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机器人弯道超车,就看协作机器人了!

科Way 科Way 2024-01-09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将持续保持工业机器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当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期。”在刚刚结束的2023机器人科技创新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教授如是表示。在他看来,协作机器人和医疗手术机器人,是我国有望在国际上走在前列的两种产品。


手术机器人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包括用于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及普外科手术等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主要用于关节置换的骨科机器人,还有穿刺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泛血管机器人等。在浦东,微创机器人公司的核心产品图迈和鸿鹄就分别属于前两种。



那么什么是协作机器人?当前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如何?在浦东又有哪些与协作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呢?我们来了解下~



什么是协作机器人?

所谓协作机器人,是相对于传统工业机器人而言的。


传统工业机器人,其实是一种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独立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的机器装置,可代替生产线中的机器,其工作并不需要人的参与。并且,出于安全的考虑,工厂会用围栏将其和工作人员进行隔离。


而协作式机器人是和人类在共同工作空间中有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具有安全、灵活、柔性的特点,特别适合完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任务,譬如3C电子行业,以及医药、食品、物流等行业的生产任务。


以3C电子行业为例,3C电子产品品种多、组装步骤繁琐,生产环境普遍是非结构化的,因此在前期生产装配环节中,传统工业机器人灵活性不足,且二次部署成本过高,无法满足快速换产的需求。


而协作机器人具有编程简单、快速部署等优势,可根据需求轻松切换产线,提高生产效率。


一言以蔽之,协作机器人不仅能满足企业柔性化的生产需求,还解决了传统工业机器人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灵活度有限等问题。

协作机器人发展到哪儿了?

世界上第一款协作机器人是丹麦优傲机器人(Universal Robots)于2008年推出的UR5。在此之前,协作机器人更多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2010年,全球协作机器人产业步入发展轨道,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以及众多创业型企业开始纷纷入局。


2015年,ABB首款人机协作机器人14轴机器人YuMi获得安全认证;同年,发那科推出负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CR-35iA;库卡则与瑞士格联手开发出AIP机器人拣选技术,将人与机器人协同作业的概念引入未来的自动化智能仓库设计中……


当前,协作机器人已成为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为代表的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重点布局产品。


去年年中,优傲机器人推出首款面向下一代的工业协作机器人产品UR20,并正式提出并推广工业协作机器人这一概念,引起行业热议;同年年末,发那科推出应用于小型部件的搬运、装配等应用场景的“工业”协作机器人CRX系列,旨在紧抓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遇。


今年年初,ABB推出在负载和速度方面更优化的全新SWIFTI™ CRB 1300工业级协作机器人,被业内认为将对协作机器人行业产生直接冲击力。



而我国协作机器人产业直到2015年才正式起步。国内“协作机器人三杰”,节卡于2014年7月成立,遨博成立于2015年1月,越疆则于2015年7月成立。当时上海的制造业中,那些机器人上岗的刚需场景,完全被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垄断,几乎看不见中国本土机器人的身影。


现在,中科新松的协作机器人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节卡的协作机器人敲开了“丰田系”的大门……我国协作机器人取得不小的进步。


而随着新进企业的涌入,下游需求的持续释放,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热度持续上升,诸多资本也开始关注这个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5-2021年,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共发生58起融资事件。已入局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资方包括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顺为资本、中金资本、联想创投等。


2023年伊始,在短短几个月内,节卡机器人、越疆机器人、遨博三家协作机器人企业先后启动了A股IPO,力争冲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


但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还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尽管协作机器人在3C电子、汽车及金属制造等工业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广,但在服务、医疗等很多其他行业的场景拓展方面依旧处于起步期。


因此,就未来场景全打通而言,我国协作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发展的中早期。期待在产业资本的推动下,国产协作机器人技术研发实力迈入新台阶,帮助下游应用市场解决更多制造痛点,不断提高我国智能制造水平。

浦东协作机器人本土企业崛起

要说浦东最具代表性的协作机器人企业,非协作机器人领军企业中科新松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新松”)莫属。


中科新松是新松机器人集团在上海浦东设立的国际总部,聚焦于协作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2015年,中科新松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七轴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并实现量产的企业。这款七轴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具备快速配置、牵引示教、视觉引导、碰撞检测等功能,主要针对的就是3C用户对工业机器人投资回报周期短及机器人产品安全性、灵活性及人机协作性方面的需求。


该系列产品的软硬件研发全部自主创新,已实现70%的国产率,第二年提高到90%。“2017年已经完成测试,已在半导体、3C电子等行业签订了过亿元的订单。”中科新松总裁杨跞说。


在机器人产业三大核心零部件中,中科新松除减速器尚有差距外,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均已实现软硬件自主可控。2021年,中科新松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自成立至今,历经8年打磨,中科新松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协作机器人标准化产品,包括单臂协作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形成全面的协作机器人族谱。目前中科新松协作机器人最大负载20公斤,下一步将推出负载能力30公斤以上的协作机器人。


中科新松多可协作机器人


作为协作机器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中科新松智能工厂业务,海外客户已过半,在与国外“第一梯队”同台竞争时毫不逊色。


上海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艾利特”)是艾利特机器人于2020年12月在张江成立的研创中心,专注协作机器人赛道。创始团队全部来自北航机器人所,师从王田苗教授,始终保持着技术研发的原始基因。


从底层的操作系统,到嵌入式的硬件软件,工艺包与顶端算力,再到协作机器人的模组关节技术,除了减速机以外,艾利特都实现了自主研发。


艾利特推出的3个负载数的协作机器人产品——EC系列(3kg/ 6kg/12kg负载),以运行稳定、拖拽顺滑、功能完善和高性价比,成功导入了包括汽车零部件、3C电子、金属加工、家电、电力、新零售在内的头部客户协作机器人项目。


目前,艾利特已有超过3000台协作机器人部署落地。通过“机器换人”和“人机协同”,艾利特帮助工厂实现了单工位自动化改造,为工厂减员增效赋能。


2022年5月26日,艾利特机器人葡萄牙授权经销商亮相360 Tech Industry展,对协作机器人传输带物料移载、视觉检测等应用工站进行展示


同时,艾利特机器人凭借过硬技术、高性价比优势还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


在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里,协作机器人则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模块。在这里,一台台小小的自动导向车灵活自如地穿梭于不同的工作站间,熟练地将物料、耗材放在指定位置;机械臂无缝衔接,进行粉末加料、恒温震荡、反应监测等……这种新型研发模式正助力更多新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里,机器人正在做实验


这正是位于张江集成创新园的晶泰科技上海总部,正在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医药研发类自动化实验室工站集群。


“我们的自动化工站集成了精密加粉、精密加液、六轴协作机器人、温控模块、溶清检测模块等功能模块,每个工站之间由AGV小车串联,智能调度软件则负责任务分配、过程管控、结果追踪等。”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介绍说。


晶泰科技将这些软硬件集成在一起,赋能生物医药研发,已应用于药物研发过程中多个关键限速环节,并正在积极拓展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预计今年下半年,自动化实验室工站集群这个“看得见的AI旗舰店”将正式亮相。


文字丨沈润秋

美编丨小H

投稿邮箱丨pdst806@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