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隐居人:钱少事少的躺平生活指南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2-12



“我要躺平!”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为生活疲于奔命的结果,却是让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远。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职场人年中盘点报告》,58.1%的职场人立的flag是不再熬夜,48.7%的职场人下定决心要健身减肥。40.3%的都市人希望远离喧嚣,向往着乡村的简单生活,宁静自然,自在舒适,享受青山绿水,倾听内心的声音。
可惜。

大部分喊着“躺平”的年轻人,不过是“煮熟的鸭子”,嘴身分离,一边吆喝着“佛系”、“反内卷”,一边加班连轴转。

在都市里物理躺平,太奢侈了。农村就变向成为了很多人的“桃花源”。

百度“隐居吧”和豆瓣“生活在农村…隐士”两个小组活跃着近六十万隐士预备役。

芒果台火爆了几年的综艺《向往的生活》里对“理想生活”的定义也是田园牧歌式的。从对节目的种种评论,可以看到“简单”、“纯粹”、“质朴”、“悠闲”等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某种程度上,也是大众对农村生活的刻板印象之一。有趣的是,根据《中国人物周刊》对20至40岁之间、在城市生活的1700余名年轻人进行的调查显示,高达83%的人有过隐居的念头。而在被问及要隐居的原因时,社会浮躁、工作压力大以及人际关系复杂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刚好和“单纯”的农村田园生活相反。

表面上是年轻人渴望避世隐居,实际上只是迫切需要从回报率极低的现实中抽离。

职场修真进阶:摸鱼、躺平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躺平是不可能躺平的,这辈子不可能躺平的。进办公室感觉像回家一样,在办公室里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里面的!

——这是打工人的心酸。

但是,都市打工人真的没办法实践“躺平学”吗?

未必。

“摸鱼”就是打工人自发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什么是摸鱼?简单来说,如果你是在上班时间刷到这篇文章,那么恭喜你,你现在已经是《摸鱼宣言》的实践者了。

“躺平学”的真谛和修真者炼气化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要求“物我两忘”、“心外无物”。

在饱经加不完的班、卷不完的职场拷打后,主动躺平、拒绝鸡血鸡汤,深刻领悟“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哲学内涵,保持住无波澜的超级佛系心境,就挨过了“筑基期”,可以准备进入“元婴期”得证大道了。

打工人为了什么?或者说,工作是为了什么?

还记得当年火爆全网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让大家最心动的不是“旅行”,也不仅仅是潇洒与底气,而是正视自我的需求。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标准化的螺丝钉,“自我”却常常相反,更需要特殊性来确立自我的存在与存在的意义。

工作只是工作,工作完全是为了生活服务。

——这本来应该像“按时下班”一样是不言自明的规律,现在却成了宝贝。

尽管“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毁誉参半,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辞职消失去“寻找自我”,甚至是“半工半游”的年轻人确实越来越多了。

那么,可不可以更懒点?完全躺平。

当然可以。

如果以上三个阶段都已渡过,就可以进入躺平学证道的“渡劫期”——做二休五、精致版三和大神。

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比起今天“我能做什么”,用“我不做什么也可以”的消去法来思考,会更快也不一定……就是这个“现在不马上做什么也可以”的节奏。——大原扁理

大原扁理是日本的低欲望一代的极端代表,他在自己的畅销书《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出了21世纪版的都市型隐居条件:

-租一间在郊区的便宜小公寓;
-一星期只工作两天;
-不带给别人麻烦;
-朋友都是精挑细选过的所以很少,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
-不社交;
-偶尔会有进城的小奢侈;
-基本上没有欲望;
-不坚持己见;
-坚持跟现代社会保持一点距离,最后是要热爱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远离浮夸的消费主义,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远离压力巨大的职场,love&peace。

这种生活看似美好,但真的让大部分渴望“隐居”的年轻人感到满足吗?

隐居吧的很多吧友会立刻给出回答:钱不够,日子太苦。

真的仅仅是钱不够的问题吗?

没有钱=没有自由。这样简单的等式让我们不用再劳神费力去思考,一切生活困苦的理由都可以被归结于“没有钱”,进一步再得出结论“努力工作才能有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唯一的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工作中度过,但即使这样,钱也还是不够,自由依然没有。

与其说是打工人的工资太低,不如说,是工作的回报率太低。

——工资和回报,有什么区别呢?

工资只能作为回报体系中的一项指标,事实上大部分工作给予打工人的获得感、预期值、意义感、被尊重感等心理需求还不如工资高。

“狼性文化”、“企业鸡汤”在如今的网络舆论里,人人喊打。但是不得不承认,“狼”也好“鸡”也罢,都满足了员工一部分心理需求,才能释放出“精神原子弹”的效果。

大原扁理在《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的最后总结道:生活中的起居、玩乐或者工作,全部的决定权都在于自己。

我们想要的既不是隐居,也不是职场,而是自己决定自己。

穷忙vs穷闲:我不想穷,怎么办?

没有计划和计算的生活,那注定是一败涂地的了。——梭罗

大家的前任老婆新垣结衣说: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

问题是,逃避真的有用吗?

害怕职场“穷忙”,所以选择“穷闲”式隐居,那么“穷闲”带给你的一样是痛苦。从大原扁理的例子可以看出,通过“穷闲”可以达到心理满足的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

-物质欲望极低,而非为了省钱强迫自己抠门;
-对于人际要求极低,自我满足度高;
-精神世界丰富,发自内心享受独处的时光;
-意志坚定,抗压能力极强,能够经受外界的质疑和自我的怀疑;
-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有勇气检视自我;

一个满足以上条件的人,本身就很难成为“穷忙”一族。隐居是手段,而非目的。想找到“诗和远方”,找到理想生活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生活计划。如果渴望通过“穷闲”逃避“穷忙”,结果必然杯具。

反过来说,把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推给“没有钱”,把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归咎为“努力工作”,一样是一种逃避。

-我没人喜欢,是因为没钱;
-我没有朋友,是因为没钱;
-我长得丑,是因为没钱;
-被人看不起,是因为没钱;
……

“穷忙”和“穷闲”的“穷”,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条件上的贫穷,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荒芜。

如果进行对照的话,会更容易理解这一代年轻人的“归隐”渴望。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我们所谓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处于青春期、成年早期,这两个阶段最核心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也就是对“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准备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形成一个清晰且连贯的意识。

如果我们向前推移,“40、50”后(祖辈)的青春阶段被赋予了更多精神满足,而“60、70”后(父辈)的青春阶段则是高速发展期被赋予了更多物质机会。如今这一代,内在拥有更强于父祖辈的独立自主性,强调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希望拥有自我认可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社会能够给予他们的心理满足又太少,自然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梭罗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很多人误以为梭罗在强调“步入丛林”,然而梭罗向往的从来都是生活的多样性,而非为了隐居而隐居,为了亲近自然而亲近自然。

独特的生活不在于生活的地点,而在于对生活的思考。不论你是隐士还是“进士”,都需要学习与试错,以免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作者:TAKI

编辑:江江


你可能还喜欢:




摸鱼的时候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