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小被教育“省着点花”的年轻人,大都中了经济自卑的魔咒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0-28



在最近的综艺《来自手机的你》中,坐拥不菲流量与收入的当红男明星杨迪,手把手教给大家各种奇葩的省钱绝技。吃饭?能让别人请,绝对不自己掏钱。去陈赫的火锅店吃饭,提前打个招呼,霸王餐就有了。



各类影视平台会员?杨迪自曝从未花过一分钱在影视平台会员上。人生中唯一一次这种消费还是因为某平台会员吐血打折,只需9.9一年,用完一年后就不再续费。

 

付费专辑和各类软件?只听试听部分,只用免费试用,一要收费,立马取消;有签到送时长的?必然记得每日登陆薅羊毛。

 

各位努力发挥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社畜们,有没有在杨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勤俭节约,用力过猛就变成了经济自卑


点外卖必然先戳开“折扣”区域、点奶茶纠结半天要不要花三块钱加波霸、去超市买酸奶也要货比N家,毫升数和多出来的几块钱来回换算......这届年轻人,会过日子的真不少。



但你不需要太担心。爱钱是人的本能。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欣悦联合两位美国学者共同发表的《金钱的象征性力量:金钱缓解社会焦虑和生理痛苦的提示》的研究论文就发现,仅仅把钱摆在人面前,或者让人做出数钱的动作,就足以缓解人们生理上的痛苦感。

 

啊这,真是一本正经地用科学搞笑......

 

也就是说,数钱本身,就足够快乐,足以证明我们到底有多在意“钱”。

 

每天为钱感到焦虑,这也是自然不过的现象。《国民财富焦虑量表》发布的数据显示,有约85%的人处于中高度焦虑水平。

 

在商家呼天抢地“对自己好一点”的心理营销轰炸下,好像“不花钱”就等于“不爱自己”。但节约本身,并没有错。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模式,本就值得提倡。

 

只是,“节省”也可能用力过猛。

 

比如网友@雪娃娃的这段自述,可能会戳中很多人:

 

刚上学的时候,我是真没钱,又不想跟家里拿钱,就抠着用,然后就省成习惯了,有点改不了了。


比如,去买水果吧,先看价格,贵的再想吃都忍着不买,看看有什么降价处理卖的,坏里挑挑好的。


平时上下班,宁愿走很远的路,高峰期挤很挤的公交车,也从不打的。


随便买个什么,都看个半天,其实,我都是在看价格,默默心算哪个比较划算,哪怕一卷卫生纸、一袋米。


……


其实吧,我家境还算可以,只是工作后就没打算跟家里要钱,家里也不需要我这点钱,有点小倔强在,又很担心钱不够用,到时候很难堪,就老是觉得要备点急用钱。


我也不想这样的,真的很苦恼……

 

为这个问题苦闷的不止这位网友,知乎上就有一个提问:省钱快省出毛病来了,怎么办?

 



为什么不能好好花钱?


为什么,明明家境没有拮据到吃不起饭、花不起钱,还会这样克扣自己?

 

这是一种消费模式,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幸福的方法》里,作者沙哈尔提出了四种生活方式类型:忙碌奔波型、幸福型、虚无主义型、享乐主义型。



这四种类型是根据如何权衡“未来利益”和“现在利益”来区分的,也就是有多重视长期和短期的快乐。

 

既损害长期利益、又损害短期利益的,是虚无主义,比如自暴自弃的人,既不能让当下的自己得到快乐,又无法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享乐主义的人则只想把当前的快乐最大化,夜夜笙歌、风花雪月,无所谓未来如何。

 

一个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离不开家庭教育、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经验。对大部分“忙碌奔波型”的人来说,他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秉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在“穷养”思维里长大后总会习惯花钱时三思而后行,甚至四思、五思、N思,最后干脆不花。

 

但勤俭节约,不等于经济自卑。

 

经济自卑,是深陷于“忙碌奔波”的状态中,永远都觉得自己不能享受生活,太过纠结于未来利益,以为当前的克扣、节省能为自己带来快乐,以至于完全忽视了当下自己的需求,导致失衡。

 

而勤俭节约的人,则在“幸福型”象限里。他们能够平衡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懂得合理分配,明年的房子可以买,今日的奶茶也不必逼着自己忍住不喝。



当然,谈到消费,很多人喜欢把经济自卑和人格自卑混为一谈,弗洛伊德式地认为不敢花钱就一定是个人生活经历受挫、潜意识里不信任自己等等上纲上线的心理分析。

 

但很多节省的人,并非不自信。不敢花钱,不是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而是因为陷入了这个根本的思维误区:理性消费=花钱越少越好。

 

说到底,经济自卑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怎么花钱最快乐?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淘宝买一件200块钱地摊货大衣,一年下来只穿了一次;专柜买了一件1800块钱的高级羊绒大衣,春秋早冬,通勤聚会全穿过。哪个合算?

 

回到之前的四维网格,我们知道,真正的理性消费=平衡短期消费和长期消费。

 

在有限的资金里,明白应该拿出多少钱来投资未来,多少钱来享受现在。

 

其核心就在于:弄清楚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来,拿出小本本,社长要开始教大家如何花钱了。

 


举个栗子:A君,月薪10k,一线城市租房。

 

花钱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需求型开销。计算出你每月的最低生活成本。衣食住行,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

 

e.g. 房租3000,吃饭1500,通勤加其他杂费1500,每月最低生活成本=6000

 

这笔钱应该包括所有你“不买不行”的开销。

 

注意,这里的“不买不行”不是小孩子在百货商场里坐地大哭时所用的修辞手法,是真的,不买,就不行。

 

这个是你的基础消费。计算这个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让大家搞清楚自己每月的“刚需”,另外一个是为了计算强制储蓄百分比。

 

如果想要让自己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像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如果希望给自己更多跳槽、选择理想生活的自由,存折里至少要有几个月的基础生活保障。

 

所以你的目标存款是(6000 X n),n 是你希望给自己留出的“缓冲时间”,一旦出现意外,你在n个月的时间内,起码不愁吃不愁穿,不需要向父母朋友伸手讨钱。

 

这个是典型的长期投资。要是想有一定应对风险的能力,这笔钱,需要克扣。

 

第二步:搞清楚“欲望型开销”。记录自己的其他开销,根据所得效用比重分配预算。

 

最容易失控剁手,或者最容易被过分克扣的,就是这部分消费。在小A的例子里面,“欲望型开销”就是 (1k-6000 )剩下的这4000块,再去掉每月强制储蓄金后(比如10%的存款),如何分配。

 

对于经济自卑的人来说,理性消费=一昧减少欲望型支出

 

但并非如此。你需要看的不是支出的绝对金额,而是“收益率”,即同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快乐感,俗称,性价比。

 


理性消费,是分清楚哪些是你想要的,哪些是你不想要的。

 

我们总说快乐是不能衡量的,但实际上,喝奶茶的快乐,和知道新冠疫苗马上问世并且(假设)所有人都能免费接种的快乐,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小A,既想要YSL口红,也想要Charles & Keith新款腋下包。口红买回来色号正合适,天天涂,很快铁皮;CK小包包买回来背了几次就失宠,沦落到角落里吃灰。

 

这都是“欲望型支出”,哪个带来的效用或快乐更多、哪个的性价比更高?想必十分明显。

 

想要知道究竟如何用钱买到更多效用,首先要了解自己。你可以尝试记录自己的消费规律:什么东西你买了特别开心?什么东西买了回家就吃灰?

 

对自己的欲望有清晰认知,然后进行分类,相应调整未来预算。

 

比如小A发现,自己逛商场时总想要买包包和化妆品,但总克扣着自己什么都不买,又很难受。

 

想想自己之前的购买规律,多数时候,化妆品的使用次数更多,买回家利用率更高,每次涂上心情都美美哒,那就可以调整自己购买两种快乐产品的预算,最大限度发挥每一次消费的价值。



这样,你便不用担心自己压抑着不敢花钱,也不会失控无节制剁手。

 

你可以把这种消费方式叫做“勤俭节约”,但社长更愿意把它叫做“经济自信”。

 

花钱,是消费,但归根结底,只是现代社会物物交换的媒介罢了。懂得如何用钞票交换到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许是比一昧赚钱、攒钱,更重要的技能。

 

因为“省”不是目的,让自己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并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才是目的。


《幸福的方法》泰勒·本 ·沙哈尔

年轻人该不该「精致穷」?https://mp.weixin.qq.com/s/OzqPhA7DC95LRGi2uFDLUg


作者:狡兔三窟

编辑:留木


你可能还喜欢:

有些快乐可以通过钞票买到,但要适度!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