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关于吃的展览:食物与日常生活

钟华连策展 OFPiX 2019-04-21

点 击 上 方 " OFPiX " ↑ 即 可 订 阅


米兰世博会上,马丁帕尔、萨尔加多等9位摄影师,9个有关食物的展览当下正在进行。应着这个景儿,我们邀请国内7位拍摄食物的摄影师,在这里与他们做了个"平行展"。


您即将看到的是我们的一个实验——在微信群发起征集,在微信里策展,呈现国内一些摄影师诠释"食物"主题的作品,谈论他们对食物的看法,展览的主题定为:"食物和日常生活"。


"你吃了吗?"、"吃的什么?"这是中国人常用的见面问候语,可见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社交活动,使人和人链接在一起。吃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因心理、生理、价值观等差异对食物也会有不同的认知。


参与这次"平行展"的摄影师分别是:宋晓刚、丁海俊、贾代腾飞、马鑫、王远凌、大瓜&李珊珊。他们拍摄了蔬菜、水果、咖啡、枸杞等食物主题,还有人以各种"吃的"为主题做了本很有现场感的食物杂志。


北京的宋晓刚和浙江的丁海俊用一年里的闲暇时间,每日在家中对蔬菜水果进行各种"操纵"。从事摄影20多年的宋晓刚,用手机拍摄了家里的器具和买来的果实,把它们置于榻榻米上,以"一器一果"的静物肖像的方式呈现出某种雅致的观赏之态,并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每日发布一图,与朋友们产生了很有意思的互动;而自称是摄影爱好者的丁海俊,在当地某次摄影活动的驱动下,用平常吃的大白菜、芹菜、胡萝卜、大米和葱等食物在菜板上做了回创意拼贴,极具动感地投射了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日常生活和心情点滴。


来自重庆的摄影师贾代腾飞,工作坊的机缘来到海南万宁进行的"咖啡"主题的项目,他并未按传统报道摄影的方式去叙述咖啡生产链上的人和事,而是在兴隆镇上拍摄了那些喝咖啡人的状态以及他们所喝咖啡杯底的图案;而今年刚毕业的来自宁夏的摄影师马鑫,则选择以传统报道摄影的方式探讨"采摘枸杞"这一事件背后的问题,于去年暑期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跟随采摘枸杞的人,参与到枸杞采摘的事件现场,把枸杞采摘及背后劳工的生活状态细节化地呈现出来。


重庆摄影师王远凌一直在做关于土地的项目,《降解的乡村》源于一次合作项目,他来到大巴山地区,以边走边拍的"旅行"模式拍摄了那些逐渐荒漠化的农村,乡村的人、风景、还有包括食物在内的物品都呈现出一股快要被自然回收的气息。


北京的两位女摄影师大瓜和李珊珊,摄影对于她们来说是记录的工具,她们收集各种与吃有关的,研究人和其所吃食物的关系,并用杂志来呈现她们对于食物的表达,给杂志取了个很有带入感的名字:《吃的ReallyWant》,讲诉老百姓自己的吃的。她们还发起一些关于食物的征集活动,如"一块钱的Break"、"垃圾桶",有些也会收录到她们的杂志中。


这些摄影师拍摄"食物"主题的项目,有些已完成,有些一直在持续进行中。他们或是因机缘巧合的活动或合作项目,或是自发对日常生活中吃的喜爱、及对食物背后的人的兴趣,都依据不同的创作特点对食物和日常生活做出各自的表达。


1
一器一果宋晓刚


食物主题:果实



从左到右:越窑奁+甜杏两颗;仿清雍正五彩藏文咒字盘+白杏一枚;好友送日本制旧漆器盘+自制干品"江苏菱角"两颗


作者阐释


开始纯粹出于好玩。家人一向喜好购买、收集各类外形或精美或独特的器具,比如紫砂壶、茶杯、茶碗、工艺摆件。年久了,疏于整理,东藏西放。 2013年7月的时候,有一天吃水果前,看洗过的水果放在盘子里很好看,就用手机拍了照片。自此,决定将家里的一件件器物和每天吃的水果用手机拍下来,发布到微信的朋友圈,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一器一果》摄影计划。


器,每天拍得都是不同的,家里东西太多,可以几年不重样;果,就较为不易了。北京是北方城市,虽然这些年看似水果市场品种非常丰富,全世界的水果都有卖,但当我开始这个摄影计划后,才发现,北京的水果品种满足不了一年里不重样的要求。我去过最普通的自由市场,也去过很高档的专卖洋货的超市买各种没拍过的水果,结果仍然不够,后来就有重复出现的水果。后来,迫不得已,只好把"果"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最初设想的"水果",而是扩大到了"果实"。但没想到,后来拍摄的比如蒜头、柿子椒等蔬菜果实,朋友们看后更是惊奇:原来每天吃的蔬菜都这么美。


拍摄《一器一果》的地方是固定的,在家里的榻榻米上,因为靠近窗户,所以基本都是采用自然光线。器和果的搭配,主要从形状、颜色、大小来考虑,发挥自己做了20多年摄影记者的基本功来构图。器材是iPhone手机,全部使用 Hipstamatic软件拍摄。所以,照片风格上是统一的。


其实开始时没想过要传达什么,只是想可以把家里的东西拍一遍,算是有个记录,因为很多东西买过,就不记得了。没想到,朋友圈里朋友们的反响很大,许多人每天都会等着看,上午不发,下午常有人发微信问:怎么还不发《一器一果》呀?才意识到,我四周的朋友们对照片如此关心。可能这些照片让朋友们意识到,简单的每日生活,其实里边蕴藏着美吧。


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日本淘烤茶器+泰国红心火龙果一个;陈巧生大师制打香篆的古琴型铜香器+菠萝蜜三块;宜兴朱泥包金文革壶+鲜无花果一个;景德镇佳洋仿"正德"三果杯+荔枝王一颗;早年肇庆淘荷塘题材绿端砚+樱桃六颗;浙江温州偶遇旧紫砂柿形壶+今秋新柿子一个;早年北京马连道淘紫砂青蛙蜗牛茶宠+山竹一个;日本南部铁器铁柿子镇纸一对+北京甜柿子一枚;台湾埔里蛇窑淘橘子形花器+美国新奇士甜橙



自上而下,从左到右:龙泉青瓷方形茶碗+尖椒两根;台湾惠风堂水滴子+胡萝卜三根; 1991年印尼采访购赛龙舟木雕+黄金西葫芦;台湾淘红木盒老砚台+小南瓜一个;北京十里河市场淘竹质茶杯+小汤山紫薯两块;香港得名家朱泥紫砂柿型壶+洋葱一颗;马家窑文化彩陶罐+迷你南瓜一个; 台湾"法窑"江玗先生手做油滴对碗+红辣椒两根; 北京珐琅厂出品景泰蓝马+紫皮茄子两个


2
菜板上的生活丁海俊


食物主题:以蔬菜为主



NO.234:2013年8月22日,天晴,昨天下午天阴,有风又下了雨,不大,昨天晚上是老婆生日,大女儿为了庆祝她妈妈生日,在美团网,预订了一些菜,省得她妈妈辛苦烧饭了。我们家四个人一起在酒店小聚庆祝一下,美美地吃了一顿。女儿到底是大学生,在网上订饭店东西便宜,还免去排队订餐,我们感受着网络带来的实惠。儿子吃好了,就在旁边玩他的手机,男孩就是这样。


作者阐释


这是参加"快拍365"活动做成的长达一年的项目。拍摄的第一天,也就是2013年元旦的早晨,老婆烧了可口的菜饭,我随手把做好的饭菜端上餐桌,发现饭菜的搭配很好看有趣,于是就把饭碗和筷子组合成人脸型,并拍了下来。然后尝试用每天吃的瓜果蔬菜拼成一些可爱的创意头像,慢慢地开始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画面,拼起了自己的生活,菜板上的生活,也就是我每天的生活日记,心情点滴,和天气一样,有时晴空万里,有时打雷下雨。因为工作原因,菜板上的生活创意作品我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我们每天要和饭菜打交道,种类又有所不同,于是利用各种米面蔬果,完成了摆拍,既可以欣赏,又可以增加食欲。


创作素材都是大家经常吃的大白菜、芹菜、包菜、紫色包菜、胡萝卜、韭菜、小青菜、葱、香菜、米和黄瓜。开始就是用老婆烧菜多余菜类,之后经常光顾农贸菜场。


最初只是想挑战自己的毅力,也想给儿子做个榜样。开始觉得很难,慢慢地喜欢了每天早上完成一幅创意,锻炼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链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找到美好与趣意。


NO.218:2013年8月6日,天气晴,昨天,老婆在自己新家围墙工地,做些散工,忙到晚上才回来。她说自己的腿有点酸,洗好澡后,躺在床上,儿子帮助起按摩脚来,老婆乐呵呵地说:"现在对老妈这么好,将来会不会啊?"儿子说:"肯定会的,如果娶了老婆,对老妈不好,我就不要她。"小家伙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都呆了。


NO.209:2013年7月28日,天气晴,天还是很热,我昨天去葡萄节现场和快拍长兴会议。晚上回到家,没有看见老婆和儿子,原来他们去了原国家排球手周苏红早年呆的少体校。县里以她为名:苏红健身游泳馆,看见儿子在练习游泳,势式不是很美,但是还可是给力的。这么大热天,儿子在水游,有一丝凉快,却苦了在围栏看儿子游泳的老婆。


NO.198:2013年7月17日,天还是那么热,晚上不打空调,儿子是睡不着,我与儿子的睡觉的姿势不太雅观,老婆有时说:我们翻来覆去,睡相不好。自己有时候,也觉得好笑,呵呵,老婆的睡姿太美了,弯着腿,侧身睡觉会一动不动,一睡觉,睡到大天亮,她是我们家里的维纳斯!


3
她们的幸运果马鑫


食物主题:枸杞



妈妈在家照顾弟弟妹妹,爸爸在外打工,10岁的马晓蕊带着妹妹,在这边摘了12天枸杞,挣了550块钱。


作者阐释


每年6-9月,我国枸杞进入采摘期,期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枸杞种植省份。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由于农作物单一,每年这个时候,当地很多留守妇女和儿童会奔赴宁夏中宁、青海诺木洪、甘肃靖远等地摘枸杞。鲜红的枸杞,成了她们补贴家用的"幸运果"。


穆斯林开斋节刚过,虎娟和家人便启程奔赴200公里外的甘肃靖远采摘枸杞,只留下外地打工回来的父亲在家。前几年家里盖房欠下外债,至今仍有4万元未还,家里十几亩地,全部种玉米,每年除去成本,每亩能盈余1000元,一年下来,还了外帐,也剩不了几个钱。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就要300多元,这对那些生活富裕的家庭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这样一户农家来说,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于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李娜便趁玉米还没成熟,带着孩子们出门摘枸杞。


杨树花,已经摘了20多天了,平均每天能挣150块钱。她是位在读大学生,父母年迈,家里两个哥哥都已成家,每年的学费需要贷款,生活费得靠她自己挣,因此每年暑假她都会摘段时间枸杞。人机灵,摘的也快,讨雇主的喜欢。平时雇主家里缺人手,杨树花会帮忙联系,舅妈李娜一家便是她给雇主联系的。


雇主万应祥家种着10亩枸杞,每亩的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10多年前,他和村民一起去宁夏中宁买的枸杞苗,靠自己的摸索、学习,掌握了枸杞种植技术,如今他所在的东升乡已经成为县内枸杞种植大乡。


有雇工担心他在记斤数的时候会故意使坏少记些,万应祥说:"良心啊,这事我干不出来,都是下苦人,不容易,少记几斤没意思。做人,一定得要吃得了亏。"


枸杞采摘期一般是一个多月,因为三个孩子都在上学,父母又上了年纪,每到枸杞采摘期,万应祥都要四处去联系雇工。


"我们这地方小,没有专门的劳务市场,也没人组织,采摘期全靠自己找人。"万应祥说。


近些年,由于我国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枸杞采摘用工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2014年6月下旬,内蒙沙海镇用工缺口就达五千多人,数万亩枸杞无人采摘。后经媒体报道,"用工荒"问题才得以解决。


枸杞红了,却招不到人,这是很多杞农最担心的事情。然而信息闭塞,外地招工坏境的变化成了导致"用工慌"现象的主要原因。


枸杞,确实是雇主与雇工的"幸运果",但仍然有许多阻碍横在雇主与雇工这两个群体之间,怎样打通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信息渠道,让雇工有枸杞可摘,有钱可赚,让雇主有工可雇,枸杞大卖,让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娜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明年虎洋就要上初中了,李娜想多挣点钱,把他也转到县城去。


晚上11点多,雇主过来给王淑芳结账。母子二人摘了15天,挣了1547块钱,她说,实在熬不下去了,明天要带孩子回家。


7月31日,午后,天气突变。连续几天35度高温天气,对于雇主来说,是好天气,因为成熟期的枸杞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摘下来,一旦遇上下雨天或着采摘不及时,枸杞就会烂在树上。


4
杯底的秘密贾代腾飞


食物主题:咖啡



丘老,68岁,喝咖啡有40多年了。他觉得,兴隆咖啡味道很纯,每天喝两次咖啡。

"这像是五指山"


作者阐释


这个项目源于2012年年底在海南万宁参加isee摄影工作坊。我开始也是想去种植园按照传统的报道摄影方式来叙述,但是那个时候咖啡已经采摘完了,很多程序已拍不到,加之特点又不是那么鲜明。所以,我就坐在当地的咖啡馆喝咖啡找灵感。


兴隆的咖啡馆,就跟四川的茶馆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咖啡馆里点上一杯咖啡,一杯纯咖啡两元,加糖加奶五元,配上些点心,一坐就是半天,还经常有人就着油条喝咖啡。


兴隆咖啡的冲泡工艺非常简单,就是把咖啡磨成粉,用纱布包裹后,放在容器里煮。需要加糖加奶,可以问服务员要。


我点了一杯无糖无奶的纯咖啡,这样才能品出咖啡原有的品质。咖啡端上来,醇香浓郁,色泽黑亮,喝一口在嘴里,回味绵长。


不一会儿,一杯咖啡已见底。突然,我惊喜地发现,杯底藏着小秘密。原来咖啡太纯,杯底有一层泥一样的咖啡沉淀物,摇一摇杯子,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于是,我拍摄了很多人喝咖啡的状态以及他们的杯底,一幅幅与众不同的画面,让我感叹,他们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阿兵,老板

"这是两头愤怒的犀牛"


王叔,35岁,工人

"这让我想到一首诗,清泉直上流"


华姐,餐饮店老板

"这像达摩祖师在面壁思过"


5
降解的乡村王远凌


食物主题:乡村和食物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落棋山村七组


作者阐释


这实际上是在2011年的一个合作项目,项目发起者要做一个探讨中国当下状态和未来思考的纪实性项目,然后在网上找摄影师。我当时觉得还比较有意思,就参与了其中的一个,关于四川大巴山山区,农村荒漠化的项目,就是降解的乡村。


大巴山已经不在是食物的生产地了,种植变成了一些人维系生存的唯一方式。我说的不是温饱的问题,而是那些走不出去,不能去打工的人,种植变成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他们似乎仅仅在围绕着一亩三分地而活,很多老人可以搬到镇上,住在水泥房里,但一年之后,他们纷纷生病,因为他们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家里看电视。所以很多人最后又回到了山区的村子,仅仅是因为他们这样可以有事可做,种植与生产食物成为了生存的唯一理由。


我一直在做一个关于土地的项目,因为土地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在变。而乡村更多讲的是食物,乡村里的土地、人和食物都在变得陌生,我需要重新认识它们。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大锣山村,村庄因为有几块似锣鼓的田而得名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大锣山村,一场葬礼,子女在外打工挣钱后回家新建水泥房,而老人依然习惯冬天在屋内烧炭火取暖,不想因此双双中毒过世。



重庆市城口县城方斗坪村


6
吃的ReallyWant大瓜&李珊珊


食物主题:吃的


《吃的ReallyWant》第一期,会放到一些她们喜欢的店里让人免费索取。这也是她们最早做成"免费"的原因之一:想让《吃的ReallyWant》出现在大家真正吃东西的地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体验的一部分。

14cmX17cm,56 Pages

Limited to 1000 copies


作者阐释


大瓜:我自己一直想做个和吃东西有关的杂志,慢慢酝酿了4个想法,大概就是稻香村大图鉴、小学生零食、工作的人每天吃什么和西红柿炒鸡蛋,2014年初,我觉得差不多可以做了,当时就想到了珊珊。其实当时我和她并不熟,顶多是个"前同事"的关系,但因为老看她的Instagram,喜欢她拍的照片,也直觉我们之间有相通的地方。

我最早是觉得现在的美食杂志都太漂亮了,不太真实,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每天在吃的东西,从美学上,我希望《吃的ReallyWant》能填补这种空白。我也希望它最终不是研究食物,而是通过食物研究人,研究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想吃什么、为什么。这也是英文名"ReallyWant"的由来,是这个杂志、这个项目的核心。


李珊珊:缘于大瓜一直想做跟食物有关的事,然后她找到我一起创作。大瓜总是充满无穷的创意和执行力,不断贡献新的想法,又极具责任感,除了《吃的ReallyWant》,她还有很多创作。

当时想名字也想了大半天,好像一边吃着绝味鸭脖一边在我们的Studio讨论,我嘴里突然蹦出"要不叫吃的?" 这句话,我当时也很惊讶,之后觉得简单、直接又可爱,加了Really Want,我想应该是要表达那种某一时刻渴望某种食物的迫切之感。觉得它是一本让在大城市忙碌的人们歇息的杂志,呈现最本真的人和生活原貌,亲切,温暖, 有趣,说接地气也可以,哈哈。希望通过它传递我们的一种态度、价值观和审美吧,还有对人的观察和记录。


大瓜:照片拍摄是一种记录工具。图片编辑是让它们能自己讲故事。珊珊把照片、文字都给到我,到了排版环节时,自己压力比较大,因为觉得自己怎么排得这么慢,排得不好,和珊珊那边也不断延后正式发行的时间。感谢她最终理解我、支持我,而我们也终于把这个东西弄出来了。


李珊珊:用照片记录和呈现应该算是我们比较喜欢和希望自己能越来越擅长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收集素材的时候,其实除了拍照,我们当然也会跟采访对象或拍摄对象做很多沟通,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用照片给大家看。我基本会在大量照片中选取最到位一些给大家看,而不是用修饰的方法"造"一张好看的图片。杂志第一期里,我第一次记录了我姥姥、姥爷的部分日常生活;我们为了做稻香村点心图鉴,吃了一下午点心;拍小学生买零食还被他们威胁;一天之内做了、吃了好几次西红柿炒鸡蛋等等。


根据OFPiX和腿叔店对她们采访做的文字整理


《吃的ReallyWant》第一期,放到一些她们喜欢的店里让人免费索取。这也是她们最早做成"免费"的原因之一:想让《吃的ReallyWant》出现在大家真正吃东西的地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体验的一部分。


即将出版的《吃的ReallyWant》第二期会有"垃圾桶"、"的士之家"等主题里那些和吃的有关的东西,与杂志的同名微博上有更多关于她们创作的故事。


对食物,他们还有话要说


我是北方人,从小喜欢吃面食,所以也喜欢做面食。对于食物,我是怀着感恩之心的。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过过苦日子,永远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善待食物,它们也会对我们好。
宋晓刚,目前任职香港一家英文报纸,图片编辑/摄影记者。

我们江浙一带,吃菜清淡为主,喜欢吃本地种的菜。我自己平时不做饭,偶尔会烧自己拿手的几个菜,芹菜肉丝,因为吃芹菜可以降血压,还喜欢烧一盆红烧鱼来吃。
丁海俊,摄影爱好者/快拍小友,经营着一家广告制作店。

西海固,是一个十年九旱,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区,广种薄收是这里的唯一增收方式。因此,食物的来之不易,从小就印刻在我的心中。珍惜每一粒粮食,是种自觉行为。
马鑫,宁夏大学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

说中国有八大菜系,我觉得其实只有两大菜系:原料菜和调料菜。现在好的原料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得,所以调料菜戏大受欢迎,川菜和湘菜大受欢迎。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跟现代人压力大有关,吃香的喝辣的,流流汗,压力就释放了。我非常喜欢做川菜,但是我自己吃菜非常专一,比如我曾经炒了一个月的青椒肉丝吃。
贾代腾飞,《长江日报》摄影记者。

如果你最近对食物有想法或者有看法,说明你很闲。
王远凌,自由摄影师。

吃东西是身体的需要,但永远有一个属性就是它也是心灵的慰籍。
大瓜,一家书店的外版画册采购。

曾经做厨师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无比神圣,简直可以和医生相提并论。通过我的双手料理的食物,在客人开心或无聊的时候,入口到达他的五脏六腑,最终滋养他的身体,满足食欲,或者排解烦恼,每次这样想着,自己都觉得暖暖的,工作起来也就相当认真。食物,是人类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之一,超市里,饭桌上的每个可以吃的东西,都是通过很多生产和加工环节才和消费者相遇,背后蕴含着很多很多,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粒米,一滴水是怎么来的,所以,无论现在物质生活怎样富足,请不要忘了珍惜它们。
李珊珊,Mosto,MODO Urban Deli 和 MOKA Bros餐厅的市场助理,另外做一些主题创作,希望最终都和慈善相关。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可以看到米兰世博会上9位摄影师如何诠释食物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数字 可查看往期图文

{还乡夜话}

浙江瑞安 | 山西长治 | 湖南溆浦 | 广东潮汕 | 广东阳江 | 江苏东海 | 陕西眉县 | 广东兴宁 | 广东惠州 | 山西中阳 | 浙江嵊州 | 湖南郴州 | 辽宁大连 | 内蒙古五原 | 湖南醴陵 | 甘肃武威 | 湖南耒阳 | 广西邕宁 | 台北木栅

{一书一世界}

1.开篇:一书一世界

2.沃克·埃文斯和他的《美国影像》

3.《另一种语言》:坠入自然的漩涡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