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说|人文社科学院陈善伟教授浅谈翻译科技的未来

2016-12-04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近日,港中大(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陈善伟教授出版了新书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 Towards a World without Babel他在这书中与大家分享了哪些见解呢?他对翻译技术的未来又有什么样的预想,对港中大(深圳)的学子又有什么学习上的建议呢? 人文社科学院院刊《The One 译刊》成员采访了陈善伟教授。



陈善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历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及主任、电脑辅助翻译文学硕士课程主任及翻译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他亦为该系出版之《翻译学报》及《翻译科技学报》担任总编辑及编辑。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学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教学及研究领域主要为翻译技术、双语辞书学及汉英翻译。

1

陈教授,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梦想的寄托吧。我希望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从宏观上消除文化隔膜,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让世界再无沟通障碍,就像书的标题中提到的“towards a world without Babel”。而翻译,就是在进行着这样一项消除沟通障碍的工作,所以我也想通过这本书,对翻译的未来做一个前瞻性的回答。

2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什么样的呢?同以往的书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在的研究范畴里,是与翻译科技相关的。我以前出版的书更偏重于介绍翻译科技的基本知识,而这本书是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讲述翻译科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概括来说,我希望能借这本书打破对翻译科技的常见,给翻译科技建立一个理论架构、打下基础,并且展望其未来方向。 


3

陈教授,您从事翻译科技领域的研究也有很多年了,那您最初是怎么接触到这个领域的,又为什么决定要从事相关研究呢?

       我曾教授过翻译理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理论和实践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我觉得翻译更需要实践,要在实践中“知错”而后“能改”。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对象也逐渐变成以实用性文本为主。因此我希望把视线转到翻译实践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在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优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希望将翻译与科技相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而且要让科技为翻译所用,而要达成这个目标,翻译科技这一领域自然是我的不二选择。当然,即使是发展了翻译科技,译者自身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基于译者自身能力,结合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译科技”的作用。




4

陈教授您出版了大量著作,写书这样一件难事,对您来说也是驾轻就熟的了。现在临近期末,不少港中大(深圳)的学生们为各种paper中“苦苦挣扎”,那您能不能给一些建议呢?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想的时间多、写的时间少”这样一种状态,但我个人觉得要养成一边写一边想的习惯。而且不要等到临近deadline了再开始做准备,在平时就要有一些相关的思考,想到好的就及时记下来,这样逐渐积累,就会让事情变得轻松很多。在文章内容方面,要有新意,别人写过、说过的点,就不必再放进文章里了,这方面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会非常注意。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享受写作的过程,有兴趣才有动力。



陈善伟教授寄语


       我们需要思考译员能做些什么?不管是在翻译科技这一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我们都要找到自身的价值。但在适应外在要求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活力——要pleasure,不要pressure。


《The One 译刊》成员和陈善伟教授合影

转载自人文社科学院微信公众号

采访/唐芳   (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

编辑/时希洋  (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本科生)

摄影/何颖妍 (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

排版/Priscilla (HSS Offi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