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

文 | 理工学院2015级学生 张翔


我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5级理工学院的学生,在这里仅希望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展开我与理工学院的故事。我想分享的是,我作为一个草根理工学生在这两年间所接触到的那些学术大牛们~

这张图是我在2015年9月入学,参加理工学院迎新破冰活动时拍的。我们二十多个人围在一圈做活动,每组都有分配教授、院长或者校长。在这张照片里,左起第四位是我们的副校长阮健骢先生,第五位是当时的理工学院院长(现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教授。他们穿着和我们一样的理工学院T恤,和我们坐在一起玩耍。

走进乐天楼一楼食堂,恩!我发现副校长罗智泉教授(男神)在和同学一起吃饭讨论,而这是在港中大(深圳)很常见的一幕。我们不分教师食堂和学生食堂,大家都坐在一起用餐、交谈。(其实在图的后方还有很可爱的郝少康教授和其他老师们)

走进我的物理力学课堂(大一理工学院必修课之一),我遇见张昭宇教授(中科大本硕+加州理工博士)。张教授非常nice,物理课生动有趣,偶有“灵魂画作”,课间课后总是会被同学们围起来。

入学时,理工学院的同学都会以二十人左右为单位分配一名导师。我的导师是Prof. Simon Pun 潘文安教授(港中大本科+日本筑波大学硕士+南加大博士+普林斯顿博士后),他之前有给我们教授微积分课程。上图是他每周末坚持举办的English Club活动缩影,他会自掏腰包请我们吃pizza,他说这是在美国时他的导师的传统,现在带回来给我们。然后我们在这段午餐时间必须得用英文交流,用英文总结自己过去一周的亮点,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学年。大家的英语口语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很多锻炼。

在16年的新同学入学后,Simon仍然为大家每周举办English Club,还会定期和我们大二的学生约饭,了解我们的近况。有一次我对于未来的深造规划有些疑惑,给他发邮件,当天晚上他立刻就约我出来吃饭,用自己实际的海外经验为我答疑解惑,并表示非常支持。

这是去年斯坦福大学Stephen P. Boyd教授在为我们开讲座时我拍的照片。他每年都会来我们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今年还带来了斯坦福的博士生给我们做分享。在交流期间他刚好一天空闲时间,Simon就征集我们一些同学自愿带Prof. Stephen P. Boyd去逛深圳最大的电子商业城——华强北。就这样,我们几个小同学领着斯坦福大牛教授游览深圳,路上各种愉快交流。直到今年暑期我学习到Optimization(最优化)这门课时,我才发现Stephen P. Boyd是凸优化领域的大专家,还编撰过权威的最优化领域课本,国内外知名大学均有采用其文献作为教课与研究内容。同时,国内的最优化领域专家袁亚湘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每年都会过来为我们教授数学课,我苦笑自己还真是后知后觉,没有更多与这些大牛多学习交流。我想,这也是学校强大的学术人脉所为我们提供的平台。

该图是1986年图灵奖得主Prof. John Hopcroft给我们上课的课后情形。今年年底他还会再次来到港中大(深圳)带来一套短期完整的课程。前不久,他还与我们学校合作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点击进入浏览: 图灵奖得主在港中大(深圳)成立研究院 )

这张图是6月19日(研究院成立仪式前一天)理工学院院长陈长汶教授和Prof. John Hopcroft一起和我们学生交流聊天,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这位图灵奖大牛和我们分享了许多他对未来的洞见,我们获益良多。同样是有许多大牛加盟,但是相比于许多高校,港中大(深圳)给了同学们一个可以和大牛们直接轻松交流的平台,而我们日常的全英文教学环境让我们总是勇于开口,自信交流。

今年4月,两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同日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点击进入浏览。上图是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今年4月在我们学校开设讲座的情形,他正在介绍他主要的研究领域——G蛋白偶联受体。(没错,照片还是我拍的,你就是可以在听讲座时坐得这么近……)由于我们理工学院的学生在大二必修生物课,所以我们听起来还不会感到特别艰深晦涩。讲座结束后,到了提问环节,这可是和诺奖大牛直接对话的机会!所以我就鼓起勇气,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向诺奖教授提了一个问题。后来也有数位同学和老师提问题,然后在场的徐校长为了鼓励大家,一语惊人:“谁今天提了问题,一会儿都可以和我一起与这位诺贝尔奖教授共进晚餐。”所以,先前提过问题的我,也很自然地得到了这个机会!在吃饭的过程中,我们和教授天南地北地聊,也聊了很多斯坦福的、学业上的事。总而言之,这真是一个相当棒的经历!


此外,理工学院还有不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其中一位就是朱宝亭教授,可以说新一届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同学是相当有福的了。抛去朱教授种种头衔和经历,我感觉到他最散发男神光环的point在于他对本科教学的尽心尽力和无限热情。其实朱教授的科研任务是相当重的,并且都是前沿的研究。但是他在上个学期挑起理工学院大二生物课三个session的重担,无论是感冒生病还是凌晨才坐着晚班飞机归来,他都把我们每一节的生物课上得绘声绘色,激情无限,脸上永远挂着和蔼的笑容。面对这样的教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这门课听好、学好?而且,虽然朱教授对我们这些本科小朋友很暖很宽容,但我听说他对他搞科研的团队那是相当严格,一丝不苟。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再聊聊平时讲座时遇见的那些大牛吧:

学校的讲座实在是太多了,简直数不胜数。同时,学校讲究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所以每场讲座的听众都是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理工科方面的讲座我有几个想着重分享一下:

来自日本的山崎直子博士!她曾经是日本的女性宇航员,现在在从事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她的这场讲座为我们介绍了航天员的经历和浩瀚美妙的宇宙生活,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她会和每一位提问者握手表示尊敬。我还发现,她就是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 的主角!

还有一位大师,我从小学数学起就听着他的名字长大,然后他一言不合就闪现到我的面前开讲座了:跟随大师丘成桐漫步数学史(点击进入浏览

如此多Exciting的讲座,我们怎么能缺席呢?但是现实情况就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只能有所取舍,各取所好。还有太多太多的精彩故事,请原谅我无法一次性分享完。并且理工学院还经常和深圳的科技产业对接,让我们经常能和诸如华为、腾讯等大企业的高管面对面交流。大咖们无穷无尽地来,我们也在不断地从兴趣出发,学习既有纵深又有宽度的知识。不知不觉,才发现学校已经搭建起了如此之高的学术平台。

这个夏季学期,副校长罗智泉教授亲自执教Linear Algebra(线性代数)这门基础数学课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在场的学习气氛,上百人的阶梯教室爆棚,每次上课前几个小时前排座位就被一扫而空!

就算不上暑期课程,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参与到国际交换。得益于学校提供的机会,我在2016年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暑期课程的学习,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训练营学习。这都是我们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梦想之地。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今年年初计算机C++课上黄锐教授所说:“现在很多学生,老是想着如何用minimum的effort,去得到maximum的分数,这是不对的。你上一门课,应该想着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未来可以应用的学习能力,这才是有价值的。” 我又想起每次见到同学一定是用英语交流的钱辉环教授在编程课上给我们讲的那句话,意思大致是“要学做事,先学做人。”


其实我还想讲好多好多教授的故事,梁永波教授、周宪教授、周艳教授、赵俊华教授、梁美儿教授、曾家炜教授、李文烨教授、饶广教授等等等等等等……我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并不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来从这里走出来的,是具有广阔视野的、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人才,在科研和实践领域都会有所作为。而我作为第一届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在其中做出一份微小的贡献。在这两年间,我不断成长,从一个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被动变成主动。一件有趣的事情在于,我现在才准备升大三年级,就已经有了这么多数不清的奇妙旅程。未来,又会有什么在等着我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