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步一春秋,说说国专二三事

梁溪发布 2024-01-11

















GUOZHUAN


说起无锡的‬文脉

始终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那就‬是无锡国专


🏡🏡🏡

“北有清‬华,南有国‬专”

百年国‬专,弦歌不‬辍

无锡国专纪念馆

现位于无锡县学旧址(戟门)

本期【梁溪•话乡情】

邀请刘桂秋老师

一起来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戴上耳机,点击播放

感受国专精神的历久弥新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唐文治先生执掌该校校政三十余年,在顺从世界潮流、努力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始终继承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

无锡国专所培养学生的绝对数量不多,却保持了极高的成材率,三十年余年中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史研究、国学教育和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当时既名闻海内;时至今日,仍为士林学界所交口称誉。

无锡国学专修馆于1920年底宣布开办,并于翌年2月底正式开馆上课。

开始是租用惠山之麓的锡商山货公所作为校舍,到了1921年10月,由锡绅孙鹤卿、杨翰西两人捐资于学前街学宫之旁重建尊经阁,用做国专教室,并由施肇曾捐款建成学校宿舍楼五楹。

初期的无锡国学专修馆,是一个小型的书院式的高等学馆。专修馆最初几年的教员除唐文治外,仅有朱文熊、陆修祜、陈柱三人(后来又陆续添聘了钱基博、冯振等人),另有两名职员。

开始的数年中,国专每次的招生规模大多只有三四十人,七年中国专所授学子统共不足一百八十人。是为无锡国专的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的无锡国专,是一所私立学校,并且尚未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备案。

为了学校今后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从1927年开始,几年之中,学校曾数度更名:1927年3月,无锡国学专修馆改名为无锡国文大学,并修改章程、重订课程;同年7月,又改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8年9月,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被批准立案,表明该校从此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

但到了1929年10月底,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达训令,称“无锡国学专门学院的名称组织与新颁大学及专科学校组织法暨规程,均有未合,应改名为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其后学校曾努力争取成为一所独立学院(其时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三大类),但未获批准。

无奈之下,学校只得于1930年1月备文呈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改名为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此学校被定性为是一所私立的专科学校

这一次改名后,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无锡国专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学校在办学宗旨、组织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师生队伍也明显扩大。

这些都表明无锡国专在坚持原有办学特色的同时,也正在努力使自己纳入到正常的高等教育体制的轨道当中。

1936年6月下旬,无锡国专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办校十五周年的校庆纪念活动。唐文治等人一面回顾十五年来的办学历程,一面对学校日后的发展作了精心擘画。

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步措施,便是在无锡著名实业家唐星海等人的资助下,在太湖边宝界桥畔先后购地四十余亩,先举行奠基仪式,树界石作为校产,并请专家设计了建筑图;准备募集到所需资金后,再进行新校舍的建设。

这一切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震碎了人们美好的梦想,无锡国专师生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多的颠沛流离、艰难备尝的历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专桂校的师生又经历了一番辗转奔波,于1946年6月复员回无锡。

同年9月24日,无锡国专校友会代表张寿贤、唐兰、侯堮、王蘧常、蒋天枢、金仞千、蒋庭曜、王震、陈千钧、严济宽、张敦品等十一人,联名呈文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求将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改为国立国学院,以“发扬我国固有之文化,树植学术特立之风声”,但教育部的批示只有六个字:“所请应毋庸议”。

1947年春,国专沪校五年制班合并至无锡本部,三年制班及二年制班仍然留在上海。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当年7月,经苏南行政公署准予备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正式改名为私立无锡中国文学院。1950年5月,无锡中国文学院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许多年来,人们一提起无锡国专,大多推崇的是这个学校办学特色之鲜明,以及她的成材率之高、培养的人才之多等等。

但是,深入研究无锡国专的历史,却对她在三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所遭受的一次又一次的波折磨难、坎坷艰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造成这种波折磨难、坎坷艰辛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缘于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整个中国时局的风云动荡;二是作为一所专修国学的私立的专科学校,无锡国专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公正的待遇,学校的发展始终受到办学经费等方面的严重限制和束缚。

上述的两个方面的原因的交互作用,造成了无锡国专办学三十年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波折磨难、坎坷艰辛。但以唐文治先生为首的无锡国专师生,却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苦心经营着这样的一所学校。

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众多中国高校内迁,无锡国专也许是其中规模最小、最不起眼的一所,但无锡国专师生所表现的坚毅卓绝的精神,却是如此地震撼人心。

学生们弦诵不辍,国专教授们的著述也不辍。1944年10月,国专桂校师生由桂林穿山一路转移到蒙山文尔塘,在这里,阎宗临完成了他的著作《罗马史》的写作。

在这本书的序里,阎宗临说: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度沙漠中迷路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授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战时的岗位,养着五个孩子(他们合起尚不到二十岁),对他职责的一种解脱,诚如罗马民族的精神,永远在奋斗着。

抗战胜利后,国专桂校复员回无锡,曾经担任过无锡国专教授兼校务主任的钱基博先生,特撰《唐文治先生创设国学专门学校之宗旨》一文。

在钱基博先生看来,所谓“国学”,并不仅仅是文章经术之学,更应该以之“牖启国性之自觉”。而以唐文治先生为首的国专师生八年间“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艰苦同尝,而无一人出怨言”,正是这种“国性之自觉”的最好体现。

只要这种“国性之自觉”不灭,则我民族不灭,我民族之文化亦不灭。这不仅可以看作是钱基博对无锡国专师生在抗战八年中迁徙流离、苦难备尝而坚韧卓绝、弦诵不废的精神的一种高度评价,也可以看作是对无锡国专坚持办学三十余年所体现的价值意义的一个总结。

在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激烈冲刷的大背景下,无锡国专在办学历程中,坚持吸纳传统书院教育的菁华,体现了与当时一般高校不同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笔者看来,这种办学特色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敦品励节,强调学行合一。二是读原著、读元典以及作为“性情教育”的“读文法”。三是学生的写作实践。四是坚持自身特色与顺应时代潮流。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实践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与现在国内许多高校动辄拥有数千名教职员工、几万名学生相比,无锡国专的办学规模实在是小得“可怜”。

据粗略统计,无锡国专办学三十余年来,一共才只招了约二千余名学生,其中因时局动荡、辗转流徙等原因,正常毕业者不到一千人。

但是,就是在这一、两千名学生中,却涌现了很多国学研究、文史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高质量的人才

在无锡国专前三届的毕业生中,曾经出过王蘧常、唐兰、吴其昌、侯堮、蒋天枢、钱仲联等学术成就卓著的文史学者。

据说王蘧常、蒋天枢和钱仲联当年被唐文治先生称为本门弟子中的“三鼎甲”。吴其昌、侯堮、蒋天枢和吴宝凌,后来先后考取了声闻遐迩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继续深造(该研究院办学仅四年,一共只招了七十余名学生),其中吴其昌和蒋天枢,与姜亮夫、姚名达、王力、王静如、徐中舒、周传儒、陆侃如、杨鸿烈、卫聚贤、谢国桢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全部四届学生中之成就最著者

上述诸人而外,在抗战前就读于无锡国专的学生中,还有王绍曾、魏建猷、吴天石、徐兴业、郭影秋、周振甫、吴孟复、马茂元、姚奠中、鲍正鹄、苏莹辉等人。

从抗战爆发到1950年被并入他校这十几年中,无锡国专一直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即便如此,学校仍然培养出了相当一批优秀的人才。

上面所举的,只是无锡国专所培养的人才群体中的一小部分。

正像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凡我国的文科大学或者是综合性大学文史哲专业科系中,基本上都有无锡国专的毕业生,而且多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这也是在这个学校停办六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提起她,仍然为之肃然起敬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学人陈平原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大学十讲》一书中,曾将无锡国专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并列,设专章予以介绍。

文中提到,在无锡国专办学过程的背后,“牵涉到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及教育精神的延续,值得认真研究”,并说:“唐文治有眼光,有胆识,有恒心,其独力支撑很不时尚的无锡国专,为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留下另一种可能性,值得尊敬与同情。”

在笔者看来,联系当今中国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的实际状况,我们今天来深入研究无锡国专的办学历史,其中的价值意义,举其大者,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在推进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怎样继承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优长之处,并进行创造性转换,以此作为我们民族重要的精神资源。

其二,学校教育在传授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怎样培育学生的健全而和谐的人格和品性。

其三,在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办校办学的同时,怎样借鉴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的菁华;对于一些具有特别性质的专业教育如国学教育等,怎样突破现行的固有的教育体制的束缚,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个人简介

刘桂秋,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著作有《汉诗选译》《陆游诗词选译》《吴地节日风俗》《无锡名人》《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无锡国专编年事辑》和《唐文治年谱长编》等。



文字:刘桂秋

配音:凝碧

图片来源:网络

策划:梁溪发布工作室

你的每一个“点赞”“在看”

我都当成了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步一春秋,说说国专二三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