如果他足够爱我,在乎我,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话,满足我的需求,为我改变呢?”
然后,不断地向丈夫寻求一份“确认”:
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
时常爆发的猜疑与考验,让丈夫变成了快速回答爱与不爱的机器,把这段婚姻变得越来越拧巴。
类似这样的困境,在亲密关系中,并不少见。
除此之外,还有下意识回避关系、喜欢却不敢靠近、过度依赖等困境。
在种种状况下,我们会因关系双方的冲突而痛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但亲爱的,那不是你的错。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之所以无力,或许是因为我们对它的认知产生了“扭曲”。
所以,想要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好。
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亲密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正的亲密应具备三个要素:
依赖、独立与冲突。
依赖,是安全感。当你感觉到有压力,想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在自己身后。
独立,是边界感。在亲密关系中,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朋友、工作与生活。
而冲突,是亲密关系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调节边界的有效工具。
真正的亲密,是敢于依赖,敢于独立,也敢于冲突的。 我们能彼此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关注对方的感受,逐渐敞开心扉,直到无话不谈。
可惜的是,在中国,大部分的婚姻,都被困在了假性亲密,无法走进真正的亲密。
一个是因为传统思想中“百善孝为先”的观念。
让我们接触到的亲密,常常不是平等的,而是在父母之下的。
另一个则是因为,我们对亲密的认识,常跟幼年与父母等亲人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
这些原因,导致我们对亲密的认知有所“扭曲”。
首先是依赖。

以米粒为例,她呈现出来的“依赖”是——
希望丈夫能时刻关注自己,听自己的话,能为自己改变。
依赖被“扭曲”成了共生与控制。
而这一切,在她的童年是有迹可循的。
从小父母给她灌输的想法是:“你要听我话,我才会爱你。”
当她表现得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时,他们就会通过恐吓或责怪来调整米粒的行为。
这种在原生家庭中体会到的“亲密则意味着控制”的体验,在米粒走进自己的亲密关系时,就会被唤起。
接着是独立。
在幼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我们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遏制的。
养育者由于所在年代的限制,可能没办法真正理解到心理学定义的“独立”,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
他们用着传统的方法去“爱”新时代的你。
也就分不清自己与你的边界,忽视你的表达与抗拒,对你的生活大包大揽。
当独立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养成,我们在进入亲密关系后,也更容易分不清彼此的边界,过度依赖或过度侵入对方。
最后是冲突。
在幼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冲突,常常是被压制、回避的。
当我们试图去表达时,父母往往一句“你不孝”就能压下去。
内心的愤怒和痛苦没法输出,压制到最后,我们只能逃离或不得不爆发。
这样的我们,在进入亲密关系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冲突。
也许还会为了避免它,谨慎地回避掉一些重要或敏感的话题。
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接纳与信任并没有随相处变久而增多。
关系也许就会卡在那,然后慢慢恶化,最后终止。


很多时候,关系一近,两个人都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时,就会有未知、危险的感受出现。
冲突随之而来,带来各种各样的失控以及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能直面并跨越它,我们的亲密关系就更具修复力,能够更长久地走下去。
我们也能在这段真正的关系中得到成长,收获幸福。



很多时候,无法走向真正的亲密,是因为我们都不了解,也不敢展露真实的自己。
也就不清楚,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究竟被卡在哪了。
与其在这样痛苦的环境中继续当受害者,不如想办法让自己“活”过来。
你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首先,试着了解和接纳自己。
即了解你的自体,读懂你和自我的关系。
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就会陷入被动。
比如,米粒过去总是委屈自己,想尽办法让父母满意。
结婚之后,她也把这份付出感转移到丈夫身上。
然后,因为对方看不见自己的付出,生出计较、埋怨。
两人的关系也没法更进一步。
其次,培养心智化的能力。
发展自己曾被滞后的自尊感和自信感。
当我们迷茫或痛苦时,“跳”出来看看自己:
“我是因什么而痛苦?我是不是想要被回应?我可以向谁表露自己?”
这样,我们就能在亲密关系中滋养出安全感的依赖,而非控制感的依赖。
然后,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容器”。
可以是兴趣爱好,可以是挚友,也可以是你新交的朋友。
通过与“容器”长期互动中得到的支持、鼓励、包容和疗愈,照亮自己身上一直被忽略的优势和力量。
最后,直面情绪化,学习在僵局中对话的能力。
这确实很不容易。
冲突来临时,我们会有很大的压力。
那些情绪太过于淹没,甚至让我们感觉到失控。
可如果因为害怕而回避的话,我们将永远无法跨过这道坎。
试着去面对它,在冲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
当某一天,你能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谈论冲突,你们的关系将更进一步。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力量,比如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地给你建议,教你怎么在亲密关系里更自在从容。
每个人的经历、问题的根源都是不一样的。
更关键的是,找到你被卡住的点,将潜意识意识化。
“我到底困在哪里?我是怎么让自己陷入这种无法享受亲密的困境里的?”
找到这一部分,你也就拥有更多的能力和意愿去引领对方看见并理解自己。
就像米粒。
在我的帮助下,她看到自己焦虑背后的根源,以及那些童年时没被好好回应的时刻。
她开始思考自己在这段婚姻里,与丈夫的互动方式。
也理解了自己没有被看见的难过,所以将所有的期盼都投射在丈夫身上,期望他能看见、疗愈自己。
咨询结束后,米粒推倒了彼此间的那堵“墙”,两人变得更亲密。
至今,两人都很恩爱。丈夫也一直支持着她,与她共同守护着这个家。
这便是心理咨询的科学之处。
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被卡住的部分。
然后,在这段安全的咨访关系中,滋养出足够的安全感,并收获专属于你的方法与体会。
愿你能真正地走进亲密关系,创造属于你的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心理咨询师王璐编辑:小西 图源:Unsplash注:来访者故事已授权,隐私部分已做文学化处理

本文的观点和素材来自王璐老师的直播讲述。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和王璐老师聊聊。
为了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4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00元


如果你愿意,不妨来聊聊点击立省200元↓

↓↓也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老师详细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