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从失调的认知中认识自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点一弯钩 Author 小弯钩


推荐

作者:小弯钩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编辑:

阿烦


社长说

看透自己,才有走下去的勇气。

●  

人若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了他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关于体制化有这么一段话: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当时觉得很有意思,生活中也确实如此。


可是看了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实验后,我发现,有趣的不是这些墙,是人。

 


费斯汀格和他的助手找来了71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男生,告诉他们是参加行为测量的实验,并让这些被试做两项工作:


一、托盘里装有12个线轴,将线轴拿出放在桌上,随后再放回托盘,用一只手以自己的速度完成任务,如此循环往复30分钟。


二、一块板上钉有48个方栓,按顺时针将每个方栓旋转90度,如此循环往复再做30分钟。


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被试产生一种一致的消极体验——实验枯燥无趣。


这时,被试以为实验已经结束,只需做个访谈就OK,但其实,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被试被随机分成三组进行访谈:


一组(被控组)在控制条件下,完成上述任务后,直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就自己对刚刚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反应接受访谈。

 

另外两组(实验组)在实验条件下,工作人员对他们说:你们是A组的被试,还有B组的,我们安排了一名伪装成大学生的已经完成了实验任务的被试传达给B组这样的信息——这些实验任务是非常有趣的。


请记住,这一切都是刻意布置的,为的是确保随后实验关键部分真实可信。

 

然而工作人员离开房间几分钟后,表情迟疑困惑回来对被试说:那名安排的“大学生”由于生病没有办法来了,这会儿有很难再找另一人填补空缺,询问被试是否愿意顶替这名“大学生”向门外正在等候的B组被试传递信息。

 

如果同意帮忙,其中一组将得到1美元酬劳,另一组将得到20美元作为酬劳。


被试将得到一张纸,上面写着:这项实验任务非常有趣,很好玩,我很高兴,真令人激动,令人兴奋。进入房间,和新来的“被试”在一起单独待2分钟。


随后工作人员将被试带出房间,说些感谢的话,并带入访谈室,进行和控制组一样的访谈,即对实验任务的真正看法。


结果发现:


1. 控制组和获得20美元报酬的那一组,认为任务很无聊,并不再愿意参加类似的实验。


2. 而获得1美元的那一组则表示任务有趣,且愿意再次参加类似的实验。


也就是说,对于三组被试来说,控制组维持了实验无聊的态度,获得20美元酬劳的那一组,虽然对B组撒谎说实验有趣,但是事后还是保持了实际态度——无聊。


只有获得1美元的那一组,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认为实验有趣并愿意再次参加。



发生了什么,让一个人的态度就此改变?


费斯汀格有一个认知失调理论,认知指有关一个人自己、行为或所处环境的任何知识、观点、信念或情感。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认知,有的认知之间无关,比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吃巧克力”;有的则相互协调,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不吸烟”;


有的则处于失调状态,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吸烟”,即认知失调。



个体若同时抱持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


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解释行为。


在这项实验中:


态度:实验无聊

行为:告诉别人实验有趣


控制组未经历认知失调,而实验组都经历了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认知失调。

 

获得1美元的那组之所以改变了自己对实验的态度,认为实验有趣,是因为1美元的酬劳不足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行为已经做出无法改变,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以使和行为一致。

 

而获得20美元那一组之所以还是认为实验无聊,是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即我是为了获得报酬,因此,也就无需改变自己的态度。



费斯汀格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一致。


而解释该行为的理由越不充足,则认知失调越大,态度改变也就越大。



当一个人经历认知失调时,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因此会做出努力去使之协调。



拿“吸烟有害健康来说”和“我吸烟”来讲,一个人为了平衡这种不适,可能:


1. 改变行为:不吸烟


2. 改善对吸烟行为的认知:吸一点没关系


3. 寻找社会支持:周围人有那么多人吸烟


4. 选择性信息接触:即寻找有助于消除认知失调的信息,避免接触那些会增加失调程度的信息,如喜欢看那些“吸烟并非不利健康”的信息,或者反驳“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言论、避免看“吸烟有害健康”的实证。


5. 贬低认知源:贬低提出“吸烟有害健康”观点的人的权威性或者科学性,降低他的可信性和正确性。


6. 否认现实:当信念强大到无法改变的时候,便会对现实进行否认。如看见因吸烟而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会归结为其他原因,比如这人酗酒、熬夜之类。

 

我们一生都在经历认知失调,会源源不断地接触到新信息、新情况,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新认知可能会和老认知无关、协调或者失调,因此无法避免,而失调的情况又总是让人难以忍受。


所以不乏可见diss、甩锅、站队、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在一起....以此来降低认知失调的可能性和平衡认知失调。

 

《肖申克的救赎》关于制度化的陈述亦是如此。



在“被迫服从在高墙里”和“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体系”存在认知失调,而又无法改善当前的状况,只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开始适应甚至离不开这样的制度。


而一旦重新回归到正常社会,又会经历和监狱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冲击,无法适应,被假释出狱的老布也因此上吊自杀。

 

认知失调不会帮我们全然了解自己,但可以帮我们更加看清自己。


对别人的贬低、对自己的宽慰、对周围人支持的寻求...也许并不是别人真的很差、自己也只是在自我欺骗、我寻求的支持也未必是为了正确...


有可能这些,只是单纯为了消除让我不舒服的认知失调。

 

是的,人若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他人。亦是,人若稍看清了自己的缘由,便不会那么偏执和自诩。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在这里,从“心”出发。转载已获授权。


●  

1

你可能还会喜欢:

这份中国癌症地图,找找你在哪?

144个国家,中国女性地位排100,意味着什么?

让自己全面成长,一共分几步?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