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 | 林圳:愿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期许


林圳:愿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期许

采访/陈心逸    文/ 陈心逸

林圳

大四   理工学院   逸夫书院

多次荣获

一等学业奖学金

Dean’s List Award(院长嘉许奖)

逸夫书院 Master’s List Award

并曾荣获

2016年度优秀学生奖

担任

理工学院 Under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Fellow 

(本科生教学助理)

同时还在

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学习并参与研究

现已获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全奖直博OFFER




作为大一新生,我并不是很了解林圳,提及这个名字忽然想起他是这学期线性代数的USTF(本科生教学助理),而后是那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林圳同学在国际顶级会议ACSSC上发表论文”的新闻报道。


的确,他真的很低调。讲台和新闻产生一种“天才学霸”的疏离感,让我一时无法确定自己的采访主题,却又不想给他贴上简单生硬的学霸标签。直到他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消息传来--2月22号那条朋友圈,林圳写道“从2.19日通过面试,到2.22日收到录取通知书,我终于等到了我最喜欢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博士PhD offer!!!”那三个感叹号背后是什么?我想一探究竟。

——编者按






那个曾仰望星空的少年

如今成为了星空



“想过那条‘被MIT录取’的朋友圈发出之后自己会一下子受到这么多关注吗?”采访自然就从那条朋友圈聊起。


“只是分享一下当时的心情,完全没想到别的。”他坦言,“因为确实很开心一直以来的梦想实现了。”

 

林圳说话很温柔,语调不高,带着笃定的那种不急不缓。表达是简单明了的,没什么多余的词,像他作为ustf的数学tutorial课堂,永远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复杂的题目解释得一清二楚。

 

人群中一眼可以望到的高个少年,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沉静的气质。他把MIT当做自己的目标,一直以来。

 

此后,林圳跟着导师罗智泉教授,进入深圳大数据研究院参与学习和研究,在国际顶级会议ACSSC上发表论文,收到了超过6个美国顶尖大学的PhD offer,向来低调的林圳,在大众视野的惊叹中,一下子成了别人仰望的星空。



只是为了兴趣


在ACSSC演讲

 (Asilomar Conference on Signals,Systems and Computers)


兴趣这种东西说起来很虚,其实又不是。

 

因为大二时从经管学院转入理工学院,林圳必须要修习理工学院原先的基础课程。平时生活很规律,学习健身从不落下的他,这时也一样,开启了熬夜模式。林圳记得自己熬过的夜,那是他转到理工学院的第一个学期。但为了学习从小喜欢数理知识,疲倦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看到他如今的成就,我们有时候会把结果的光芒无限放大,但其实应该被珍藏的是那些背后特别踏实的小事--熬过的夜,想了半天才解出来的题--岁月将其一并过滤与柔化,只存舒心与辽阔,来抵抗粗糙的现实和焦灼的心绪。“有目标、有兴趣吧,非常想深入学习数理方面的知识,而且一开始就把MIT当做自己的目标,”这是林圳对自己学习动力来源的总结,“你有兴趣去做的的时候,其他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有过目标和愿景

但不想结局


左一:优秀学生颁奖典礼接受采访    右一:担任USTF    

左二:研究经验分享会                       右二:图书馆


在本科期间,林圳多次担任理工学院的USTF(本科生教学助理),同时还在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学习和参与研究。研究一直是他感兴趣的事情。“我从一开始就是想做数理方面的研究。” 这是林圳从进大学开始到现在,很坚定,没有变过的方向。“但是这也是源于我的兴趣,”他补充道,“你可以想象,如果你带着功利的目标去做,要做研究,为了要发论文,那么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迷茫,因为你前进的方向是得到结果,当结果迷茫时,你的目标就迷茫了。”林圳说他从来不会带着要达到某种结果的想法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对他而言,研究本身像是一种带着兴趣的等待,在既定的时间里,数理公式充斥的空间里,等待着的一场迟迟未定的答案。而他,不急不缓,依旧是那个依着兴趣走自己路的翩翩少年。


写在最后的话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你是否问过自己是否曾有一刻有过不知疲倦的动力;面对自己的目标极力思索,你是否知道你还可以坚持多久。有多久没有安静地自处,看看自己正在做的是不是自己一直想做的。

 

兴趣,看似是收获结果之后对那些过程种种的粗略总结,但又何尝不是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而做出的优雅回击。

 

别以为面对现实就是抛弃兴趣,青春是面对现实去想象的能力,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想象来欺骗自己。切忌眼前即世界,敢想,然后去做,你内心的愿景可以成就你。

 

生活的一切奇妙之处,都正在慢慢展开。

 

每一段历程,所许下的愿望,并非纯粹地去期待好运降临,而是因为它可以守护我们远离各种游移与诱惑,拥有牢固的根系,牵引着我们去完成不妥协的人生。


「To Be Continued 」


——

下一期 专访聚焦 

大三经管学院 郝卓群

——


···THE END···


采访/文字:陈心逸(2018级 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

指导老师/排版:许璐鹏 (OSA)


往期回顾(上滑,点击)

王星迪:“累,是人生常态!”

丁若虚:随性而往,随遇而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