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家人之名》揭露扎心真相:从小被父母否定的人,到底有多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壹心理 Author 壹心理主笔团



2023社没共读会&社没视频号

直播预告

《2023社没共读会之复盘大会》


本期复盘共读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时间:3月25日(周六) 20:00

包括:社长分享、书友连麦、好书抽奖 


以及3月29日(周三) 20:00

4月共读书目《亲密关系》,这本书该如何读,更有收获?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想得到父母一句夸奖与肯定,简直难于上青天。
 
爆火的国产剧《以家人之名》,剧中的配角齐明月就是在妈妈的否定中长大的。
 
不管她多努力,在外人眼里多优秀,在妈妈眼里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她高中是班长,考试考第二名,很棒了吧。
 
但妈妈总嫌弃她是万年老二,比不上第一名。
 
工作后,她的学渣朋友李尖尖成了木雕艺术家,妈妈又嫌弃她不像李尖尖那样有艺术天赋。
 
她当了自己喜欢的记者,妈妈一打电话就贬低她的职业,嫌她工作没编制,不稳定,逼她考公务员。
 
她攒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本来很开心地说带妈妈兜风,妈妈却嫌她的车太便宜,丢面子,让她赶紧卖了。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和你一起毕业的都买房买车了,再看看你……”
 
父母说这些并不一定带着恶意,我也相信父母爱孩子,孩子也爱父母。
 
但又不得不承认,你最爱的家人,可能给你的打击和伤害最大。
 
很多父母会说:打击你,否定你,是因为爱你,是为了你好。
 
可既然是爱,为什么非要用带刺的语言来扎我们的心呢?
 

以爱为名的打击式教育,是控制


《以家人之名》中有一幕,高中时齐明月妈妈带她去买衣服。
 
她选自己喜欢的白色和黑色,都被妈妈否定眼光不行。
 
她选了妈妈说的粉色,妈妈又骂她,“一点主见都没有”。
 
而齐明月长大后,妈妈看到她的粉色裙子,又数落她,“都多大了,还穿粉色的裙子”,还说自己从未给她买过粉色衣服,都是她自己非要买的。
 
一边说她没主见,她有主见时又不断被否定。
 
不管她怎么做,都是错的。
 
只有听妈妈的话,按照妈妈的想法做事做人,才是对的。
 
对不起,这不是真正的爱。
 
是控制。
 
只是,父母喜欢把控制当成爱。
 
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中写道,控制者经常用反驳的方式来反对其他人的观点、情感和信念,让被控制者觉得,“你是错误的”。
 
控制者最害怕的,是被控制者有独立的倾向,害怕他们想“做自己”。
 
一旦听到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控制者就感觉自我的存在受到了威胁。
 
所以,必须否定你,打击你,站在绝对领导地位,防止自己的价值感崩塌。


为什么打击式的爱那么伤人?


父母很难承认,自己那么爱孩子,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就变成了控制和伤害呢?
 
埃文斯写道:“在夫妻关系或者父子关系中,有的人坚信自己真的很爱对方,但是她们的做法却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为她们采取各种残忍的方法,来迫使对方成为她们心中想象的人。”
 
综艺《少年说》里,初一女生袁璟颐鼓起勇气上天台吐槽妈妈。
 
她妈妈,经常拿她和她成绩年级第一的学霸女闺蜜吴笛做对比,老是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妈妈听完,又开始说教,和其他人比是为了让她掌握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学习成绩好坏没关系。
 
袁璟颐反驳,那为什么每次考完试都要拿别人的成绩打击她?
 
“我知道别人很厉害,可是为什么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从来没看到过?”
 
”你们老是打击我,我就一定觉得自己很差。“
 
妈妈辩解:不打击,你就该飘了。
 
即便她哭着请求妈妈:“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再说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好了?”
 
妈妈依然坚持: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改才有效果的,不是我只肯定你,就有效果。
 
最后,袁璟颐哭着跑下了天台。
 
因为她知道,妈妈总是有道理,妈妈总是对的,自己的诉求,不重要。
 
最讽刺的是,接下来袁璟颐的学霸闺蜜吴笛,“别人家的孩子”也上台吐槽她的父母。
 
即便她成绩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她妈妈依然能找到她的“缺点”打击她:
 
“你看看你班里的那些同学,每一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
 
全盘否定她的一切努力。
 
为什么有的父母对孩子,总能在鸡蛋里挑骨头?
 
因为他们不完美,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人生。
 
他们的爱是,你满足了我的期待,达到了我的要求,我才爱你。
 
可悲的是,孩子永远无法成为父母眼中理想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不够好。
 
这才是父母打击式的爱,最伤人的地方。


在打击教育下成长的人,

一生都在寻求认可


在父母打击教育下成长的人,会把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奉为真理,形成偏低的自我价值判断。
 
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个过度自省,喜欢自我攻击,不相信自己的人。
 
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可。
 
知名导演姜文在《十三邀》中坦承,自己是个非常不自信的人。
 
他人生最重要的失败,是和妈妈的关系,一辈子都处不好。
 
无论他做什么,都很难让妈妈高兴。
 
考上中戏,他兴冲冲地拿通知书给妈妈看,妈妈直接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那盆衣服没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后来,姜文赚了钱,给妈妈买了房子,妈妈也没有很高兴,觉得他该买这个房子,而且还不肯去住。
 
他演的戏、拍的戏,妈妈也不看。
 
直到他妈妈去世,他都不知道,怎么能让她为自己做的事高兴。
 
他是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
 
不管有多瞩目的成就,姜文内心依然是一个希望得到妈妈认可的小孩,竭尽全力想换妈妈一个肯定的笑容。
 

被无条件喜欢的孩子,太幸福了


如果一个人能被父母或主要养育者无条件喜欢,在充满肯定与鼓励的环境中长大,该多幸福啊。
 
《以家人之名》中,李海潮真是我见过全世界最好的爸爸了。
 
妻子早逝,他独自抚养女儿李尖尖。
 
李尖尖成绩常年倒数,他不会觉得丢脸,不会逼她学习,而是说“实在不行就算了”,没关系。
 
李尖尖喜欢画画,老师问是不是想培养做艺术特长生,他懵了,没想那么长远,单纯只是女儿喜欢,就让她画。
 
周围人跟他吐槽李尖尖太调皮,没有女孩样,他也不会在意别人的差评,接纳女儿的淘气,只要她开心就好。
 
所以,在爱里成长的李尖尖,就算成绩垫底,也可以大方地和周围人说,“我学习就是不好”。
 
爸爸的无条件接纳,给了她最稳固的安全感。
 
她可以做自己,天生带着一种奇妙的乐观,很自信,也是周围人的快乐小天使。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分析道,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
 
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达到形式上的“不分彼此”。
 
而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你可以做自己,你是为自己而活。
 
父母喜欢你,爱你,只因为你是你,而不是因为你听话或者做出了什么成绩。
 
当你可以在家庭中自由地舒展自己,不是做什么都被打击否定,一想起家人的爱与接纳,不管遇到何种境况,都有力量重新站起来。
 

不要成为自己的“差评师”


那么,在以爱之名去打击、否定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又该如何去改变?
 
首先,你要意识到父母长期的打击、否定,是不对的。
 
意识到他们伤害了你,你才会有想改变的心意。
 
很多人会纠结,父母应该不是故意伤害自己的吧,他们是爱我们才这样做,我不该讨厌父母,我应该感恩啊。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的。那太疼了。
 
但正如《原生家庭》中所说,“失职的父母造成的伤害,无关乎他们是否故意,他们需要对自己给孩子造成的结果负责。”
 
承认被父母打击,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而是为了走出一生被父母差评造成的桎梏。
 
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承受追求自主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
 
再者,慢慢改变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多去尝试怎么和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做才可以被父母尊重。
 
就像齐明月,她所处的情况没有改变,但是她已经在改变。
 
她会和妈妈表达,不要总是否定自己。
 
会坚持做自己喜欢的记者职业,不接受妈妈的安排。
 
会在妈妈擅自安排相亲时,提出自己不喜欢。
 
即便依然被妈妈否定,也会习得性无助,很无力,但至少她在改变,她把真实想法表达了出来,生命力在释放。
 
第三,改变父母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尝试客观看待自己,不要成为自己的差评师。
 
不要只盯着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也听听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对自己的正面评价。
 
齐明月在妈妈的打击下,她做什么都担心别人会打击、否定、指责、嘲笑自己。
 
和朋友产生冲突,就觉得一定是自己的错。
 
暗恋凌霄被拒,就认定是自己不够好才不被喜欢。
 
即便有人夸她,她第一反应就是不敢相信。
 
因为,她已经把那个一直在打击、否定、指责自己的“妈妈的声音”,内化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
 
她也成了自己的“差评师”。
 
即便没有人打击、否定她,她也会第一时间否定、打击自己。
 
如果你也是这样,可以尝试跳出来,听一听你身边有没有肯定你的声音呢?有没有人也看到了你的闪光点呢?
 
我相信,一定有的。
 
试着慢慢强化这些正面评价。
 
因为你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存在。
 
如果真的没有,你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吗?不管好的坏的,你喜欢你自己吗?
 
当你不会再轻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全盘否定自己。
 
你会为自己的存在而喜悦,去真正感受属于你的丰富人生。

安可时刻

【2023社没共读会】正在招募,共读会倡导:2023一起读书,用社会思维,升级内外关系,让自己变得更好。
一年深读12本书,每月1本。其中包含12本自我关系、人际关系、社会人心、社会趋势的书,如《被讨厌的勇气》《认知觉醒》《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社会心理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等
如果你对【2023社没共读会】感兴趣,欢迎加入共读会的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共读会的信息和最新福利优惠。
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邀请你入群,请发暗号:共读会交流群。

 

作者:笛子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编辑:留木


你可能还喜欢:

大家都是不完美小孩呀~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