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 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团体参加华为第五届翻译及本地化技术论文大会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华为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共建语言翻译实验室,建立实习基地等等。上周,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团体受邀参加华为翻译中心“翻译及本地化技术论文发表大会暨第二个‘翻译五年’表彰活动”,即华为员工口口相传的“翻译节”,在活动中与专业译员交流,提高对本地化和技术翻译行业的认识。


翻译及本地化主题演讲



此次华为翻译及本地化技术论文发表大会的议程安排丰富且设多个分会场同时直播进行,总参会人数达到了史上最高的800人。在上海分会场的华为员工为所有参会者带来酷炫的开场舞表演后,主持人分别邀请来自深圳,上海,西安,武汉和成都等分会场的参会员工及嘉宾通过网络摄像头跨地域实时展示各自的庆祝口号。大会将会通过线上投票方式选出最佳论文。


华为翻译中心主任陈圣权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过去五年,华为在业务上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并总结为三个超越,即超越友商,超越客户期望,超越自我。” 陈圣权主任希望技术翻译从业者能够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推动前端面向全球客户的需求。



翻译及本地化技术论文大

会议程安排





现场精彩回顾

“翻译作为桥梁,不只是文字性的翻译,而需要一些创造性的改写。” 自西安翻译管理团队的王丽娟在主题演讲“翻译如何以客户为中心”中她介绍了华为翻译中心的由来,在描述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呈现出如何超越客户期望的译者探索之路。


负责华为产品的翻译审阅和校对工作的 Omar M. Belove为大家做了主题演讲——“场景依赖于翻译中的文化转换”。他从场景的依赖,中西文化中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推崇的差异等,谈到了翻译中涉及文化转换中的几个问题。

如何让资料技术化信息更易懂?过度依赖先进的翻译技术未必有高质量的翻译成果。造成技术过度使用有十大因素。供职于电信软件编译部的夏文静女士通过重点分析其中四个因素,即过多使用缩略语,非必要的代码,无解释的复杂图形以及复杂的进程来阐述去技术化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有‘ 不滥用,不滥造,不放过,不使用,不残留和不低估’的规则。”

吴永波在演讲中介绍了一站式语言服务与智能化语言技术的融合:道与术。吴先生的演讲在某些观点上引起学生共鸣,因为这和人文社科学院陈善伟教授主讲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高度地契合,让翻译专业的学生们能够获取课堂知识如何与职场实战相结合的信息,因此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吴先生将语言服务的价值比作“术”,将其所支撑的市场拓展业务及华为的国际化运营比作“道”,并从用户的角度为现场的观众展示了华为的翻译工具运作的流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华为自己的翻译系统是如何进行翻译交付之前的每一项进程。


港中大(深圳)翻译专业硕士生参观华为展馆


围绕“华为翻译人才发展”展开演讲的汪洋女士表示很多应届生在入职后学习翻译的过程中都经历了颠覆认知的过程。很多企业要求译员熟练使用翻译工具。她还建议技术翻译从业者不要把视线拘泥于翻译本身这件事,还引用了一句流传在华为生产线上最有名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定位决定地位”,并鼓励当下及即将加入华为翻译团队的同学培养多方位的能力。


翻译中心负责术语管理的汪莹女士,她的论文题目是“从术语管理到术语服务的转变”。她从华为术语库的历史讲起,提到了华为术语库“自然增长”的模式,且即将建立华为自己的泛术语库,最显著的就是术语库从“被动提供”到“主动供给”的理念变化,这样随着一些内部新词出现,术语库可以及时,甚至提前就给出建议的解决方案。


深圳编译部的潘莹女士做了“引领多媒体业务洪流”主题演讲。她详细介绍了多媒体端到端业务的能力构建,主要包括配音听录业务,它的子环节又包括听录,笔译,配音业务,各环节紧紧相扣,每个环节又都有比较严苛的要求,既译者在平时生活中有广泛的知识积累,又需要娴熟的检索技巧,以在听到不认识或不会表达的词汇时能够快速检阅使用。


“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华为翻译中心的江燕飞认为:“翻译的第一要素是忠实于原文。” 所有的功课都是从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的无限循环。




华为翻译中心“翻译及本地化技术论文发表大会暨第二个‘翻译五年’表彰活动”所有议程顺利结束。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同学也收获满满,在翻译的求学道路上继续前行。


部分图片由人文社科学院提供

文案及图片:吕建良(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

编辑排版:Kyle (人文社科学院)

                    易榕(CPR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