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辛苦,你到底在取悦谁?



推荐

作者:冰千里

来源: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编辑:侃侃



社长说

除了尊重他人的情感,也要学会关注自己“内心的小孩”。



● ● 

这么辛苦,你到底在取悦谁?


01


前些日子,《中餐厅3》里秦海璐的表现上了热搜,原因是在她担任财务管理时和国宴主厨林述巍的互动。

当林述巍要求买高品质食材时,秦海璐说:“别要求太高了!”“什么玩意儿都要,用得上吗?”

当林述巍要买打火机的时候,秦海璐则说“当然要打报告了。”

如此种种,那一期下来各种指责不绝于耳:

“不近人情”“情商欠费”“说话直”“脾气差”“不尊重人”“太拽”……

批评者看不惯秦海璐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样子。

但,还有比她更拽的!

那就是《乐队的夏天》最后一期中的朴树。

节目录制一半时,他突然起身道:“那个,我岁数大了,该回家睡觉了。走了啊,谢谢你们!”然后真的离开了直播舞台,留给所有人一个潇洒的背影。


那时,我耳畔分明还回荡着朴树当晚的歌声:

“你在躲避什么,你在挽留什么
你想取悦谁呢……
能不能彻底放开你的手
敢不敢这么义无反顾坠落
只有奄奄一息过
那个真正的自我,他才能够诞生”

这首歌叫“no fear in my heart”,翻译过来就是“我心中没有恐惧”

或许,朴树正是如此吧。

这么些年了,他依然纯粹、真实,如此不合时宜、无所畏惧。

朴树用行动回答了自己歌里的问题:你在取悦谁呢?

我谁也不想取悦!我只想做我自己!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渴望!

《乐队的夏天》中那些张扬的面孔肆意呐喊、忘情高歌,把人们内心久违的声音彻彻底底吼了出来,把压抑的自我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是深度共鸣,合拍的不是和谐团结、遵守规则、看人脸色,而是任性、固执、真实。

心理学把这个部分称为“内在小孩”

“这个孩子”蜷缩在安静的角落里,但本真却是炽热的、顽皮的、狂野的,只是时间太久太久,他都忘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而却被哪吒、摇滚乐、朴树、秦海璐们激发了出来,从而被他们吸引、痴迷,甚至排斥、嫉妒。

因为他们活出了我们活不出的样子。
 

02


在我的来访者中,这是个很大的群体:取悦迎合型。

关系中,他们太在意对方的看法与评价,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从而变得迎合,甚至取悦、讨好,以便让彼此“舒适”。

这是个安全地带,如此才会被称作是“好人”“善良的”,才不会被当作“异类”

有个朋友给我讲过她初中时的一次经历:

当时她才貌双全、学习拔尖,她很享受这样的自己。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叫了她们5个上台演算,那4位同学都严格按老师教的步骤完成,自己则改造了一下,步骤不同,但结果一样,都是正确答案。

却遭到了老师无情的嘲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她“逞能”“显摆”,并告诫其他人离她远点,别被歪门邪道带坏了。

很多同学真疏远了她,包括玩得最好的同桌。从此,朋友没了往日的光彩,变得规规矩矩,按部就班,沉默寡言,成绩也开始下滑。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觉得优秀是个错,我不敢努力了,生怕被孤立。”


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数学老师将他自己的压抑投射在了我朋友身上,扼杀的不仅是朋友的创造力,还有尊严。

那个骄傲鲜活的生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乖巧平淡的孩子。

至今朋友依然不敢优秀,在关系中处处揣摩、迎合别人,生怕自己哪里错了,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

这不是成长,而是退缩!

成长不是你长成了一个成年人,而是内心那个无拘无束的孩子真正活过。

如同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描述的那样:“为了存活,人们发展出一个虚假的自己,保护了那个真实的自己。”
 

03


这样的人长大后,进入一段感情,内心是冲突的。

一方面过度考虑对方感受,谨小慎微,另一方面又感到恐惧、被束缚,担心自己不够好。

这源自“内在小孩”真实的声音:“我也需要被呵护、被关照、被疼爱”,若想满足,必须先表达恐惧,比如犯错、折腾、哭闹、顽皮甚至破坏、攻击。

只有这些恐惧被允许,渴望才得以表达。

和我“闹腾了”两年多的一个来访,近期开始表达真实:“我现在才感到那种活生生的体验,这么些年从未有过!”

有人说,这太理想化了,连父母都做不到,有谁愿这样对你呢?

是的,现实中的两个人是多重角色互换,交织存在

他们既是朋友、恋人,又是父母、孩子,甚至是远房亲戚和陌生人。

当一方愤怒或悲伤时,就变成了孩子角色,另一方恰当的角色应该是父母,承担起照顾责任。

当一方沉浸在工作或兴趣中时,另一方就不要打扰,最好变成远房亲戚甚至陌生人的角色,给他独处的空间。

有了冲突矛盾,双方就会成朋友角色,平等沟通商讨。

高品质的关系,都需要灵活地在这些角色中转换。

其中最被滋养的就是孩子角色,这需要对方忽略掉你的实际年龄,满足“内在小孩”的需要

但大多数却事与愿违,当你是个孩子,对方则更像个孩子,于是各种争执、漫骂、厮打开始了。

更有甚者,你“内在小孩”不被满足,就无意识地向孩子索取,孩子变成了父母,家庭角色严重错位。

在感情中,并非让你完全关注自我,但至少要有做孩子的机会,哪怕频率很低,一年一次。

事实上,若还能在彼此面前口无遮拦、撒野不讲理,正说明关系还是安全的


否则“内在小孩”只能外求,表现形式要么出轨、要么过度沉溺某种事物、要么离婚分手。

也有研究表明,出轨后婚姻更稳定了,重要原因是情人满足了你的“内在小孩”,你的人格就会稳定下来,就不会和伴侣发飙了。

当然,与此同时,也失去了某些真实的依赖,爱出现了一个缺口,但从人性角度,也说明还有寻找满足的动力。
 

04


 在关系中,有些人就是无法真实表达“内在小孩”的需要,是因为还没能克服两个障碍。

  • 一个是孤独感。

像我那个朋友,若保持优秀、享受美好,就要忍受被排挤后的孤单。

哪吒若继续我行我素、无拘无束,就要耐受钱塘关所有人的诽谤诬陷。

朴树和秦海璐们也要耐受众人的冷眼与流言蜚语。

  • 另一个是愧疚感。

心智不够强大的人,很容易混淆“自我”与“自私”的区别,总觉得自己享受了就对不起家人。

比如独自旅行、享受美食、购物,就会想父母也没享受过这待遇、也没时间陪伴孩子,自责开始了,也就不会让自己坦然享受了。

这种体验多了,还会觉得对不起自己。

休息几天、淘淘宝追追剧,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大好年华,好像就此堕落了、颓废了,浪费生命了。

其实,不敢享受、心有愧疚全都是关系中的取悦


你到底在取悦谁呢?

取悦早年习得的那个部分,取悦那时候的父母、取悦成人后的自己,取悦社会规则。

孤独与愧疚阻碍了你的真实需要,同时也是你成长的方向。

记住:最该好好爱护的是你自己,是那个被隐藏的孩子,而不是关系里的他人,那个孩子被满足得越多,你的亲密关系就会越好。

END

●  

1

 你可能会喜欢:

如何充分利用你的碎片化时间?

人和猫的关系就像是开放式婚姻

喜欢听抖音神曲,就活该被鄙视吗?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