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义灭亲,发现自己导师造假,他上 Science 发文举报:他让我恶心!

EVEE 生物学霸 2022-11-29

前段时间,《Science》发布了一篇重磅打假报告,把一项涉嫌学术不端的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有关的奠基性工作锤得稀烂。


点击查看👉:Science 打假领域开山论文,被引 2300 次,误导全球科学家白干 16 年


在报告中,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神经学家兼医生 Matthew Schrag 在经过数月的调查后,竟然发现包括一篇发表 Nature 上的关于「β 淀粉样蛋白假说」的开创性研究在内的 10 篇涉及 Aβ*56 的论文中都存在可能有问题的图像。

 

图片来源:Science


Matthew Schrag 对这些论文的「打假」引发了学界的激烈讨论,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


最近,Schrag 再次公开表示了对大量阿尔茨海默氏症论文中图像的真实性存在担忧,包括那些自己合著的论文!


 

打假打到自己头上


在 Science 报道了 Schrag 的调查之后的几周后,Schrag 收到了 PubPeer 平台的邮件,平台通知他,他在十多年前发表的几篇论文被标记为包含有可疑的图片。

 

图片来源:PubPeer


这些论文中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图片误用」问题,比如下图中蓝色框里的部分就是十分典型的图片重复使用。

 

图片来源:PubPeer


不仅如此,论文中的电泳条带也疑似存在雷同。

 

图片来源:PubPeer


除了单篇论文中的图片误用,著名学术打假人 Elisabeth Bik 还发现作者似乎还在这两篇文章中使用了重复的图片。


难道,打假「β淀粉样蛋白假说」开创性研究的狠人,自己居然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具体而言,这些论文发表于 2006 年,当时Schrag 还是北达科他大学神经药理学家 Othman Ghribi实验室的一位本科生,主要从事关于兔脑中淀粉样蛋白的研究,在这两篇论文中,Schrag的作者排名相对靠后,大概率只是在实验室里帮了点忙,被列为了共同作者。


对此,Schrag 在 PubPeer 上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当时只是一名本科生,并未参与到图片的制作中,但是他必须承认,自己对手稿中的数据没有信心,并正在与期刊的编辑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图片来源:PubPeer


在仔细检查了这些论文后,Schrag 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他的第一位导师同时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神经药理学家 Othman Ghribi,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面对导师的学术不端,他感到「恶心」


对此,Science 在新闻版块发表了题为I’m nauseated: Alzheimer’s whistleblower finds possible misconduct by his mentor in their papers 的报道。




在报道中,Schrag 指出,在一次电话交谈中,Ghribi 情绪化地承认了他的许多论文,包括与 Schrag 合着的两篇论文中存在的「图像问题」,并表示对此责任,但他坚信论文中的基本发现是正确的,只是一些证据被夸大了。


Schrag 坦言他对这些感到「恶心」,并向北达科他大学申请对 Ghribi 的行为进行调查,但调查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 Ghribi 当前已经不在北达科他大学,而是就职于德克萨斯大学。

 

Schrag和他的导师Othman Ghribi|图片来源:Science


Schrag 向两个期刊的编辑申请撤回这些论文,并对自己本科导师的其他研究论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向Elisabeth Bik 等学术打假人寻求帮助。


他们在评估 了Ghribi 从 2001 年到 2019 年的工作后,在 33 篇论文中发现了可疑图像,其中包括与 Schrag 合着的三篇论文,Ghribi 是所有论文的唯一共同著者


Schrag 向 Science 提供的 67 页的调查报告中展示了 100 多张这些论文中的可疑图像,包括蛋白质印迹和脑组织的显微照片。


对于自己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Schrag 感到十分难过,他认为当前的当务之急是纠正这些错误,包括自己的工作。



学术打假需要更多的「大义灭亲」


在学术圈里,导师和学生往往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导致了,当学术不端出现时,选择了「大义灭亲」的人,也被迫承担相应的代价。


十年前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时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的林国强院士突然发现自己刚刚毕业的博士做的实验怎么都重复不出来。而这位博士的成果已经发表在知名期刊 JACS 上,她也凭借这份耀眼的成绩到德国做博后。


发现这位博士的成果无法重复出来后,林国强院士多次联系这位博士,最后还包了往返中德的机票让她回来重复实验。


结果这名博士反复推脱,甚至赌咒发誓,回国后重复实验也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这名博士直接玩起了失踪,只留下最后一封 email :「不要再找我了,要怎样处理,你们看着办吧,我是不会再回头了」


林国强院士又耗费了大量资源,做了大半年实验来证实这个研究的结果是不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造假实锤后,林国强院士去信 JACS ,主动撤回了稿件,并召开了上海有机所全体师生大会,并做出深刻的检讨。


老师举报自己的学生,或许考验的只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良心和道德。学生想举报自己的导师学术造假,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2019 年 6 月 14 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校一名华裔博士研究生陈某在其工作的校园办公室内上吊自杀。有关消息说,陈博士生前似因论文与华人指导教授李某发生激烈争执。


陈博士的论文原来已经投稿成功,即将发表,可是他发现起始数据有误,整个论文被全盘推翻。因此要求指导教授撤回论文,教授却不同意。


图片来源:知情者提供


教授表示如果撤销论文,陈博士六年心血将全部作废,无法获得博士学位,另一个办法就是装作不知情,直接发表论文。


但是,陈博士担心发表数据明显错误的论文,万一日后被同行看破,不但影响其他人的研究,他自己的学术生涯也会断送。但是导师不断以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来威胁陈博士,坚决不同意撤稿,在重重压下,陈博士选择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图片来源:知情者提供


陈博士去世一年后,ACM 和 IEEE 联合调查委员会给出了调查结果:这名导师确实有操纵同行评审之嫌并在陈博士表示论文有问题后继续要求其发表。调查委员会禁止了该名导师15年内在 ACM 相关期刊发表一切学术成果,同时不得担任任何评审、编辑或项目委员会的职务。


迟到的正义终于来了,可陈博士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想要在学术不端行为面前坚守底线,大义灭亲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方面,学生因为导师的权利往往不敢进行举报,而另一方面,那些造假者的导师在很多时候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可是,就如同林院士在采访中提到的:


「如果不追究下去,或许是最省心的办法,这事也可能就过去了,但我们的学术道德在哪里呢?」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