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动手劳作?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2-07-25


前几天一个姑娘自己动手刷墙制作家具的视频,引来几千万网友观看。她只用了两天就把租来的阁楼改装得像民宿一样漂亮,让同时在搞装修的我,一边在屏幕上点赞,一边内心蠢蠢欲动。

 

评论区里有人惊叹:

“相比一看,我几乎是个废人了。”

“我的天哪,我已经爱上这个姑娘了。”

但也有人质疑:

“别说我不会,会我也不干,躺着不香吗。”

“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都加班累成狗,哪有时间搞房间。”


没错,大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内卷焦虑越来越严重,似乎连娱乐也越来越趋同,在家追热门剧、出门玩流行的剧本杀,看似热热闹闹,却个个都在喊着孤独。


为了拯救我常年宅在家里的写稿生活,今年八月我和几个朋友在北京租下一幢别墅,打算一起动手设计装修。


没想到这让我就此发现了劳作的新世界。如今在各个媒体平台上都能看到有大量的年轻人沉浸在动手劳作的快乐之中,从房屋装修到做动手做包包,层出不穷的手工活儿太治愈人心了。



局外人不理解的劳作

上班的那几年,我做事非常讲究效率,基本没有自己动手打扫过房间,只做我认为是最有产出的事,生活里充满了被需要的假象。


17年我开始自由写作后,生活就乱成了一锅粥,不是我不自律,恰恰可能是我“太自律”,我的规矩成了我写剧本时的敌人,尽管我产出很快,首席编剧却对我的创意不满意,这让我一度很有挫败感。


后来我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创作,有大量的时间来做禅修冥想、插花。偶然我突然有了写写某个话题的热情,没想到随意写的文章却收到很不错的反馈。


这让我对创作的信心时有时无。


直到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讲座,畅销书作家Simon Sinek说:创意这件事不具有效率性。如果一个CFO说他们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和效率,我会对他们说:‘祝你好运’。”



这不就是当下的我吗?当我追求效率时,没有写作的热情和创意。而无所事事的时候,灵感又会冒出来骚扰我一下,等到创作出一点小作品后,信心高涨想要拿出更多时间来创作,大脑又宕机了。

 

直到我开始动手刷漆,组装柜子,在院子里除草时,这种恼人的情况才有所改善。我发现了劳作的魅力。


每一块木板的花纹都是如此不同,各式各样的螺丝和螺母之间设计得如此巧妙,以前从没注意过的内六角扳手和十字刀,都在需要的时候发挥出它巨大的效用。每一次动手完毕,我都对生活的踏实感又多了一分。


更别提看着喜欢温暖潮湿的散尾葵,一根一根地抽出叶子来;闻到茉莉在室内散发出的幽香;听着风吹过院子里小竹林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摸着被洗干净后被阳光晒得温温热热的抱枕,那一刻,对于生活幸福感充盈着全身。


在这种踏实感和幸福感的滋润下,我发现脑海又冒出好多灵感,想做的事,想写的话题,我对生活的热情又回来了!


有一天,我边做饭边听一行禅师的有声书。


一行禅师是现代著名的禅宗僧侣、诗人、学者,他在《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里讲了一件事。


那天他在菜园里种莴苣,友人来拜访他,对他说:”不要把你的时间浪费在菜园和种养莴苣上面,你应该写更多的诗,是个人都会种莴苣。”


一行禅师说:“这并不是我的思维方式,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不种莴苣,我就无法写诗,两种相互联系,正念吃早餐、动手整理、这些都是我写好诗的必要条件。”


那一刻我哑然失笑。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头脑难以理解的逻辑,但事实却证明了确实如此。



比如我有个朋友,她在事业单位上班,因为太喜欢自己做蛋糕,手艺又好,就找人合伙开了一家甜品店,我们本以为她这样会更忙更累,但她自己却天天兴致勃勃,下班就要去甜品店的样子就像赶着去约会。

 

为什么手工劳作在年轻人当中越来越盛行?

微博上有几个手账的博主,他们的的Vlog通常是从一张白纸上开始,在上面写字、画画、贴图画,通过这些素材把一段时间的故事记下来。普通的一天经过这些用心的文字和画面的记录,也变得更有意义起来。


有网友说,从开始看这些视频后,自己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包装纸、咖啡垫、丝带之类的小玩意,这些东西只要放在了合适的布局里,就可以变成美丽的镶边和背景。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这种感觉吧。


用时间慢慢地把生活的琐碎变废为宝,是人类对抗虚无的一种方式。


这些视频的观看量大多几百万至上千万,博主们的带货的手帐本和小工具也销量非常高。这些现象似乎有悖于网络另一面传递出来的快节奏和焦虑感,形成了一种“精英人士”不能理解的独特风景


为什么这种看似无用的手工劳作在年轻人当中越来越盛行呢?



(1)信息过载的世界让人无法安静下来,年轻人的大脑不堪重负。


当你手机不离手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似乎外界的各种声音一刻也不曾停止,这些声音人带来了巨大的处理压力。


事实上,多媒体带来的信息量,已经远远大于大脑每天可以处理的信息量。

但是当我们在插花、做手工、打理花草时,却不得不放下手机,停止交谈,也停止了这种对大脑的信息轰炸。


有一次,我去参加插花课。课堂上每个人都在安安静静地专注于莳花弄草,没有新闻八卦来抢注意力,没有嘈杂的声音涌入大脑,没有接下来的待办事项,也没有想念谁,好像世界上只留下自己和眼前的花草。那一刻,我突然体验到一种令人愉悦的极致宁静,是劳作将过度的繁杂信息隔绝在外,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了片刻休憩。



(2)动手劳作可以缓解抑郁和焦虑。


有一种著名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指的是通过让人专注于劳作这种方式来抑制抑郁情绪。


它让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人专注于砍柴、烹饪、养花、种菜这些体力劳动的体验之中,即使他们体验到不安、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不能停止劳作。渐渐地,这些人对于抑郁和焦虑的感受发生变化,他们发现即使自己带着这些症状也完全可以胜任生活里的劳作,他们不再受困于这些极端的情绪,因为只要身体动起来,生活就可以平稳地向前推进。


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从这一类的劳作之中得到平静和对生活的信心。


关于焦虑和抑郁的念头,是我们和此类思维纠缠在一起了,每一次动手劳作,就像抽丝剥茧,一点点地去解开这团思维死结,一次次地让内心得到解开死结的能力。

 

(3)简单的行动带来快速反馈的成就感。


现代人的分工实在是太细了,交一份方案,或是跟一个客户,常常要数周甚至是数月。在这之前,是动辄几个小时的会议,改了又改的方案,让人一直处于挫败感之中。


更不要说那些“一个亿的小目标”,公众号上年薪百万的90后们,让成功看起来那么触手可及,事实上对大部人来说却是遥不可及。


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件手工制品,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例如,我最多需要几小时就可以组装好一件家具,几个小时后就能得到一件看得见的作品。


这种肉眼可见的快速反馈能让人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觉得自己还挺能干,由此找回一点对生活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4)令人迷恋的 “心流”体验。


劳作之所以会让人上头,是因为它会让人在放松的状态下,通过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来获得一种特殊的体验——“心流”体验。在这个过程里,大脑会释放出——“最强劲的化学物质”,让人觉得开心、上瘾。


它是一种给大脑高强度滋养的状态,我们在其它事情上感受到的恐惧、忧虑、愤怒、等消极情绪,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释放,让人感受到一种身心合一的愉悦和高能感。


一旦体验过这种状态,我们会更加动力十足地去完能够带来心流状态的各种事情。也就是说,这种心流体验会带来我们面对生活的更多动力,令人振奋。


也正因为这种美好的体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动手劳作的快乐之中。



通过双手,同时收获快乐和结果


当我在动手劳动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生活的智慧时,辅之以正念的练习,我清楚地看见各种情绪是因何而生,又因而灭,而逐渐变得情绪稳定。


和其他热爱手功劳作的人一样,我会发朋友圈炫耀、也会在意自己做的好不好,但这些并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在整理橱柜、修剪花草、裁剪地板的过程中,我一次次明了想法是如何从飘在天上,到落在地上。好的不好的念头,时高时低的情绪,都不能阻挡我通过简单的一举一动构建自己的真实生活。


这些关于生活的动手劳作,看似是花了时间在无用的事情,其实却暗含了世界的深意:


求快的往往快不了,享受琐碎的动手过程,更有可能快乐和结果皆得。




《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一行禅师,p35
《无限可能》,吉姆·奎克这p195
《行动转变性格--森田式精神健康法》,长谷川 洋三

 


作者:曼裕编辑:菜头
你可能还喜欢:做个手工放松心情,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