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了农民的土地(1)吃药的土地和吃药的人们

2017-06-01 紫雪斋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凌晨,我决定用这个名字写一写东北基层乡村的几点现实状况。彻底清醒之后,一直在反复思考这名字合适么?很合适。

 

被农药『解放』的农民


 

我出生在东北农村,母亲做了大半辈子农民。几年前,知道农民已经不用“下地”(在东北农村指农民春种秋收在田地里干农活)的时候,我非常好奇;同时,知道了农药在农田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农民时,我非常震惊。

 

一位在林地间牧羊的中年女子告诉我“今年天旱,很多日子没有雨水,蒙到地里的药还有蒸腾出来,树毛子都长出来了。搁到往年,农药伴着种子下到地里后,一两场透雨,地里的药就发散出来,漫天遍野都是药味,树毛子啥的是不长的,树叶稀稀拉拉,可小了。”


 

原来的农业耕作,最繁琐也是最累人的一个环节就是铲地除草,需要拔大草除小草,三番四次的悉心照料。我本人在读小学、中学期间曾多次随母亲参加这类田间劳作,深知其中的辛苦。今天这一切都不再需要,据说使用相应的农药即可。田间长出了什么草,只需要去到农药店寻找除掉它的药物并按照说明施用,便可以保证土地寸草不生,除了孤零零的秧苗。这让我很容易想到现在治疗人身体各种疾病的西医药物,尤其是靶向治疗癌症的方法。以及与普通孩子做了相对彻底区分,固化在一定社区或空间里的具备相关条件的人家的孩子,他们真还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的农作物有不止几分的相似。身在自然之中却全不自然。面对被药物纯化的土地,忽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名叫《XXX社区》的西班牙电影,想起那几个被封锁在高档社区里面的孩子。


 

“现在讲科学,谁还下地干活呀?早用不着了,弄点药万事大吉——”

“那都去干啥?”

“有地就有地补,进城买房,吃喝玩乐,打麻将…有能耐的做生意…闲着没事,或者有啥病的都去传教、拜佛了,特别是有病没钱治的,不是拜佛,就是祷告”地边的一位老人这样告诉我。

 

此前一天,我也确实在县城街头偶然听到了一段对话,她们三个人从基督堂出来,并排走在街头。谈话主要围绕着“病”和“祷告”。


 

“我有病,我又没钱治。咋整,只能找主。”这位因病万般无奈被人介绍信教的妇女走在最右侧。走在中间的,身形较胖的妇女接着她的话说:“对。找主,主无所不能,你就虔诚祷告。”“我现在就是祷告,啥都不干,就祷告,求主,要不没钱也没别的招啊!那啥,你们也帮我祷告——”右侧的病人话没说完,左侧的妇女问她“你叫啥名——主要还是你自己,你自己祷告比我们有用,最有效!”

 

她们一路上就这么交谈着,还聊到她是通过谁怎样开始“求主”的等等。

 

『同理』吃药的人们



按图索骥、头疼医头。另一个震惊笔者的事情也与药密切相关,不过不是农药,是人药。

 

与农民给农田施用农药极其相似,基层民众的药物使用非常随意,且数量惊人。近几日,我留心查看了BQ街头的药店密集度,以及店内的销售情况,同时仔细询问了解了使用药物者的日常习惯。概括总结如下:

 


『影响用药习惯的信息源及其内容』

 

因为受教育程度低、学习交流机会少等原因,基层医药主导性信息源依然以电视、报纸、药店相关广告以及街头散发宣传单广告为主。这类广告的特点首先是不同程度渲染夸大某种身体不适症状潜在的可能危害性,并与时下恶性疾病状况做话术链接;其次反复灌输某种药物的惊人效果及科学可靠性,必不可缺的还有一位权威形象言之凿凿作证。进而形成一种药可以解决一些列问题,甚至包治百病的逻辑。再反过来,从症状罗列,制造多种症状都可以通过某一种药物解决的印象;再次广告内容很少涉及病因或刻意放大某类有助引起购买欲望的因素,且基本不涉及副作用及不适应症状等。

 

这类信息至今主导着东北基层民众的日常药物使用习惯,目前,又逐渐增加了微信这个力量更为强大的信息传播途径。但不追究病因、不清楚原理的盲目与偏听偏信始终没有本质的变化,无论中西医的基本医药常识匮乏惊人。

 

『日常用药习惯及其成因』

 

在这样的资讯背景影响下,人们用药的习惯类同农田除草,来什么处理什么,很少考量身心整体情况和潜在的副作用。眼睛出问题,不必问身体整体因由,有各种滴眼液;鼻子、嘴巴,以及疔痈疮疖外表可见可感疾患等等尽皆如此。至于内部疾患以及四肢出现的异常状况,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以及无法通过仪器检测做确切判断等情况,模棱两可,模模糊糊的药物使用成为了中老年人的常态性生活习惯和日常病痛的主要应对模式。伴随农业耕作模式的巨变,老年人的去世,乡村民众基于传统的生活习俗几近荡然无存。

 


大概受国家中医药政策调整的整体氛围影响,中成药销售量和使用量日益增多。但人们受西医药使用习惯的影响,很少严谨的按方抓药或辨证用药。药店服务员替代了医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吃错药的情况普遍存在。当然,很多原因都不在吃药的人那里:

 

1、  以快速缓解局部或针对性症状,具有显著效果优势的西药应用,已经全面彻底改变了人们药物使用的习惯;

 

2、  基层中医临床诊断多不规范,诊断和处方的整体情况未能很好告知患者或家属,方药配伍使用具体情况患者或家属一概不知或知之甚少。即使在大城市,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

 

3、  中医传承和中医药教育存在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在基层很大程度并未严谨做到。


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中医师本人综合能力(中医药知识储备、与时俱进的学习交流、临床经验学习积累等)存在严重欠缺;


其次是西医的影响深入而广泛(从医疗观念认知到日常医药习惯);


再次基层民众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政府干部、教师医生、专家学者等“高素质”群体提供种种“被规定”服务的生活境遇中,人们养成了无条件“服从”“接受”的习惯,却把“疑问”“自主学习”和“质疑”“自主判断”的能力丧失殆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除了茫然无措的猜疑和恐惧日益纷杂,很难真正负起必要理性的责任。出现问题之后,将责任全部推到医生或专家身上的认知模式也是源于此,医患关系能够用严刑峻法解决么?不可能。

 


4、  因为是田地除草性用药模式,日积月累形成了越来越不在乎日常生活禁忌的认知观念和生活习惯。比如,大量频繁食用油腻厚味或冰冷食物会导致个体腹痛、晕眩、便秘等等相关问题,但临床都有针对这些症状的药物可以快速缓解或解除。于是,人们便认为尽可无所顾忌的吃喝玩乐,因为貌似出了任何问题都很容易就能找到解决的药物。这类情形在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身上尤其突出,且固执而牢不可破。殊不知,一个症状的暂时缓解看似轻而易举,却有可能造成整体身心失调,以致埋下重病隐患。比如,我近几天注意到,万通筋骨片针对四肢疼痛酸麻等问题的普遍应用,麻仁滋脾丸针对便秘的普遍应用,前者的一个显著副作用就是导致便秘,而后者的功效之一就是缓解便秘。如果不弄清楚具体病因,仅有一点相关性症状便一盒接一盒的吃用,必然导致连环叠加用药,而病症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实在可怕。上面提到这两种药都有很大副作用,尤以第一种为典型,传统中医师都需要在仔细辩证后,才会谨慎再谨慎应用之,并且起到作用即刻停用,同时对其副作用定要考虑应对方法。可今天,药店的服务员就那么无所顾忌的推荐着,人们就那么无所顾忌的吃着……

 

这几天聊到基层乡村导致死亡的疾病,几乎被一个字全部概括——癌。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微信号:zixuezhai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