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艺术

从编辑到阅读,Zine是一种仪式

谭晰元 OFPiX 2023-08-21

摄影杨宸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以书为名”正式开展,我们举行了简朴的开幕式和小型研讨会。

一切都是不插电的。离开屏幕,我们真实地去触摸纸张,畅快地交流。感谢筹备展览一个月以来奉献自己时间的朋友,感谢支持这个空间持续运作的朋友,这个展览的诞生有很多幕后英雄。展览下周六将加映一次,详情请见文末预约。

以下刊载策展助理谭晰元的观察手记,也欢迎其他读者提供阅读感受。


摄影杨宸


以书为名展览杂记:zine是一种仪式

by 谭晰元


书展开幕,迎来一些观展阅览的朋友。其中大部分是工作室的老朋友。人缘很好,这确实是个惹人喜爱的地方。

陆续的寒暄,持续不断的交流和讨论,到最后自发的自由研讨,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感觉到这样的活动变成了一种奢侈。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隔的太远,而这里却有一种魔力让大家最真挚、善意而富有深度的想法自然抒发。我认为这种自然流露,既来源于悉心经营项目和工作室的任老师、华连姐本身,还有摄影作为一种直接的、传达故事与内容的画面性的媒介,当然还有,我越来越相信的“人以群分”的吸引力法则。


摄影周默


这是“还乡计划”延伸出的一场书展,并结合工作坊其他的作品。25本书把人放进他们的生活语境去讲述,而不是一张孤立的人物照片。

作者们都选择了什么样的语境呢?在这个主题下,很多人不约而同选择拉长时间跨度,对故乡进行找寻或者追忆。而关于追寻的人物,有的选择亲人,有的选择了同乡人,有的选择了一个值得成为主角的朋友,有的选择为自己做一本自传。


摄影周默


几本在长辈过世后了解他生前故事的摄影书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在生命结束后,作为他者去重新梳理一个人的一生,既有时间跨度,还有生与死、旧与新的跨越和交替,光是这样抛开内容的概括描述就倍感震撼。其实我们很少去谈论死亡,尤其避讳谈及亲人的离去,但好像这一次的还乡,一反常态地“不得不触碰生死”。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一次还乡的书看下来会给大家带来伤感的情感体验,无论是直接的伤感,还是徐徐而来的伤感,都有。包括有作者自己都谈论到,好像越做越感觉到自己和家乡,和“姥爷”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如果是伤感的摄影书我想我是不怎么会做出来的,所以带着疏离感和陌生感完成一本与自己高度相关的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敬佩的事情。在做这样跨度的摄影书当中,好像所有人都需要面临很孤独的东西,要把自己深深地放入一种孤独和逝去,因为做一本摄影书,你需要沉浸,只有沉浸才有好的梳理和创作(但沉湎绝对不是“还”乡计划想提倡的)。我印象很深的,宋璐的《消失的淡影》,以及树楠老师《栗秀蘭影集》,他们发现了自己过去从未曾想象的自己姥爷、妈妈的样子。也有作者发出感叹:“以前这样的xx,难道实际上是那样的吗?”我觉得这也是创作和找寻的馈赠,一些不经意的意外的获得。


摄影周默

再来谈一谈关于研讨的主题《自制书与人物故事》。首先任老师昨天提到“制作zine是一种仪式感”的时候,我一下子联想到的词就是“心流”这个概念。“心流”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当你心里的熵值降到最低,一切纷扰念头都销声匿迹,只剩下你和当前的事物时,那种心灵如同冰晶般通透、念头如同雪水般畅流的感觉,就是你心里能达到的最优体验,也是你大脑里的奇迹。”


摄影杨宸


我也从前几天开始感受做zine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觉得从挑选照片到图片编辑到手工装帧,它都是一个需要调动你的全部,需要全情投入才能够完成的一件事。做人物故事尤为如此。拍离自己比较远的事物,我觉得更多是调动审美与创作,但是做人物,它还要极大程度调动你的情感记忆。从简单讲,它唤起你“当时当地”的感受和记忆;若是张五十年前的一张照片,它还要产生一个打开尘封着的箱子的厚重感,去唤起过去的历史、过去的自己。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去面对很多很多东西,去甄选各个瞬间在你心中的排序。你需要一遍遍地确证自己的想法才能够推进这个项目。



我不曾预料每一个作品给我带来的“出乎意料”的感受。从进入工作室的第一天,翻开第一本参展书目时,我便开始接受着这样的“震惊”:天呐,书外面怎么还有一个如此美的袋子?页中页?!哇,这一页画面里的一道门居然暗含玄机,有另一层可以翻开,翻开时出现了一个人!怎么回事,《归·村·往》居然包含了三本书?《庭有梧桐树》深蓝色书布上的一针一线太令人动容了!《毋盼得》中的手写信,真想把我看哭啊……

让我意外的是,创造性不是年轻人的特权。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年长的叔叔阿姨如此鲜活。他们用独一无二且毫不老套的照片和形式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在这25本书中,我看到了太多从来没有看过的表达形式与创作形式,我爱上了摄影自制书。我还明白了一个使人豁达的道理:创作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制作者面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巨大的自由度。作品忠于自我的程度极高。照片放在哪,大小如何,什么位置,怎么编排,用什么纸什么装帧…一切随创作者的心决定,怎么都好。


有各异的形式是特别好的,但更可贵的是没有滥用形式和创意。参展的这些书很好的拿捏了这个度,就像任老师所说:“形式没有抢内容。”所有的创意,始终是要为表达服务,如果这样的编排或是用这种纸,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锦上添花,那便可以运用。这也是我认为每个作品精彩绝伦的地方。

这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手工缝制的独一无二的版本。我认为手工的过程是十分有意义,且贴合“人物”主题的。这个意义不仅体现在了作者身上,也体现在了阅读者身上。手工,对作者而言,是一个为书注入温度、投入情感的过程。而对于阅读者而言,当一本作者亲手缝制的书被自己捧着的时候,即刻就能建立和作者与书的联结,太神奇了!一方面是源于我们对“触觉”的感知,一方面是在意识层面你了解到“这本书作者也曾拿着它缝过时,你会想把它当珍宝一样抚摸着阅读。手工感与翻阅感产生了更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情!在这,我想推荐几本手工感强烈的作品:《栗秀蘭影集》、《玉环湖》、《吾乡人》、《庭有梧桐树》。


自制书,就是在和时间打交道。
也是把自己融入当下的时间。

另外,观看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仪式呢?









展览加映
2023年8月26日14:00-17:00


展览地址
OFPiX工作室Zine Space
(北京西直门北站北街 
奇遇花园咖啡馆西侧)

预约方式
扫小程序二维码


注:工作室空间有限,为了保证每一位参与者都有足够的机会亲自翻阅图书,本次活动人数限制20人。


展览策划:OFPiX
展览执行:钟华连
策展助理:谭晰元 朱骏 夏天 麦麦
展览支:雷煦 金玮 赛扬
海报设计:小王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